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是怎樣制度能制約皇權?

愛車E族3


八旗制度制約皇權只是發生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之前,還有就是皇太極死後這兩個時間段,其他時期沒有八旗的制約,咱們先看看為什麼在這兩個時期受到制約了呢。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所創立的,在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兵馬增多,對其麾下做了一個整編,並以黃、白、紅、藍四色為四個旗,後來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個旗,合共滿洲八旗。毛爺爺說:“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個是很正確的,當時皇太極是正白旗旗主,代善是正紅、鑲紅兩個旗的旗主,努爾哈赤想把位子傳給多爾袞,但是由於多爾袞年幼,皇太極又得到了代善的支持,所以皇太極才可以繼承汗位。

繼承汗位的皇太極為了名正言順,把自己的正白旗改為正黃旗,並且搶了鑲白旗的旗主之位給自己的兒子豪格,把多爾袞、多鐸的正黃、鑲黃兩個旗改為正白、鑲白。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八旗對於皇權的繼承是有影響的。

還有一個就是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豪格爭位,兩黃旗支持豪格,兩白旗支持多爾袞,就這樣爭執者,大戰一觸即發,後來有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兩黃旗可以確認的是隻支持皇太極的兒子,多爾袞只是不想讓豪格繼位,也同意了這個方法。所以才有了福臨繼位。

這兩次可以說是八旗制度對於繼承人的影響,但是還沒有說影響皇權,這兩次之後就再也沒有過影響了。

我是師哥講史,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關注我瞭解更多。


師哥講史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被稱為旗人或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都視為愛新覺羅氏的家奴,皇帝是愛新覺羅家的族長,是所有滿人、旗人的主人,所有旗人大臣面君是會自稱奴才,如是漢人身份,則與皇帝是君臣關係,並非主奴關係,故漢人只可以稱為臣,因為稱奴才是一種與皇帝親近的表示,乾隆時期漢人大臣也仿效滿風自稱奴才,乾隆一度為此大怒,敕書不分滿漢,凡上奏摺均稱“臣”。

八旗對清兵入關和此後維持政權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國家根本,清廷在施政管理方面採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漢地統治地區基本上沿用明朝制度,而八旗在行政上則獨立於這一體系之外,被稱為國中之國。八旗子弟生則入檔,壯則當兵,是職業軍人的後備隊。

清朝中後期八旗子弟數量龐大,兵源指標數額有限,閒散八旗子弟眾多,相對安逸的生活造成八旗子弟懶散,逐漸疏於操練,給湘軍等漢人地方武裝崛起創造機遇。

八旗制度從努爾哈赤創立,再從清初至清末都是皇權的擁護者,被視為愛新覺羅的私家軍隊,制約皇權從沒發生過。


地平線資訊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制度,由於影視作品的傳播,大家對八旗肯定都有所瞭解,但具體它是怎麼來的,在當時又起到了什麼作用,恐怕並不是很瞭解,小編在這裡先簡單講解一下。

首先,八旗制度對於皇權的影響有限,其頂峰時期是在清初,在當時八旗旗主的權力確實非常大,皇帝的一些命令往往要參考他們的意見,這就是著名的“八王議政”,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勢力極大,甚至能夠威脅皇權的旗主,比如多爾袞、鰲拜等。

但自康熙帝開始,歷代帝王都開始有意識的加強皇權,甚至兼領旗主。到清中期的時候,八旗旗主已經類似於榮譽稱號,已經無法再左右朝政,朝廷更是以優厚的待遇圈養八旗子弟。到了清末,八旗制度已經糜爛,八旗兵由於享樂已久,不堪戰事,更是成了笑話。


那麼到底八旗制度是怎樣的制度呢?

八旗制度起源於女真的遊獵制度,在努爾哈赤建立政權之前,女真建州部打獵的時候就有按氏族劃分隊伍的習慣,每隊的隊長稱為牛錄厄真。到了明末,女真部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人口眾多,努爾哈赤便在原先遊獵制度的基礎上將各主要部族的壯丁重新編制起來,每300人為一隊,隊長稱為牛錄額真,各隊分別以黃、白、紅、藍四色旗代表,旗制正式建立起來。

“凡遇行師出獵,不計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滿洲人出獵,開圍之際,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總領,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呼為牛錄厄真” ——女真建州部

萬曆年間,努爾哈赤正式與明朝決裂,於是在四旗之外再設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每旗士兵增至7500人,這樣八旗士兵總共六萬人。同時以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杜度、阿敏分領八旗。

