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綜合》考點識記(二十一)

《中藥綜合》考點識記(二十一)

嗨~小夥伴們!五一小長假還開心嗎?放鬆之後不要忘了繼續學習哦!上週一小豆蔻給大家分享了“語聲、呼吸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大家都掌握了嗎?這周我們來學習“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Top 24 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中藥綜合》考點識記(二十一)


【考情分析】本知識點在2015~2018年考試真題中總共考查了5道,在2016、2017兩年中均以配伍題的形式出現,需要小夥伴們掌握。預計2019年考查2道,所佔分值為2分。

【考頻指數】★★★

【具體內容】

1.惡寒發熱同見的臨床意義

外感風寒常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外感風熱常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表證寒熱的輕重,不僅與病邪性質有關,而且與正氣的盛衰亦有密切關係。如邪輕正衰的惡寒發熱常較輕,邪正俱盛的惡寒發熱多較重,邪盛正衰的惡寒重而發熱輕等。

2.但寒不熱的臨床意義

在疾病過程中,患者唯感畏寒而不發熱,多屬虛寒證。陽氣虛於內,陽虛則寒,不能溫煦肌表,故同時並見面色蒼白、肢冷踡臥、喜著衣被等虛寒證的表現。寒邪直中臟腑,陽氣被傷,也可見畏寒或病變部位冷痛。

3.但熱不寒的臨床意義

(1)壯熱 患者高熱不退、不惡寒反惡熱,稱為壯熱,多見於風寒入裡化熱,或風熱內傳的裡實熱證。常兼有多汗、煩渴等症。

(2)潮熱

①陰虛潮熱:每當午後或入夜即發熱,屬於“陰虛生內熱”,且以五心煩熱為特徵(2016.84),甚至有熱自深層向外透發的感覺,故又稱“骨蒸潮熱”。常兼見盜汗、顴赤、口咽乾燥、舌紅少津等症。

②溼溫潮熱:以午後熱甚、身熱不揚為特徵(2016.83)(2017.48)。其病多在脾胃,因溼遏熱伏,熱難透達。所以身熱不揚,初捫之不覺很熱,捫之稍久則覺灼手。多伴有胸悶嘔惡、頭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膩等症。

③陽明潮熱:是由於胃腸燥熱內結所致。因其常於日晡陽明旺時而熱甚,故又稱“日晡潮熱”,常兼見腹滿痛拒按、大便燥結、手足汗出、舌苔黃燥、甚則生芒刺等症(2017.49)。

(3)長期低熱 陰虛潮熱或暑夏季節的發熱,氣虛引起的長期低熱,稱為“氣虛發熱”。氣虛發熱,除表現為發熱日久不止和熱度不高以外,還可見面色㿠白、食少乏力、短氣懶言、勞倦則甚、舌淡、脈虛弱等症(2016.82)。多因脾氣虛損,中氣下陷,清陽不升,鬱而為熱。

4.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惡寒與發熱交替而作,稱為寒熱往來,是半表半里證的特徵。若寒戰與壯熱交替,發有定時,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則為瘧疾。其病寒熱往來,休作有時,並常有頭痛欲裂、汗出熱退、持續反覆、經久不愈的特點。

【真題演練】

A.午後發熱,五心煩熱

B.長期低熱,勞累則甚

C.午後熱甚,身熱不揚

D.日晡熱甚,腹痛便結

E.發熱煩渴,汗多脈洪

(2016.82)氣虛發熱的症狀特點是( )。

(2016.83)溼溫潮熱的症狀特點是( )。

(2016.84)陰虛內熱的症狀特點是( )。

【答案】82.B 83.C 84.A

【解析】本題考查但熱不寒的臨床意義。氣虛發熱,除表現為發熱日久不止和熱度不高以外,還可見面色㿠白、食少乏力、短氣懶言、勞倦則甚、舌淡、脈虛弱等症。故82題選B。溼溫潮熱:以午後熱甚、身熱不揚為特徵。故83題選C。陰虛潮熱:每當午後或入夜即發熱,屬於“陰虛生內熱”,且以五心煩熱為特徵,又稱“骨蒸潮熱”。故84題選A。

【延伸】發熱煩渴,汗多脈洪為壯熱的症狀特點。日晡熱甚,腹痛便結陽為明潮熱的症狀特點。

A.午後發熱,五心煩熱

B.午後熱甚,身熱不揚

C.日晡熱甚,腹痛便結

D.長期低熱,勞倦則甚

E.發熱煩渴,汗多脈洪

(2017.48)某男,30歲,居處潮溼,長夏發病,診斷為溼溫潮熱,其發熱特徵是( )。

(2017.49)某男,30歲,經常便秘,因飲酒且過量食用辛辣烤炙之品而發病。診斷為陽明潮熱,其發熱特徵是( )。

【答案】48.B 49.C

【解析】本題考查但熱不寒的臨床意義。溼溫潮熱其特徵為午後熱甚,身熱不揚,多伴有胸悶、身重。故48題選B。陽明潮熱,其特徵為日晡陽明旺時熱甚,兼見腹滿痛拒按,大便燥結,故49題選C。

【避錯】49易錯選E,將壯熱與陽明潮熱相混淆而錯選。此外,需注意陰虛潮熱的臨床表現,陰虛潮熱,可見午後或入夜發熱,五心煩熱。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有什麼問題歡迎提問,有什麼建議歡迎留言哦~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