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长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还是没教育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顺势教育顽石张


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还是没教育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这个问题跟“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差不多,似乎努力并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但其实,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想要的结果远远高于实现目标的条件;第二,努力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管用,属于低质量的勤奋。

1.优秀孩子的标准不确定

拿别人的孩子来参照本来没错,但许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怎么样才称得上优秀是根本没谱的,所以,今天按这个成功案例上的孩子来比照,过几天又按另一个案例来参考,一直在往别人家孩子的样子在塑造,而把自己孩子该有的样子弄丢了。是以,怎么培养都觉得不够优秀,总不满意。

2.育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育和培养孩子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决无一蹴而就的道理。这个过程不单漫长,而且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孩子可能一直表现很好,忽然某一天受到某种刺激,自暴自弃了,家长之前的努力就化为乌有了。孩子也可能一直吊儿郎当,某一天幡然醒悟,从此高歌猛进了。所以说,育儿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能容错,要能接受孩子的反复。

3.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不容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理论要转化成育儿实践可不是随便想想就能做到的。它至少有三个步骤:第一,筛选出适合自己的理论;第二,把理论指导转化成可以操作的方案;第三,坚持实践,在试错改错中得到完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随意对待,稍有差池就会大谬不然。比如找到的理论不适合自己孩子,工夫就全部白费。

4.育儿书籍很多是个案性质,不能普适

育儿书籍大多是成功的个案,或者是父母的经验之谈,或者是编者的搜集罗列,或者是专家的理论推演,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你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试图全样复制。要不,全世界都是比尔盖茨了。

怎样才能培养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1.认清现实,找准位置,树立标杆

人生很多的苦恼往往在于不能正确估量自己,所以古人才会劝喻“人贵有自知之明”。家长要认清自己,认清孩子,合理判断该有的位置,才能树立正确的标杆,不至于胡乱作为。比如说,孩子明明五音不全,非想着让他成为华晨宇一样的音乐奇才,再怎么努力也不成啊!

2.针对问题精选书籍

找准位置之后,估算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问题。带着问题去找合适的书籍,而不是什么书都看,什么观点都信,那会造成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从孩子的特质出发,搜索相关的资料。

3.以用为先,注重实践

成年人读书,一定要以用为先。背诵理论,只能让你夸夸其谈,于改造孩子全无半点用处。关键在于把大目标化整为零,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攻克。要有具体的行动,行动才是带来改变的根本手段。躺在床上看书看得热血沸腾,不如直接教孩子去做一件小事。

4.一种方法,持续运用

育儿需要常性,不能犹豫不决,朝令夕改。一会儿一个主意,动不动来个创新,实在是育儿大忌。好比在石柱上刻字,你不在一个地方持续发力,就连一丝浅痕也留不下来。选择一种方法,不持续运用,就很难见到效果。这一点,所有的育儿书籍都会讲到,但家长们可能故意忽略了,因为做起来不简单。事实上,成功哪有随随便便的呢?


剑客谈教育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初为人父时的种种经历。俗话说“头娃照书养”,在孩子出生的前前后后我买了十几本育儿书籍,比如《育儿大全》、《如何培养天才宝贝》、《早教宝典》等等,借着初为人父的兴奋劲,我每天钻研着这些宝典,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今天晒太阳补钙,明天喝萝卜水补维生素,好好的娃儿被我折腾得今天感冒,明天腹泻,三天两头地看医生。


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初为人父人母时都喜欢照书养娃,但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成功了呢?

实际上,我们都犯了食古不化的毛病,学来的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每个孩子都是性格鲜明的个体,岂能用几本所谓的宝典千篇一律地教育得了呢?若想真正地用好育儿书籍,我们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宝宝使用不同的方法。

书籍给我们的借鉴毕竟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成长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生长环境。孟子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最后孟子学有所成,他的母亲功不可没。这说明了社会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所以我们要向孟母学习!


家庭环境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自由民主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允许孩子有话语权。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平和地与之交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他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父母的言行、思想 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 可以说从孩子身上, 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我的父母虽是普通的中国农民,却给我们从小树立了许多做人的榜样。有一年旱灾粮食不够吃,远房的表叔来我家借,虽然自家不够,但父亲果断地把粮食借给了他家,两个姐姐私下里嘀咕他的做法,父亲对我们四个说,只因为表叔在我家建房时曾帮助过我家,这让我们从小明白了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可能是凭借一两本书所能照搬照套而成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把成人摆在成才的前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

本文是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喷,如果你喜欢这篇回答,就随手关注我吧,你的支持必将让我加倍努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我妻子除了特别勤劳外似乎没有太大的优点,她有些任性。在人生规划、家庭生活、孩子教育上,我们都有较大的分歧,两个孩子夹在我们中间,心里也是矛盾的。我自己忙于工作忙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疏忽了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我常对儿子说,李晓晨,今天语文学什么了,数学学什么了,今天不高兴,同学欺负你了?我们一起学唐诗、三字经,听少儿音乐。我跟你一起做作业。我对女儿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跟你一起学任何科目,在家的时候。毕竟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我们家长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去指导孩子。不要让孩子的思想输在起跑线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李新全春华秋实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这是人性决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坚持运动对自己有特别大的好处,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大家也都知道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但是真正能够成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又有几个呢?