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允許旗主共商國政,各旗主的權利變得更大了。

旗主在自己所屬旗內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掌管著軍事、政治、生產等大權,所有旗人都屬於旗主的臣僕。這種看似高效便捷的統治方式,其實也蘊含著巨大的危機,由於所屬不同,彼此之間由於各種利益關係就可能產生巨大的矛盾,這種情況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的皇權之爭,八旗彼此攻伐,甚至在皇太極繼位後也無法進行有效約束,皇權受到嚴重製約。

皇太極時期就已經認識到權利的過度分散不利於皇權的集中,開始著手對付同為“四大貝勒”的阿敏、莽古爾泰和代善,八旗並立的局面開始打破。

康熙帝繼位後,借剷除鰲拜之機,將八旗的統領權轉移給皇子,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待雍正繼位,更是強勢壓迫各旗,完全將其視為皇家的僕人,逐漸剝奪了各旗旗主的特權,八旗制度已完全處於皇權之下。尤其是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完全取代了之前的議政制度,八旗旗主成了榮譽稱號,八旗更是成了近乎養老的單位。

“我朝自太祖、太宗肇造區宇,至皇考百有餘年,滿洲等世沐殊恩,朕承皇考之命,嗣此宏基,天惟一日,國止一君,八旗人等,亦惟感戴大君,一心事朕而已” ——雍正

八旗創立之初是努爾哈赤的重要助力,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清朝入主中原,逐漸漢化,八旗內部開始腐化,八旗子弟開始享受特權,摒棄了艱苦的訓練,直到戰力形同虛設,真是見證了那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是木子君,一個喜歡歷史和文學的逗逼青年,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謝謝!


木子君讀史


八旗制度完全依賴於努爾哈赤。

正因為努爾哈赤的強勢,所以八旗旗主在努爾哈赤時期並無約束皇權的可能。

問題在於,努爾哈赤突然死亡,死前沒有公開指定繼承人,四大貝勒合謀逼阿巴亥殉葬,奪取可能應該給予多爾袞或者多鐸的皇位,皇太極又奪取了本該屬於多爾袞的鑲白旗。

此後,因為皇太極本系勢力太小,只能拉攏擁有65牛錄的多爾袞三兄弟,維持與其他三大貝勒的平衡,並且公開盟誓,宗室哪怕犯罪也不能由大汗奪取兵馬,只能分給原主子侄。

擊敗林丹汗前後,皇太極全面掌握局面,廢除阿敏將鑲藍旗給濟爾哈朗。在莽古爾泰及德格類兄弟先後死亡再清算並奪取正藍旗。此後皇太極擁有第一力量。

然而皇太極沒有完成削藩也暴死了。所以多爾袞才藉機控制政權和吞併正藍旗。多爾袞死後順治再清算多爾袞,吞併正白旗,真正擁有了第一強勢地位。

從康熙開始,不斷剝奪下五旗旗主及諸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的權力,設置八旗將軍奪取領兵權,設置旗務大臣控制民政權力。再派遣下級官員爵者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實質降低貴族會議等級與對朝政的影響力。

所以到乾隆時期,乾脆廢除毫無意義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因此,八旗貴族對皇權的制約大體就在皇太極初期,順治時期及康熙早期。康熙殲滅鰲拜後基本控制權力,八旗貴族對皇權的制約能力已經大體喪失。


四川達州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

它的影響對於中國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努爾哈赤能夠統一女真部落也是運用了八旗制度,才得以當權。因為實力越來越強,需要管理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才增加了一個白旗。滿族人當時也只是有黑旗和黃旗,後來才有了黃,紅,藍旗,之後才在四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就是八旗的由來的過程。

準確的說八旗就是當時滿清的最大支持者,而且非常的忠誠。而八旗的正黃旗是最尊貴的,還有鑲黃,正白,屬於上三旗,其餘的就沒有這三旗的地位高了。因為上三旗是皇族成員,和皇帝有血緣關係。但為了拉攏漢人搞好關係也把一些漢人升為旗人,如果貢獻很大還可以升旗從而身份越來越高貴。那時候的八旗有很多的權利比如可以管理戶口,兵藉,還有好多權利。

所謂的八旗究竟是哪八旗,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就是當時的八旗,這八旗不同的旗就有不通的權利,職能和地位,而且都有自己的頭領,都有絕對的話語權。大家都知道是滿族人創立了清朝, 當時的滿族人習慣性地稱自己為旗人。自己穿的衣服便叫做旗袍,當然在之後的統一大業中,八旗制度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嚴謹,整天的只為享福,玩樂,遊手好閒,就會越來越腐敗,慢慢的就會走向滅亡。就是大家所說的八旗制度也就恰恰見證了清朝從鼎盛到沒落的過程!





