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我是一个小书虫


满清立国之后,为了管辖如此庞大的疆域,共设了八大总督之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直隶总督还有大家同样耳熟能详的两江、云贵、陕甘、两广、湖广、闽浙、四川,这八大总督享有极大的权力,可以说在他们的地界,他们就是王法。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清政府真的会容许他们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成自己的吗? 显然不会。这里面级别最高的当属直隶总督,略低于直隶总督的便是两江总督,两江总督为何如此厉害,居然可以稳压云贵、陕甘、两广、湖广、闽浙、四川,它厉害就厉害于它管的地方对清朝非常重要。

什么样的地方才会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三种地方,一种是军事要塞,有它和没它,区别可以说天上地下,比如说北宋的燕云十六州就属于此类,还有一种是具有重要政治价值的好地方,敌人要是占据了这里,就容易鼓舞敌人的士气,我方要是失去了这里,将会对我方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这里举例可以是三国时期的长安对于一出祁山的蜀汉的价值。 这第三类就是它具有极为强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地区,有这个地区可以缓解粮食和经济以及人才的危机,符合第三类的当然是当年的江苏和江西,所以这也是为何两江总督府被称为两江的原因——一曰江苏,一曰江西。


但我们都依稀记得,两江总督府管三个省啊,但这其实有误会,由于江苏省实力实在太强了,康熙朝称之为江南省,这个江南省势力太强了,清朝便将江苏一分为二,割裂出来了安徽省,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江苏江西还有安徽这三个省都向来是经济大省同时又是文治大省,每年都会出许多高考状元,在这里担任总督简直不要太有前途,政绩那是随便捞捞就有了——古代辖地如果有读书人中了秀才以上的功名便算有政绩,搁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这儿,读书人怎么会少呢?

江苏安徽和江西除了都是文治大省外,它们的经济也非同一般,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也得依靠这三省,这三省人烟稠密且又都是产粮区,在两江做总督可以说是清朝做官的梦寐以求的好职位了,历代清朝在此担任两江总督的大都是名臣,都很有政绩——比方说大清第一清官于成龙,他后来就被康熙皇帝任命为两江总督。

按理来说,在两江总督的地界,应该没有官员敢来和两江总督对着干,但万事无绝对,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有些时候确实会被江苏巡抚为难。


听上去确实非常稀奇,堂堂两江总督,怎么会收到江苏巡抚的刁难呢?这就要介绍一下江苏巡抚了,他是省级长官,那必然会干预江苏省的许多事物,这本来不错,但问题是两江总督也在江苏省内,你巡抚衙门总揽江苏省大事了,那我两江总督府也在你江苏省内,我还要听你巡抚衙门使唤吗,而且江苏巡抚衙门在苏州,理论上江苏省省内应该有的所有州府,而两江总督府设在南京府,理论上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都受他的管制。

看出来哪里不对劲了吗?一个江苏居然有两个中心:苏州是巡抚衙门,理论上要管整个江苏省,不然干嘛叫江苏巡抚衙门哩,但是在南京又有一个中心“两江总督府”那江苏省一旦有什么事情,是去找苏州呢,还是去找南京呢?


有人说既然这样巡抚衙门难道不能直接受两江总督府的节制吗,答案是,历史上他们真的不受对方节制。巡抚衙门也好,总督衙门也罢,他们都是单独向朝廷汇报情况的,不存在相互同属关系。

清朝立国之初,为了方便作战才设立的八大总督,真以为清朝不害怕这八大总督权力过大而真的成为了独立的法外之地,也就是一开始说的那种在他们的地界,他们就是王法这种局面吗?显然不可能,尤其是江苏省这种清朝经济文治命脉根本之地决不能让同一个声音完全掌握,即留一个苏州的江苏巡抚衙门,又备一个南京的两江总督府,这是一种比较鸡贼的做法,一方面使得两江总督大权在握,可以更好的宏观调控,但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两江总督府欺上瞒下,拥兵自重。