家长看育儿书来指导指导自己,这绝对是值得赞许的。姑且不论最后的效果如何,至少家长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真正地行动起来了。

所谓的“优秀孩子”,不一定指的就是成绩靠前的孩子。毕竟有排名存在,就总会有排名靠后的学生。总不会所有看了育儿书的家长,都能培养出排名靠前的孩子吧?


我觉得家长育儿,第一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心和行为。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灵,有着良好的行为模式,这是基础。也可以说,如果家长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有幸福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知道如何去争取,其实就一定达到了目的,这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了。

用分数和排名来评价孩子,一开始就注定了有很多“不优秀”的孩子。这种评价标准,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产生很多“失败者”。但是现实不是这样,高分的孩子未来不一定幸福,并不一定能够工作顺心。评价优秀的标准,不能只局限于成绩,而是关注人生活的底层。


家长如果把孩子定位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出类拔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长大了能够照顾好自己,能够照顾好家庭,能够和人和谐共处,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我想就已经足够优秀了。


但是我们现在在孩子小时候把焦点放在追逐更高的成绩,更好的排名上面,这就陷入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很多孩子都会不够优秀。

父母对孩子往往会所求过多,因为我们相信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胜出。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有好的行为举止,但是平时却总是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和命令;

我们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可是我们剥夺了孩子运动的机会,甚至因为孩子的学习没达我们的预期而对孩子发火;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善待他人,可是我们自己却经常对孩子大呼小叫;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可是我们却把孩子当成了“木偶”,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事;

我们希望孩子态度积极向上,有乐观精神,能够克服困难,可是我们一遇到孩子有一些毛病就会忍不住焦急甚至感到绝望;


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内心“分裂”的,在孩子一踏入小学之后,家长就已经开始不自觉地被推着走。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采用各种手段“压榨”孩子。有些家长成功了,但更多的家长“失败”了。在反思的过程中,大家往往又一致认定:我也是逼不得已!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还是我们本身就不够优秀?

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看清这一点,我们跟孩子的互动会变得更加的和谐,我们会更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引导孩子。

给孩子建立规则,接纳孩子的现状,给孩子鼓励,帮助ta建立信心,看清自己。

选择和坚持,是成就“优秀”的有效途径,一起加油!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现在很多8090后的父母在育儿方面都显得非常的焦虑,似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因此现在很多家长也非常热衷于在育儿专家所写的书籍,里面寻找最佳的育儿方式。然而为人父母其实在我们看来也是一个一路升级不断进化的过程,仅仅依靠读育儿书,却不一定能够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书上写了1000种育儿方式,孩子却一样都不按套路走

过于迷信育儿书籍上的教育方式,凡事都照本宣科,把这些专家的话奉为经典,作为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照搬照套。可是往往发现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或者从不按书本上讲的方式发展成长,让本着优秀的教育育儿理念一丝不苟执行的家长感到深深的无奈。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于,书本的理念是呆板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却是差异的,没有哪一个育儿专家的话和经验,是可以照搬照套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的,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天性和实际,不断的摸索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是专家的话没有道理,而是太讲道理了而忽略了实际。书本中的经验可以参考,却不能照做。

做一个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胜过10个专家

有人说过天底下好的父母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是父母,因为天底下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应该幻想出那么多焦虑的育儿方式,或者照本宣科的书本上的经验。在你对自己孩子不够深入了解的时候,所有的育儿经验这是别人的经验。

其实培养一个孩子就像照顾一株需要开放的花朵一样,你既不能急于让他开花也不能因为它慢慢开花而焦急,育儿其实是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你只有了解他,熟悉他,陪着她一起慢慢的长大,从容淡定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耐心以及最重要不变的父母的爱。因此学会做一个了解孩子的父母,学会懂得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

教育好孩子前先教育好自己

教育孩子不跟结底就是言传身教的教育,当孩子的教育出现迷茫的时候,大人应该仔细的剖析自己的心态和教育行为上的失败之处。而不应该义务责怪孩子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实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是在反映着父母的点点滴滴的行为。

