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唐僖宗

公元873年七月十九日,唐懿宗李漼在咸宁殿驾崩。同日,李儇登基,是为唐僖宗。

唐末的皇帝,一直重复着这么一个规律,宦官插手皇帝的废立。这次还是一样,唐懿宗病危时,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以皇帝名义下诏,立普王李儇为太子,监理国政。李儇这年刚刚十二岁,很适合做他们的傀儡。

李儇从小就是个贪玩好动的孩子。他在位期间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 僖宗自幼就由田令孜照顾起居,感情上很是有些倚赖,并称呼田令孜为“阿父”,即位后便任命他做了神策军中尉。这样,僖宗朝的重大决策都掌控在田令孜手中了。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田令孜

小皇帝喜欢跟乐工、优伶厮混在一起,所赏赐的金钱动辄万计,宫中的库藏很快告罄。田令孜就帮小皇帝想了一条生财之道,让他派宦官去长安东西两市中搜刮商人的货物和财宝。小皇帝依计而行,果然财源滚滚。有人不服上告,田令孜就命京兆府把告状者抓起来乱棍打死。

就是这样一种皇帝吃喝玩乐,宦官专权的局面。所以,国家能好到哪里去?

当时的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已用“国有九破”描绘过当时紧迫的局势:

“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王仙芝

果然,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就由过去的敢怒不敢言,变成公开的暴力对抗了。李儇继位的第二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首先打响第一枪的是王仙芝。

公元874年年初,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在山东长垣聚众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了长垣县城,第二年便攻克濮州、曹州。

义军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参与起义,军队人数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进剿,却屡屡被王仙芝击败。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黄巢起义

与此同时,一个真正的大唐朝廷掘墓人又露出了水面。公元874年6月,黄巢响应王仙芝的起义,遂在冤句(山东菏泽市)起义。

黄巢早年曾与王仙芝搭伙贩卖私盐,精于骑射,为人任侠仗义。但是,他和王仙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识文断字,粗粗涉猎过一些儒家经典,可以算半个文人。

有句俗话,地痞流氓咱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黄巢的加入,大大加强了起义军的力量。

这两个昔日的私盐贩子就成了并肩战斗的义军领袖。他们合兵一处,劫掠州县,横行山东。那些缴不起重税和失去土地的贫困百姓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他们的麾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行列中。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蝗灾

还是与此同时,朝廷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当年七月,京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所过之处,万顷良田瞬间变成一片赤地。

京兆尹杨知至连忙向皇上上奏。可是,他的上奏可谓是千古奇葩——他上报的不是灾情,而是喜讯。

他在奏疏中说:“蝗虫飞到京畿地区,都不吃稻谷,纷纷身抱荆棘而死!”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子李儇的德政足以泽被万物,连冥顽不灵的蝗虫都被他感化了,他们宁可饿死也不吃稻谷。

听说在自己的德政之下,居然出现了万古未有的超级祥瑞,小皇帝乐得合不拢嘴。

宰相们得到这个奏报,纷纷入朝向皇上表示祝贺。于是朝廷上下都处在庆贺这“祥瑞”的欢乐气氛中。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宋威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这时的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朝廷不得不重视起来。唐僖宗接受了宰相王铎的建议,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禁军3000,甲骑500,并命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均由宋威指挥。

但是这个宋威和起义军交锋几次,都被起义军打的丢盔卸甲。后来义军又取得对官军的汝州大捷。

朝廷一看来硬的不顶用,那就来软的吧,采取了招安的办法。唐僖宗封了王仙芝一顶“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帽。

王仙芝一看朝廷给了这么一顶官帽,喜出望外,就要投降。黄巢一听怎么地?你要投降?于是带了一群起义将士赶到王仙芝的大营中,狠狠地责备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去?”

“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

旁边义军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的痛骂。王仙芝自己知道理亏,只好认错,把朝廷派来招降的使者赶跑了。

朝廷的第一次诏安就这样无疾而终。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理论

但是通过此次事件,黄巢和王仙芝已经尿不到一个壶里,于是两个义军领袖开始分兵作战,削弱了义军实力。

王仙芝转攻郢州时,唐朝招讨副都监杨复光再次诱降。一直盼望朝廷招安,能够得到一顶官帽的王仙芝正中下怀,当即派遣尚君长前去与杨复光接洽。

但是不凑巧,尚君长刚走到半路就被招讨使宋威擒获。宋威因与农民军多次交战失利而怀恨在心,一意要置尚君长于死地,所以当即上奏朝廷,谎称在战斗中生擒了尚君长。

杨复光一听事情要坏菜了,连忙上奏,声明尚君长是投诚,并非在战场上被擒。但杨复光的动作再快,也没有宋威的刀快,还没等朝廷的调查人员赶到,就直接砍了尚君长的脑袋。

两次招安都没能如愿以偿,王仙芝自此却一蹶不振起来。

王仙芝起义早于黄巢,为何后来扛大旗的却是黄巢?

曾元裕

公元878年,王仙芝的义军在黄梅(今湖北)被新任招讨使曾元裕包围。两军决战的结果是王仙芝战死,首级被传送长安。

士众被斩杀五万多人,余部渡江转战江南,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的大部队。

作为一个起义军的领袖,立场如此不坚定,曾经几度摇摆,那部队的军心是可想而知的,战斗力也强不到哪里去。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

从此刻开始,黄巢独立扛起了义军的大旗,经过短短三年的鏖战,终于如愿以偿,占领了唐朝都城长安。

但后面的这些辉煌,已经和王仙芝毫无关系了。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