夏目历史君


说到两江总督名称的来源,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两江总督的江是因长江而来,但实际上两江总督所说的江并不是长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们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绍了,而江南省大家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设置的一个省份,由现如今的江苏和安徽构建而成,后来随着历史局势的发展,才逐渐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苏两个省份。

原本两江总督只管辖这两个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两个省份后,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却由原本的两个省份增加成了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西、江苏和安徽。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冲突

两江总督的官邸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当时两大省会之一的的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的江苏巡抚,官邸所在地则在江苏当时的另外一个省会苏州。

因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官邸都位于江苏,所以在权力重叠之下,二者就发生了不少的权力冲突。

不过像提问中所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话语我觉得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虽然说清朝中早期时两江总督确实无法对江苏巡抚进行太多的压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两江总督对江苏巡抚仍然是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我觉得不能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我们只能说,为什么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

至于在清朝时期品级、统辖范围远远超出了江苏巡抚一大截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拿捏不住江苏巡抚,其实主要跟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分配以及定位有关。

在说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关系。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单纯论本身的官职来说,是正二品的官职,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会给两江总督授予的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衔,那么两江总督的品级将会晋升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设置东北总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8个总督官职,这八大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

在这些总督官职中,要论地位最高者当属掌管着天子脚下直隶省的直隶总督,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这些总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跟两江总督掌管地区的富庶有关。

在清朝的所有地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两江总督所掌管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省份在古代属于江南地区,自唐宋大量汉人南迁之后,江南地区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渐渐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天下粮食出产的中心。

这点在以粮食为重的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两江总督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了。

而除了丰厚的粮食出产,江南地区还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以及盐产业,种种的税收,更加无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

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所统辖地区的粮食出产、财政税收占据了整个清帝国的重中之重,两江总督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两江总督所掌握的军权

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不过虽然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总的来说,两江总督的权力更多还是偏向于军权方面的。

在军权方面,两江总督所掌握的权力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直属于两江总督的督标,这是独属于两江总督的部队,只有两江总督能调遣。


第二部分就是对所辖地区内其他部队的调遣,如果情况紧急的话,两江总督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续直接调遣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直属的抚标、提标部队的。

如果情况更加紧急一些的话,那么两江总督还可以通过获得朝廷的授权调遣自己统辖内的其他绿营兵。

当然,无论情况再怎么紧急,两江总督都是不可能调遣得了八旗军队的。

两江总督在江苏的行政权上比不过江苏巡抚

从总体上来说,清朝中早期的两江总督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大区司令。

不过两江总督虽然能调遣巡抚和提督们的直属军队、拥有着统辖巡抚和提督们的权力 ,但是在名义上,巡抚和提督却并不是两江总督的手下。

在名义上,两江总督和巡抚、提督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动得了他们,他们互相之间是产生了相互节制作用的。

如果巡抚和提督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两江总督是无法直接处理他们的,他只能通过上报皇帝来弹劾他们,而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巡抚和提督们也可以通过上报皇帝来对总督进行制衡、弹劾。

不过因为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处理他们地位关系的时候,一般首先会偏向于两江总督,然后再偏向于巡抚,最终才是提督。

单纯论军权以及大范围的统筹权来说,江苏巡抚是根本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江苏省内的民政处理大权,两江总督就比不过江苏巡抚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让总督拥有太过于庞大的权力。

要是如果总督既拥有了庞大的军权,又拥有了庞大的民政权力,其实就跟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差不多,将会对清朝皇皇帝的权力产生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权力分配给了巡抚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皇帝觉得两江总督的权力太过于巨大了,为了对其进行制衡,就给予了江苏巡抚庞大的权力以及和两江总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产生巨变之前,两江总督才迟迟无法完全压制住江苏巡抚。