家庭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性格。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都有助于孩子优秀习惯的养成,也决定了孩子能否通过父母的教育培养出一个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完整的人格。要让孩子变得优秀,根源都要来源于父母同孩子一同成长,不断的修炼。所有的言传身教都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教育好的。书本上的专家的话是不能够替代父母自己利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小学英语点点通


家长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可是现实中国还是教育不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点来分析:

1,育儿书说的是一种理论,我们读到的是文字,可看到的却是理想中的好,也就是说会把文字的一点好扩及到多点好。由此认为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好,这一般是一种想象。

2,实际生活是复杂的,并不是和书中说的一模一样,所以这就有一个家长的理解力、领悟力以及执行力的能力和水平问题。

也就是说,理论和实际的距离相隔的就是一个践行的过程,而这个践行的效果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

3,家长“理想中的孩子”也只是一种理想中形象,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就如我们去看一个风景,往往有一种“看景不如听景”是一样的道理,这和人的听、视以及认知和生活态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有的人习惯于挑剔现实,总是认为别人家孩子更好,自己家孩子表现的不管如何好,而家长看到的还是缺点,这是父母的教育观有问题。

理想中的孩子可以说是完美的、不接地气的,是看不到缺点的;现实中的孩子是正常的、鲜活的,有缺点的。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理想的小孩,他只能存在于理想中。


快乐庭院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她有自己独特之处,不可能人为的修改其样子。育儿书上讲的也不见得都是对的。所以即使看了很多育儿书,也不会教育出自己“理想中的优秀孩子”。

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就像一粒种子,她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模式,很大一定程度不受外力作用,就像她是一粒苹果种子,无论你怎么修剪灌溉,她都结不出桃子来,你所能做的就是定时施肥灌溉,提供她成长所需的阳光,养分,和适当的呵护。比如我家大宝,她天性爱动,坐不住,我开始很焦虑,引导她画画,想让她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总是不欢而散。后来,我就顺其爱好,让老公带她拍气球,踢足球,跑着玩。

其次,很多育儿书讲的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孩子是独特的,就不可能用一个方式去管理各种各样情况的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正道,育儿书说讲的,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式,可以结合自己的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比如,育儿书上讲,夜奶不好,需要断。可是,我家大宝就是断不了,不让吃就哭闹不睡觉,我也焦虑过,怕影响她的睡眠,可是后来我发现,她就是没有安全感,晚上吃几次母乳会睡的更香,不然更频繁的夜醒。后来就顺其自然,后来大了,断奶之后,就一觉到天亮。

所以,那些照着育儿书培养孩子,很多培养不出自己理想中的优秀孩子。

以上是个人观点,有不同之处欢迎留言讨论😊





米小兔谈育儿


这个提问很好,很有讨论的空间。读很多育儿书与“优秀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育孩子,要读书,要充实自己,这个观念是没错的,是很有必要的。可是,是读教育的书,就可以教育出好孩子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声明,本人不是教育专业,更不是教育专家。只是愿意探讨这个问题,愿意阅读这方面的专著,外加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的事情。

做为父母,孩子出生,就要用心来呵护。每天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睡觉、吃奶、排便,更要留意孩子哭闹,玩耍等的规律。要掌握规律性。细心的妈妈爸爸,会通过孩子不同的哭声知道他是要什么,是饿了,还是要排便了,还是要换尿布了。通过睡觉,吃奶,排便等知道孩子是否正常。

陪孩子时候,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要跟他聊天,跟他说话。分别不同日龄让孩子辨别声音,辨别颜色和远近。这些都是早期教育的内容。

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起伏而对孩子耍态度,心里留下阴影,会害他一辈子。

随着月龄增长,感情就会在教育中突显出重要性。我们无需去看什么教育方面的书,只要回忆一下,你自己小的时候,希望父母是什么样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你不要是一个父亲和母亲,而要是一个朋友、哥们儿、姐们儿。孩子接受你,而不是怕你,你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因为,只有这样,你说的话孩子才能发自肺腑的,而且是心悦诚服的接受。