東北姑娘賊實在


清朝建立初期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就算的,不像別的朝代皇帝說的話一言九鼎,有很多的限制,就是因為那時的國家是由皇帝和滿族權貴一起來治理國家的。

國家意義上也不是皇帝一個人的,而是很多貴族的天下。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制度滿族人才能從當時的東北的那種苦寒之地走出來,一步步變得強大,從而成為統治一個帝國的主人。但是百年時間滿族的人口依然太少,還是沒有辦法和漢族的人口相比。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和給自己的同胞們帶來好處,這才發佈了八旗制度。那時的八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剛剛有了八旗制度的時候,它們同時擁有了很多的話語權和管理權。

準確的來說,那時候能夠推翻明朝,八旗制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從這一點上來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它的影響對於中國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努爾哈赤能夠統一女真部落也是運用了八旗制度,才得以當權。因為實力越來越強,需要管理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才增加了一個白旗。滿族人當時也只是有黑旗和黃旗,後來才有了黃,紅,藍旗,之後才在四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就是八旗的由來的過程。

準確的說八旗就是當時滿清的最大支持者,而且非常的忠誠。而八旗的正黃旗是最尊貴的,還有鑲黃,正白,屬於上三旗,其餘的就沒有這三旗的地位高了。因為上三旗是皇族成員,和皇帝有血緣關係。但為了拉攏漢人搞好關係也把一些漢人升為旗人,如果貢獻很大還可以升旗從而身份越來越高貴。那時候的八旗有很多的權利比如可以管理戶口,兵藉,還有好多權利。

所謂的八旗究竟是哪八旗,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就是當時的八旗,這八旗不同的旗就有不通的權利,職能和地位,而且都有自己的頭領,都有絕對的話語權。大家都知道是滿族人創立了清朝, 當時的滿族人習慣性地稱自己為旗人。自己穿的衣服便叫做旗袍,當然在之後的統一大業中,八旗制度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嚴謹,整天的只為享福,玩樂,遊手好閒,就會越來越腐敗,慢慢的就會走向滅亡。就是大家所說的八旗制度也就恰恰見證了清朝從鼎盛到沒落的過程!


楚人老婁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增設

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皇帝的子侄統領。你想2對6實力還是懸殊。

入關後從順治開始雍正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收繳其他6旗的控制權。雍正之後基本上沒有可以制約得了中央和君主的權力。但八旗制度一直保留至清朝滅亡。


議政王大臣會議

其實我覺得清初制約皇權應該是議政王大臣會議。而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的事連皇帝都不能更改,更甚者皇帝都要看八王議政的臉色。凡軍國重大事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

形成

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清。將原來的旗主全部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在清代歷史上正式出現了"議政大臣"的職名。此後,清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因參與議政的宗室貴族除親王、郡王以外,還有貝勒等人,故又稱"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會議的成員雖由上層貴族及八旗大臣所組成,但不是所有上層貴族、大臣都可以出席。"議政"是一種正式的職銜,代表著一定的權力和地位。沒落

1.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

2.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級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

3.順治與康熙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

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小林學歷史


1583年,努爾哈赤靠父親留下的13副凱甲,率部起兵。創立八旗制度,發展自己的力量。1616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老城)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他的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八旗制度是從牛錄製發展而來,以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共有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旗。平時耕獵為民,戰時則披甲當兵。這種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有利於社會發展,所以不會制約皇權。


星空物語184389013


八旗本來是一個落後的遊牧奴隸制度。他們一開始東北蠻子,所以講究什麼主子和奴僕。一開始也只有四個旗。而後皇太極登基時,周圍的兄弟、叔伯以及滿族權貴和各個旗主都虎視眈眈。所以本來八旗實力很強,為了削弱它,就把八旗兵力做了統一調整,全部均攤並且把正藍旗加強控制在手裡,總和三旗兵力,以此鞏固帝位。以至後世所有的皇帝都是三旗旗主,這稱為上三旗。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另: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創造的,不是皇太極。


一起轉圈圈VVIP


國家意義上也不是皇帝一個人的,而是很多貴族的天下。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制度滿族人才能從當時的東北的那種苦寒之地走出來,一步步變得強大,從而成為統治一個帝國的主人。但是百年時間滿族的人口依然太少,還是沒有辦法和漢族的人口相比。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和給自己的同胞們帶來好處,這才發佈了八旗制度。那時的八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剛剛有了八旗制度的時候,它們同時擁有了很多的話語權和管理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