孤客生


明朝时期,江南就十分富庶,清朝初年单单一个“江南省”就能抵得过小半个中国一年的GDP,这个江南省最后在顺治年间被皇帝“随随便便”的拆成了两个省,名为“江南左”和“江南右”,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才算正眼看了看“江南左省”、“江南右省”给它重新齐了一个名字,叫“江苏省”“安徽省”这一正式起就是不一样,这两个名字就被沿用至今了。

在来看看“江苏巡抚”,说“江苏巡抚”就要看看“巡抚”二字,巡抚其实和“总督”一样,只不过巡抚掌管的范围没有总督大,巡抚的权限只在一个省,总督三个省。

两个官员的职能都是军事、政治一起抓的“一把手”他们两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实实在在的看这“巡抚”和“总督”一定是没办法比的而且人家“总督”是从一品,“巡抚”一般都是二品官,从官阶上来看,这个问题就大了,怎么可能一个从一品的“两江总督”会怕一个二品官的“江苏巡抚”?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接下里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呢?

当过两江总督的“大人物”有很多,就像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应该听过吧!像李鸿章、曾国藩这样的晚清中兴之臣你能说“两江总督”比不过“江苏巡抚”吗?

还有道光帝时期,“两江总督”开始监管两淮流域的盐政(古代的盐是不能私自卖买的,盐铁都是官府直接管辖的。)要说权利就要说军事和财政,两江总督对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权掌控是绝对没得说,那就剩财政了,现在有了“盐政”本就富庶的江南还会在缺少税收吗?

“两江总督”会穷吗?就这还没完呢,谁叫人家南方地理位置好呢?同治年间开设通商口岸,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全权处理五口通商的一切事物,地理位置好赶的赶的送钱呢。那到底要“江苏巡抚”干嘛?

江苏巡抚就是是管江苏吧,那不是两江总督的辖区吗?对啊!其实江苏巡抚虽说是个二品官,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从一品,皇帝在“两江总督”的辖区里面放一个“江苏巡抚”就是怕“两江总督”的权利太大,找一个人来相互制衡一下。

如果“两江总督”那块干的不好“江苏巡抚”就给皇帝打一个小报告(这可能是“两江总督”害怕“江苏巡抚”的唯一之处了。)前面也说过“巡抚”和“总督”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所以“江苏巡抚”也不怕“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不是斗不过江苏巡抚,而是江苏巡抚最大的制衡两江总督的权利。


无笔史官


两江总督的权利是很大的,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当时的江西和江南的政务大权,因此才叫两江总督。

在说巡抚这个官职,当时全国分为23个省,每个省都有一个巡抚,巡抚是每个省的最高民政长官。

再说两者区别,总督权力比巡抚要大,但是总督和巡抚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折的,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地方是总督是管几个省,而且是侧重于军事方面,巡抚只管一个省,侧重的方面是民政。如果总督在可以管巡抚,那样的话皇帝就危险了。

所以他们管理的每个方面是不同的,而且不为从属关系,一管军,一官民,其实也没有什么地方可斗的,如果斗得话,皇帝也该有想法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师哥讲史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题目有明显的误导之嫌,所以解答一下,以正视听。

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清朝的巡抚可以与总督平起平坐,甚至可以一争短长,这个看法是来自于百度,百度里有许多错误信息,误导了很多头条作者。如果头条作者喜欢在网上查资料,我建议去知乎,或者花点小钱上知网,会比百度靠谱很多。

清朝的两江总督所辖之地是清朝的根本所在,国之命脉,因此,两江总督一职是地方督抚的第一人,所谓疆臣领袖,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可能任由他的部下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因为后果很严重。

两江总督的辖区由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组成,包括现在的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的全部辖区,还包括今天浙江省舟山市全部以及湖南、湖北、浙江三省的个别市县和乡镇。

两江的战略地位是元朝建立起来的。当时元朝定都北京,需要解决京城里皇宫、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将建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取直,甩开洛阳,由杭州直达北京。

