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

曾經,在三峽庫區腹地深處,一個個偏遠村落貧窮又閉塞,如今,脫貧攻堅戰的春風拂過崇山峻嶺,一邊讓村子道路硬了、產業壯了、村貌靚了,另一邊又讓村民腰包鼓了、幹勁足了、腰桿直了。

送去春風的隊伍中,一抹海事藍是抹不去的亮色。從2015年至今,重慶海事人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從行佑川江的“平安衛士”到紮根山鄉的“扶貧鐵軍”,足跡遍佈重慶江津、萬州、忠縣、雲陽、豐都、奉節、巫山等長江兩岸多個貧困村。他們以“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以釘釘子的精神,讓望土興嘆的貧困戶滿載著脫貧致富的希望。

壯大主產業 腰包鼓起來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沒有產業帶動,窮根難以拔除;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為續。近年來,重慶海事局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個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在扶貧點著力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助力當地培育優勢龍頭產業。

從重慶市奉節縣城區出發,沿著彎急坡陡的“之”字形盤山公路驅車70公里,近兩個小時後,便到了甲高鎮星光村。一進村就看見山坡上綠油油一片油橄欖正開出小花。

“甲高鎮現有3萬多畝油橄欖樹,其中星光村有1000多畝,加工成的橄欖油一斤能賣到170至180元,村民在油橄欖產業基地能獲得一部分土地流轉費,經培訓後幹技術農活一天還能有150元的務工費。”村支書冉仁付欣喜地給記者算起一筆致富賬。

“村裡產業發展得好,村民貸款的積極性也高。”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來自奉節海事處的李玉果告訴記者,為了解決村民們擔心的資金難題,扶貧工作隊經常召開院壩會、講習所宣傳小額扶貧貸款政策,還安排了專人為55戶幫扶對象辦理了269萬元貸款,主要用於發展油橄欖、水稻、養牛、養羊、養豬等產業,並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促成各利益主體抱團取暖利益共享。

在山地多、平地少的寶坪鎮鳳凰村,因地制宜發展的高粱產業也讓這個村子漸漸“活”了起來。駐村第一書記、雲陽海事處李田林幹勁滿滿地介紹:“鳳凰村成立了高梁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650戶村民種植高粱900畝,形成‘高粱—高粱酒—酒糟養殖—沼液、桔梗還田’生態產業鏈條,平均能為每戶貧困戶增收2000元。”

不止於此,4月18日,指著黃土地裡已抽出大片綠葉的桑樹苗和遠處已建好的桑蠶生產廠房,李田林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由村委會、駐村工作隊牽頭,發動村裡40戶村民成立了蠶桑專業合作社,種植桑樹100畝,養殖桑蠶50張,貧困戶又趟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

“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了,產業起來了,我們脫貧的信心也更足了。”在萬州、雲陽、奉節,一份份看得見的幸福洋溢在貧困戶們臉上。

扶志又扶智 脫貧有底氣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貧工作中,“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貧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

4月17日下午兩點,記者從星光村村委會出發,沿著嶄新的水泥公路走上20分鐘,就到了64歲的貧困戶楊發興家裡。

“現在生活真是大變樣了,以前就在一畝三分地上種點玉米、水稻,一年忙到頭,兜裡都沒錢。”談起精準扶貧帶來的改變,楊發興黝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去年村裡的公益性崗位增收了8400元;修路務工有7200元;養豬養牛,政府以獎代補發了2000元,豬牛還賣了1萬多元,現在村子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了!”

這不是楊發興一個人的心聲,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坐在牆角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惰依賴思想是要不得的,幸福都是自己奮鬥來的,扶貧工作隊已經這麼幫咱了,若還是等靠要,怎麼好意思?”在星光村,冉仁付的一席話也獲得大家的認同。

教育是拔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跟不上,也難有真脫貧。在“扶志”的同時,駐村工作隊也積極開展教育幫扶工作。在鳳凰村,駐村幹部對今年6月即將初中畢業的學生進行摸底,併為五位學生聯繫上了中職教育學校;在星光村,扶貧工作隊開展“家校共育”和“送教上門”活動,幫助20名輟學學生完成義務教育……

“扶志與扶智同樣重要,若是沒有致富技能作保障,再高的志氣也會癟下去。”在鐵峰鄉樓坪村扶貧隊員、萬州海事處劉勇眼中,給村民提供技能培訓是扶貧工作的突破口。

2016年,在萬州海事處的對口幫扶下,鐵峰鄉33位村民接受了上門培訓並取得了船員資格證,陸續被海事處推薦到輪船公司工作,每月工資2500至3000是看得見的收入。

真心換真情 融成一家人

瘦瘦高高的個子,一件印有“駐村工作隊”字樣的紅色小馬甲,一臉溫和親厚的笑容,這是李玉果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儘管在恩施有了四年基層工作經驗,剛到星光村駐村扶貧那會兒,李玉果依然感到問題棘手。“全村有建卡貧困戶92戶355人,佔全村人口的14.22%。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居多,且村民對我們還不怎麼信任。”

如何打破溝通壁壘,建起貧困戶和扶貧幹部的連心橋?“以真心換真情,用感情去帶動他,用親身經歷去激勵他,用美好信仰去引導他,把道理給他掰開了揉碎了講,久而久之,他們也自然跟我們一條心。”在一戶戶走訪,一次次院壩會的交談中,李玉果摸索出了這麼一套方法。

李田林也深有感觸。“貧困戶就是缺門路、缺政策,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貧困戶也願跟咱幹。”在雲陽海事處處長徐斌眼裡,曾為軍人的李田林,執行力強,人也熱心。遇到村民幹農活時,李田林總是第一個上去搭把手;路遇貧困戶要反映問題的,因手術後不便長久站立的他也總是彎著腰耐心傾聽。一來二去,貧困戶們都把他當成“自家人”。每次走訪,村民都熱情地留他吃飯,他悄悄走掉後,村民就把家裡種的青菜送到了村上食堂裡。

在樓坪村,談及駐村扶貧隊的工作,73歲的鄧代禮老人一個勁地表達著對扶貧隊員劉勇的感謝。老人走進廚房,指著火灶上方的兩刀臘肉笑著告訴記者,“你瞧,這裡原來掛著一排臘肉,家裡吃不完,都被他買走啦。”走進堂屋,看著半新的長條木椅和幾個凳子,老人又說,“你看這些,還有我腳上的膠鞋、樓上的床墊毯子,都是他開車送來的。”老人感慨地說:“我兒子常年不著家,他卻三天兩頭來看我,我心裡感激得很吶。”

同行的萬州海事處政委曾凡江補充道,“老劉是出了名的熱心腸,貧困戶生活條件太簡陋,他看不過去,就經常自掏腰包買了送去,他的襯衣和針織衫,除了上班必須要穿的一套,其餘都送沒了……”

春風暖人,滴水潤心。在春風吹綠重慶大地的同時,紮根山鄉不言悔的重慶海事人,也正如一陣春風,暖到了貧困戶心裡。

對於今日話題,您有什麼看法?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