刚刚说的是交朋友。下面说正面形象问题。有句很经典的俗语,就是你想要孩子什么样,你就做给他看。想想看,你希望孩子文质彬彬,爱读书,好学上进。可是你一天打牌喝酒骂大街,孩子在你的熏陶之下,会是你希望的那个样子吗?记得十余年前,我在温州的一个老板,夫妻俩男的喝酒,女的打牌。家里的事都是钟点工做,女的也不去看婆婆。他家就一个独子,当时十一二岁,有一次孩子对我说,她妈督促他学习,他就不学。我委婉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她妈去打牌,他就不学习。夫妻俩总是说孩子不愿学习,很烦恼,可是就是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喜欢孩子,这个小男孩儿也是蛮可爱的,每次他来公司,都要到我办公室跟我聊天。有一次,他对我说,瑞安市有一个藏书楼,里面有好多书。我就对他说,等你有时间,我带你去参观。后来他多次催我带他去藏书楼,当我觉得吊足了他的胃口时(这时已经是至少二个月以后了),我用一个下午时间,带他去参观藏书楼。那个地方我去了不只一次了,很熟悉。我让他仔细的看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图片,每一段文字。那里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对一个孩子来说,虽说不会看懂很多,可是对他是有冲击的。看完藏书楼,在门口,我自己买了几只毛笔和字帖,也给他买了几只笔和两本字帖。第二天,孩子的爸爸,我的老板找我,对我说,要我以后多带带他的儿子。还说,孩子回家就打电话给他,让他拿废报纸回家,他要练毛笔字。还对我说,他们每天对儿子说学习都跟放屁一样。而我只带他出去一个下午,他就主动要求学习了。

对孩子来说,父母这个榜样太过重要,你的示范做得好,孩子就会好,做的不好,孩子基本上就是废了。当紧,当紧,切不可轻忽。

再说要有童心。孩子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什么事他都要搞明白。如果你跟孩子一样,有一颗真诚的探索者的童心,你就会与孩子达到共鸣,就会激起孩子的兴趣,引导就不会是大问题了。

树立信心,培养自信心,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教育孩子第一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自信的培养,学习成绩和其它技能都在其次。这往往被很多家长和老师忽略。其实这很好理解,试想,一个人学历很高,可是做事没有自信心,那么,这个人能做成什么大事呢?没有自信,一生都会一无所成。所以,本人主张绝不可体罚孩子和学生,打骂就更加不可。这些行为都是打击孩子自信心的重武器。有一次跟一位执教多年的中学数学老师聊天,我提出我的观点,就是树立信心要优先于学习成绩。对方非常赞同,而且说,在学校他们做的往往是刚好相反。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就是让孩子自主的去做事,不要怕他做错。错了可以修正,可是不做事连修正,改过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培养孩子自立的必要手段。这里说的做事,不是单指家务,家务其实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身边的人际交往等。

这些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就能有意识的去做,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成型了,再注意引导,可以说就是给孩子的一生打下了好的基础。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每次带她出去时,看街上的牌匾,标语,就教她认上面的字,问她认识那个,不认识哪个,再大一点儿,就让她辨别哪个标语的句子写错了,错在哪里。时间长了,她就会自己去看,去辨别哪个对,哪个错,反过来告诉我。到她十二三岁的时候每要谈起家里或者外面什么事该怎么办的时候,她都能一二三四的说出一些见解。那么小的孩子,当时对一个亲戚家开的影楼经营方向上提出的意见,到现在看还有一些具有指导意义(女儿现在三十岁)。

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专著是有意义的,可是更要结合实际。也不要太过相信专著,教育是与人沟通,需要理论,可是这个事的本身更是感性的。投入感情更加重要。


夭夭灼灼


书本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是传导知识的,但是能不能接收到知识并真正的理解运用知识那就得看人了,就像学生的学习一样,同样的老师教同样的学生,就是有学习好的跟不好的。这是一样的道理。就育儿书这方面来说,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思维不同,还有就是不能“对症下药”,很容易造成家长放弃教育出“优秀孩子”的理想。


其实,想要教育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当家长的必须自己先得是个优秀的人。因为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对孩子最能够起到直接教育作用的。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的知识写的再好,也是理论上的,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现实总是喜欢打脸,多数人做不到以身作则的来教育孩子,只会“照本宣科”式的按照育儿书的表面内容来教导孩子,真正的精髓却不去进行深入理解,把思维永远固化在如何教育好孩子,从不去思考,如何把自己先变成优秀的家长,没有这种觉悟的人想要教育出像样的孩子,那基本是痴人说梦。


梵文儒杰


看书只代表你当时知道了有这样的育儿方法。

但是这个方法有没有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印象,有没有让你把它落实到实践中,有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关键!

如果我们只是把书读完了,然后就放在一边,但是书中教我们的方法,告诉我们的育儿经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没有去反思,没有去思考它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没有去思考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究竟掉过哪些坑,针对书中所介绍的这些理念,我应该着重的去做哪些改进?

我们只有不停地反思内省,向内看见自己,不停地去消化吸收我们从书中所学到的这些理念。我们才可能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那孩子才能在你优秀的教育引导下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可能一天都可以看完一本书。但是一群人才可以走的更远。彼此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才能让我们坚持到底。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妨加入一些讨论小组,大家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一起同行,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棒的。

欢迎您和我一起学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