这样,皇帝就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模式,即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经济支柱,为中央枢廷和常备军队输血。而帝国的其它地方则尽量保持自给自足,遇有战事或灾荒,由中央拨款支持,派军队或官员去镇压或赈济。所以,元、明、清三朝,两江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清朝更是强化了这种模式,设立了专管粮食运输的漕运总督和仓场侍郎等官职,并沿大运河建立了粮食储备和平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两江总督的地位。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文现象,就是两江地区对清朝的官场影响。两江的三个省中,江苏和江西省,与相邻的浙江省一起,成为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善读书的地方,每届的礼部会试和殿试,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新科进士出自两江。朝廷重臣中,尤其是南书房师傅、都察院御史、翰林院翰林和言官、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以至于三殿三阁的大学士,祖籍两江的比比皆是。两江士绅对清朝的官场有着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忽视的影响力。

因此,有清一代,两江总督一直都是全国督抚中头号工作岗位,担任两江总督的人也无一例外不是朝廷重臣,就像于成龙、尹继善、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很少有不称职的。

尤其是进入晚清,两江总督一般都需要节制江南各省的文武,这个意思是,一旦江苏巡抚的职位有空缺,原则上都是由两江总督提出人选,再报朝廷。而皇帝也会尊重两江总督的治权,让他先举荐,很少有两下不对板的情况发生,除非总督和巡抚两人都是新到任。

两江总督如果看江苏巡抚不顺眼,很容易就可以换人,不用费太大的周折。大多数情况下,江苏巡抚一般都是两江总督的心腹爱将担任,所以没有哪个江苏巡抚闲的无聊去挑战总督的权威。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工作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直隶总督、闵浙总督、陕甘总督,都要兼巡抚的工作。

所谓兼任巡抚工作,是指总督衙门以下,也要像巡抚衙门一样,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管理全省的官员考绩、升迁、罢黜,以及民政、粮秣、赋税、协饷、赈灾、学务、诉讼等日常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非常繁重,而且,责任重大。清朝实行的是纯天然责任政治制,官员位高权重,责任也重。平时起居八坐,威风凛凛,但一旦出事,杀头的都有。

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总督管辖的省份,巡抚还要兼总督的工作,即管理省内的绿营部队,节制总兵以上的武官。遇有战事,巡抚要挺身而出,作为豫省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军事。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巡抚成了天下巡抚们心中的首善之地,那个由模范巡抚田文镜开创的天地,自有一番让各位抚台大人怦然心动的好处。

据《清朝通典》卷23记载,总督“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尤其是最后一句“修饬封疆”,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总督就是巡抚的上司。

大多数情况下,巡抚有的权力总督都有,但总督有的巡抚则没有,这主要是军权。总督所辖各省的绿营驻军都归总督管,而地位与总督一样的驻防将军则只管八旗驻军,有战事时他甚至也也要服从总督的指挥。设想一下,如果巡抚可以随便向总督叫板,那朝廷为什么还要设总督一职,干脆裁撤了用巡抚取代,还能省一大笔银子。

所以,大的原则上,总督的职责偏向军事,巡抚的职责偏向民政。但也因地因时而异,遇有战事,总督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直接指挥巡抚。但巡抚也带兵,江苏省的抚标中军是全国各省中人数最多的几个省之一。但两江总督的兵则更多,除了督标以外,两江各省的绿营部队、长江水师、各省武官中的提督、都统、总兵,悉归两江总督节制。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对所辖各省巡抚人事任免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督对所辖巡抚有人选推荐权和一票否决权。这其实是皇帝的一种变相的授权,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惯例都如此办理。在皇帝心目中,一个地方的安危要远远高于吏治和其它的目标,而保一方平安主要依靠总督而不是巡抚。

两江总督实际上是与江苏巡抚分治江苏省。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将原驻江宁的江南左布政使迁往安庆,改为安徽布政使,另设江宁布政使,直属两江总督,下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六府州之地。实际上是划江而治,江左之地归总督。

