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shiyichuan2005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宣统,也就是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之时,大清帝国已经是风雨飘零。三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溥仪被迫退位。不过\t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史称“\t逊清小朝廷\t”。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能住在华丽壮美的紫禁城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过,对于退位的少年溥仪来说,紫禁城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牢笼而已,自己每日担惊受怕,完全没有皇帝的尊严。

所有人都知道,溥仪这个皇帝已经毫无权力,而他在紫禁城中占据的财富确实货真价实的,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清朝前代皇帝们留下了的珍宝玩物数不胜数,引人垂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

我……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我叫太监打开了一个,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库。有的库尽是彝器,有的库尽是瓷器,有的库尽是名画,意大利人郎世宁给乾隆画的许多画也在内。


坐拥紫禁城的溥仪无异于几岁的儿童抱着金元宝在闹市中行走一样,引来无数人的觊觎。所以很多人都在疯狂地盗窃紫禁城中的财宝、文物。溥仪回忆道:

紫禁城在表面上是一片平静,内里的秩序却是糟乱一团。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时常听说宫里发生盗案、火警,以及行凶事件。至于烟赌,更不用说。到我结婚的时候,偷盗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刚行过婚礼,由珍珠玉翠装嵌的皇后凤冠上的全部珍宝,竟整个被换成了赝品。

只要是有机会偷窃的人,都在放心大胆的偷取紫禁城中的财物,而且不同人有不同的偷窃方法。比如太监们溜门撬锁,悄悄地偷。官员大臣们则通过办理抵押、标卖或借出鉴赏,以及请求赏赐等借口明目张胆地偷。而溥仪完全拿这些人没辙,当他想制止的时候,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麻烦。


有一天,溥仪的师傅庄士敦告诉他,在自己住的地安门街上突然新开了很多古玩铺子。这些古玩铺的老板有宫里的太监,有内务府的官员,以及官员的亲戚。至于这些铺子中货物的来源,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于是溥仪决定清点一下宫中的古玩珍宝,以杜绝盗患。

没想到这么一来,紫禁城里的盗案反而增加了,而且偷盗者更加有恃无恐、明目张胆。比如,毓庆宫库房的门锁不知被什么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也不知道被什么人打开了,甚至溥仪自己新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显然在太监们眼中,溥仪这个逊位皇帝只是个纸老虎而已,完全不值得畏惧。

为了彻查盗案,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也曾重金悬赏,但无论使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查出小偷究竟是说。而且当他们准备清点建福宫的库存时,居然燃起了一场离奇的大火,将所有财物全都烧了个干净,再也无从查起。


这场大火是东交民巷的意大利公使馆消防队首先发现的。消防队立刻派出消防车前去救火,当车子开到紫禁城的城门前时,守门的侍卫居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见此事有多诡异!

北京城中各处的消防队纷纷赶往紫禁城,奋战一夜终于把大火扑灭了。这场大火的损失很大,把建福宫附近一带,包括静怕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广生楼、凝辉楼、香云亭等许多建筑都烧毁了。据溥仪回忆说,这些建筑是紫禁城里储藏文玩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有多少宝贝在大火中毁灭,那就永远不得而知了。事后内务府给出了一个损失清单,据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记载:

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

当然,这些账目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里面有多少水分,那就很难说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太监偷盗国家珍宝的罪行永远湮灭于这场大火之中了,而且起火的原因也完全调查不出来。


不过,溥仪心知肚明,这多半是那些窃贼们故意放火掩盖罪证。而且没过几天竟然又发生了一次火警:有人在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的窗户上点燃了一团浸透了煤油的棉花。幸好这团棉花刚烧着就被发现并扑灭了,没有酿成火灾。看过清宫剧的人都知道,养心殿是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溥仪立刻警觉起来,怀疑不但有人想纵火消灭罪证,更可怕的是有人想要谋杀自己。


而且此时紫禁城内刚刚发生了一起伤人案件。宫里有个太监犯了错,被人告发道总管那里,挨了一顿打。这太监心中暗恨,于是揣了一把石灰和一柄刀子,闯入了告发者的屋子,他先把石灰撒在告发者脸上,然后持刀向告发者的脸上戳去。行凶者最终逃走了,而且并未被捉到。