同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现在的上海市辖区,归苏松太兵备道管辖,直属两江总督,上海等于是两江总督的直辖市。苏松太兵备道也叫上海道,或者上海海关道。

此外,两江总督兼管河务、长江的江防(操江)、两淮盐政、南洋大臣、五口通商事务等。

所以当时的江苏巡抚并不像其它省的巡抚一样权力可以覆盖到全省,尤其是,学务是其它省巡抚的要务,而江苏则全被总督所夺,甚至不能染指一二。能管全省的是江苏臬司,江苏的司法权还是完整的。

清朝的督抚同为封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尤其是康熙皇帝发明密折制度以后,督抚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什么,皇帝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

尤其是,督抚都有都察院的例加衔,分别例加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而御史的督察权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本人不怕乱子大,别说是上司,参太后都在他的权限范围之内。所以,清朝的地方督抚的确有互相攻讦的事。

但督抚由于位置太重要,一旦互参,后果很严重,皇帝也很少和稀泥,都会有个结果。一般来说,皇帝会偏向总督,很少例外。而且,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会调离原来的职务。就结果而言,大多数情况都会两败俱伤,很少有一方全身而退的。所以,作为发起的那一方,在发起时必须权衡利弊,考虑清楚再下手。

题主说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事,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有清一代,江苏巡抚找两江总督的麻烦,闹得朝堂不得安宁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但结果是两败俱伤,江苏巡抚一方吃了大亏,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试了。

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四月),江苏巡抚张伯行向康熙皇帝奏报,江南乡试发榜后,数百名学子抬着财神塑像进入学宫,抗议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造成考试不公。张伯行据此参劾两江总督噶礼。

噶礼姓董鄂氏,是正红旗满洲人,他的四世祖是开国功臣何和礼,他的母亲与曹寅的母亲一起给康熙皇帝当过乳母。因此,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亲厚,像自己的亲兄弟,给他的待遇,也与曹寅一样。

噶礼本来是循祖上军功例,加国子监荫生,后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起家,当过山西巡抚,与他的另一个后任毓贤一样,是个酷吏,而且,他还是一个贪官。他在山西巡抚任上就曾被御史参劾,说他贪婪无壮,酷吏害民。但康熙皇帝回护他,还让他升了两江总督。

噶礼仗着皇帝的宠爱,十分狂傲。康熙皇帝的回护加重了他的自负,他甫一到江宁,立即以克扣钱粮为由弹劾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康熙皇帝准如他请,罢了这三人的官。

但噶礼不算完,继续参劾苏松太道贾朴、苏州知府陈鹏年、松江知府朱廷志、江宁常镇通海道徐廷世等人。康熙皇帝毫不犹豫地撤了他们的差,然后命刑部尚书张鹏翮彻查,要治他们的罪。

更过分的是,噶礼还向皇帝举报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亏空严重,要求皇帝允许他抄没他们的家产抵债。康熙皇帝没有理他,但私下里将此事告诉了曹寅。曹寅和李煦此前自认为与噶礼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那以后与噶礼势不两立。

噶礼这种一篙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极其罕见。他刚刚到任,情况都还没摸熟,就把江苏省委和省府连窝端了,接着又将半个省的官员一网打尽,纯属不顾大局。

更何况,像江宁常镇通海道等是他的直接下属,压根就不是江苏省管干部,如果看不惯可以直接换人,没有必要捅到皇帝那里,断了人家辛苦读书的后路不说,以后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曹寅和李煦的身份与他一样,都是皇帝的私人,而且是皇帝派在江南的耳目,圣眷甚至比他还优隆,连曹李二位都想动,噶礼如此不讲政治,差不多是疯了。

噶礼是个情商很差的人,做官缺乏韬略和章法,做人也欠厚道。尤其是,他下车伊始,就把自己摆在了整个江南官场的对立面上了。

所以,当他主持的江南贡院出问题时,新任巡抚张伯行第一时间出奏,并弹劾噶礼收受五十万贿银。与此同时,江宁织造曹寅也将此事密奏康熙皇帝。

噶礼也不含糊,得知张伯行参他,第一时间反击,参张伯行七大罪。

督抚互参是很严重的问题,康熙皇帝不敢怠慢,派刑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户部尚书穆和伦办案。按照惯例,督抚互参肯定有一个要离任,因此皇帝会在附近找一个封疆大吏参与办案,待案情明了时好接替离任的那个人,漕运总督赫寿就是这样一个备胎人选。

康熙皇帝一开始还是袒护噶礼,一方面是他与噶礼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噶礼职务上的尊重。噶礼出事,康熙皇帝会给他充分辩解的机会。尤其是,康熙皇帝还将张鹏翮调查来的细节透露给他,让他了解办案的整个过程,而弹劾案的发起人张伯行并没有这个待遇。

开始时,张鹏翮揣摩圣意,曲意袒护噶礼,因此向康熙皇帝奏报处置意见,张伯行革职,噶礼降一级留任。对于噶礼收受贿赂一节,以查无实据为由不予追究。

但朝中的江苏籍官员对此大为不满,他们纷纷上疏抨击张鹏翮办案不公,袒护噶礼,而且,让康熙皇帝意外的是,朝野上下,汉大臣同仇敌忾,几乎全是支持张伯行的,许多满大臣也参与其中,并且揭发出噶礼参与皇八子胤祀争储。

同时,康熙皇帝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中渐渐了解了真相,尤其是他们在密折中报告说,江苏省地方官绅群情激奋,如果再袒护噶礼,江苏有可能出事。这让康熙皇帝深感不安。

于是最后的处置结果是,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康熙皇帝念旧情,明知噶礼贪腐和辜恩,却仍然放过了他。

康熙皇帝对两人的处置是基于不同理由的,把噶礼革职,是因为他贪腐和犯了众怒。把张伯行革职留任,是恼他以下犯上,给他惹事。

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噶礼撤职回京不久,噶礼的母亲“叩閽”告御状,说噶礼伙同他的弟弟色勒奇、儿子干都等在食物里下毒,想毒死她,噶礼妻子与噶礼另一个养子干泰则纠集一伙人去拆他老娘的房子。

噶礼母亲是个重量级人物,出入大内像回家一样,她的话在康熙面前极有分量。康熙听他乳母告状,几乎是血脉偾张,恨不能立即把那几个不孝之子抓来亲自打一顿。

经刑部审讯,一切属实,这下,噶礼彻底完蛋了。刑部拟的是,噶礼凌迟,其妻绞刑,色勒奇和干泰斩首,家产籍没入官,其余家人发往宁古塔为奴。康熙皇帝念旧情,不忍他凌迟弃市,加恩令其自尽,其妻也一并自尽。前几天还不可一世的噶礼竟家破人亡了。

噶礼弑母是康熙一朝轰动朝野的逆伦大案,他的老娘估计是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一类的人,为了家庭琐事搞得两个儿子身败名裂,甚至凌迟和斩首,也是一朵奇葩。

噶礼和张伯行一案,是很极端的情况,不能由此得出江苏巡抚可以随便挑战两江总督那样的结论。

发生那样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皇帝用人不当。噶礼这样的人实际上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康熙皇帝如果实在想栽培他,可以让他去当只有旗人才能当的驻防将军,地位甚至高于总督,但没有总督重要,不会误大事。但康熙皇帝昏了头,过于看重人情了,以至于噶礼德不配位,搞乱了江南官场。

爱之适足以害之,康熙皇帝这辈子最重旧情,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就像后来的曹寅、李煦,他想关照的私人,都没有有好下场。

如果没有两江这段经历,噶礼家里也许不会酿出弑母那样的大祸。所以,时也,命也,运也。


国史馆


明清两朝皇权进一步加强,丞相制度被取消,百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军政两权分立,各自对皇帝本人负责。主管军事的一般为总督,主管民政的一般为巡抚;总督可管数省军事,而巡抚只管一省民政。用今天的说来说两江总督相当于南京军区总司令,江苏巡抚相当于江苏省省委书记,二者并非隶属关系,故两江总督无法完全节制江苏巡抚。

宋朝之前,地方行政长官是一手抓军权,一手抓治权,两手都抓得紧。军政统管会导致地方长官变成先秦时代的诸侯国国君,地方做大而架空中央,或者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发展成地方割据。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各地节度使对管辖的地方有军政两权,最终变成了土皇帝;不再受唐朝中央政府的节制,还能起兵反抗中央。

宋朝吸取前朝的治国经验,将地方的军权与治权分开,军事长官与行政长官各自对皇帝负责,相互之间有协作的义务,但没有隶属的关系。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总督可以管几个省的军事,而巡抚只管一省的民政,值得一提的是巡抚手下也有武装力量,类似于今天的警察部队。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如果加上。 最开始两江总督管理江南省、江西省两省军政民务,故起名为两江总督,后来江南省拆分成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于成龙、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都担任过两江总督之职。

巡抚一词来源于“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是明清两朝主管一省军政的地方行政长官。巡抚一般的官阶是从二品,如果加上兵部侍郎衔则是正二品。江苏省是清朝的粮食赋税重地,故皇帝对此地的治理十分重视,两江总督虽然高于江苏巡抚,为了权力的平衡和皇权的稳固,江苏巡抚的权力远远大于一般行省的巡抚!


大秦铁鹰剑士




首先,我们看一下巡抚和总督的历史。在明朝统治时期,逐步出现了巡抚和总督。起初都是临时性的官职,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巡抚逐步成为了固定的地方官员,总督则仍是临时性的。只有蓟辽总督、三边总督比较例外,例如浙直总督这样的官职都是临时的。清朝入关以后,采用了明朝一系列的制度,但进行了改善。在清朝统治时期,总督和巡抚逐步成为了常态化的地方官员。按照清朝的规定,每个省都有巡抚,每两三个省设立一位总督,只有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管理一个省。



从表面来看,巡抚管理一个省,总督管理两三个省,总督应该是巡抚的上级,其实并不是这样。 总督是从一品,挂兵部尚书头衔。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挂都察院右都御史头衔。从品级上,总督高于巡抚。但挂职头衔都是虚的,关键时刻还需要看实权。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例如两江总督坐镇南京,能够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绿营军。除了江宁将军以外,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最高长官。但两江总督只能管理军务,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军政民财各方面工作。



布政使负责经济建设和民政,按察使负责治安和司法工作,学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巡抚在全省拥有很大的特权,被称为抚台或者中丞大人。与总督相比,巡抚有自己的优势。 总督虽然能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但无法插手地方行政工作。其实巡抚也有管理一个省军务的权力,但如果在军务上与总督发生了矛盾,需要以总督的意见为准。但是在经济、民政等其他方面,总督无权干涉。否则,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很有可能联合弹劾。在战争时期,由于以战事为主,总督确实能够节制巡抚。



但是在和平发展时期,总督的权力不一定比巡抚大。例如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对陕西省的管理控制力,远高于总督大人。在江苏省,两江总督坐镇南京,江苏巡抚坐镇苏州。在清朝中期,江苏巡抚甚至能压制两江总督。由于天下太平,两江总督没有任何办法。 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的情况更加尴尬,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都住在武昌,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则都在昆明。由于总督和巡抚都在一个城市里,好戏就开始了。总督名义上压了巡抚一头,但巡抚的实权比总督大。两位封疆大吏经常相互明争暗斗,甚至上演了相互弹劾的故事。



在所有的总督中,只有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比较特殊,这两位总督都是只管理一个省份,因此兼管巡抚的职务。换句话说,属于总督加巡抚。因此,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掌握所有的大权,其他省份的总督都非常羡慕。 由于督抚同城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接影响了清朝的财政开支。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清朝决定进行行政改革。



那些督抚同城的省份,裁撤巡抚。例如湖广总督兼任湖北巡抚、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不在一个城市,为了加强两江总督的权力,清朝把两淮地区的盐务也交给了两江总督。到了清朝统治的最后阶段,由于各地都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清朝在各省训练新军,并且把地方财政权交给了总督们。截止这个时候,总督的权力才超过了巡抚,但是这样的情况在清朝灭亡以后戛然而止。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清朝就是封建社会的高潮阶段,落后愚昧,官场上下级交错不清,与洋人交战,那些总督,巡抚,将军,提督之类的,谁也难指挥谁,一旦洋人进攻,清军个个象死猪一样,成为洋人屠杀的靶子!以致于几个洋兵就可打败几百人清兵!

满清时代,男人结辫子,穿花衣花裙,读之呼者也,跪拜大人,女人缠小足,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项目,实际上,满清政府,就纯属一邦变态之众,将中华民族推向水深火热,落后世界上百年!



用户创维


🍑从行政体系来说,两江总督为正二品,加尚书或者右都御史为从一品,巡抚为从二品,加兵部吏部侍郎及左副都御史为正二品,但总督巡抚都是中央派遣官员,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在督抚互相弹劾时,清政权一般按照争权处理,各打五十大板。

🍊总督控制区不如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名义管辖三省,但实际只控制徐州南京一线,江苏省其他地方归江苏巡抚管。

对绿营军队,两江总督驻南京,实际只控制江北提督。江苏巡抚驻苏州,控制江南提督及江南水师提督。

🍅权力差距

江苏巡抚实际控制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主要省级官员,在具体操作中侵夺了这些官员的权力,对省内的控制权远超总督。而总督毕竟对民政经济等方面不能太多插手。

同时,江西安徽巡抚一般不受总督令,两江总督也不会自找没趣。

🍏最能说明总督巡抚问题的就是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的纠纷。1851年太平军逼近武昌,湖北巡抚常大纯挤兑总督程矞采,说您不是管两省军政嘛,请领兵镇压叛乱。无奈的总督出兵后被太平军击败,儿子阵亡,被撤职留任粮台事务,向北京请假治理丧事未果,弃官出走被弹劾充军新疆,几年后得赦免。而巡抚常大纯在武昌城破后携妻、子、媳、孙女全家自杀。湖北省及当地的主要官员,比如湖北省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台及知府、同知、知县等人全部死于战火。

从这里可以看出,巡抚更类似地方官,辖区管理权责更重。而总督的地方守御责任显然不如巡抚。所以巡抚丢失省城,就只能自杀,而总督丢失辖区不过只是充军流放。


四川達州


首先来说权力这个东西,他是以集体利益为先导才能产生的,隶属关系只是在这种效应下的一种表现,在一个集体中基本上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即便是皇帝,没有势力集体也是空名一个,所以说分化到官员道理也是一样,两江总督虽说衔职很高,但人脉关系利用的不好被架空也是分分钟的事,地方官员扎根地方,除非是皇帝亲下圣旨或者钦差巡狩,要不然很难直接节制巡抚,总督本身偏属监督协调性质,任职上稍倾向于军事,并不属常设机构,即不属常设机构,就没有与巡抚有隶属关系,所以更应该靠人脉利益关系来节制巡抚的事宜,这就容易理解了吧,结论就是,即便有隶属关系,还得依靠势力来节制,若无隶属关系,就必须且只能由势力关系来节制,而这个势力关系包括所有关系,上至都城权臣甚至皇帝的支持,下到地方大小代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