这个行凶案件让溥仪警觉起来,因为他责打过很多太监,溥仪想:这些太监会不会报复自己呢?他甚至害怕得不敢睡觉。因为从溥仪的卧室外间一直到抱厦,都有值更太监打地铺睡觉。溥仪十分恐惧,心想如果有谁对自己怀恨在心,岂不是能趁夜谋害自己吗?他越想越怕,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人守护自己,只能让皇后婉容整夜戒备,而且溥仪还在床边放了一根棍子防身。当然这不是长久之计,最终溥仪决定将太监们全部赶走。


一个皇帝恐惧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天下奇闻了!可见紫禁城对于溥仪来说,根本不是一个温暖的家,而是一所令他心惊胆战的监狱。


梦露居士


溥仪在六十年代的生活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好,每个月二百块工资还有额外补助(溥仪的另一个亲戚的访谈里提到那时候普通工人收入二十来块,还要养活一大家子。而溥仪不仅工资奇高,吃穿用度也基本上不花钱,生活开销很小。但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不能确定普通人当时到底是什么收入水平),婚后国家分配了三室两厅带花园的平房(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

工作上也比较随意,李淑贤在回忆录中提到溥仪有晚睡的习惯,喜欢半夜看书写东西(开着一百瓦的灯,李淑贤多次很不满,影响她的睡眠),所以早上经常是起不来的,同事和领导都比较理解他所以不会管他迟到的事情,平时工作也没什么实质内容。

上下班平时是有专车接送的,本身是搭班车,结果有一次误了时间只好坐了公车,然后就迷路走丢了,大半夜才被好心人送回去,从此之后有关部门便派车接送他。由于李淑贤身体不好,婚后两个人陆陆续续请过几位保姆帮忙洗衣和做家务(书中提到保姆只做半天,而不是全天)。

两人结婚的用品什么的也是特批在友谊商店置办的,领导说给他们全额报销(但书里好像没说到底溥仪有没有去报销。溥仪工资比较高)。溥仪喜欢吃西餐,每个月都要吃一两次,每次消费三到四元,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非常昂贵的餐饮了(但书里说溥仪吃西餐时一般不浪费食物,吃多少点多少,对于他来说是挺大的进步。溥仪因为生长环境的原因习惯了每盘菜只吃几筷子,后来逐渐改掉了。)。

平时家里很少开伙,溥仪早餐是在几个固定的国营餐厅轮流换着吃,午餐和晚餐一般在食堂解决。吃早饭这个也有个故事,一开始溥仪总是去一家餐厅,慢慢就有很多路人慕名去看他,客流量也增大许多,那时候国营餐厅的员工赚的都是固定工资,一下子工作量增大好多倍吃不消,后来溥仪就几家餐厅轮流吃早餐了。 有受到一些事件的影响,但他是特殊人士,有特殊照顾和特殊处理,书里有写每次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溥仪会直接从家里给一个什么领导打电话(好像是个局长,具体记不清了。ps溥仪自家有电话,六十年代啊……),对方直接派人帮他解决。而其他满清遗老遗少就没他这样好的待遇了,被砸被打的都有。 书里还提到溥仪对大清礼教有些执念,经常给李淑贤表演各种场合该怎么行礼…溥仪也很喜欢京剧,经常去看戏,票是上面发给他的。但李淑贤不太喜欢京剧。

溥仪每次去看戏都顺便买个脸谱回家,时间长了竟也攒了一箱脸谱。还喜欢跳舞,经常去参加各种活动,李淑贤提到溥仪有一张“专员活动证”,可以随意出入一些高档饭店的舞厅以及一些其他普通人进不去的场所,时常一晚上跑好几个场子跳舞。 路人也对他比较友善,比如有一次溥仪骑车(问别人借的,李淑贤不敢让他平时骑车,因为溥仪骑车速度非常快,近似横冲直撞)速度太快撞倒一位老太太,老太太一看他这身份也不好意思说他什么。书里还提到溥仪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经常先拿了菜,把菜放桌上,再回去打饭,打完饭已经忘记自己把菜放哪里了。于是又回去找打饭菜的师傅,说对方之前压根没给自己菜(我看到这段蛮惊讶的,溥仪这行径挺内什么的)。师傅们也不会和他计较,都会再给他打一份。等食堂里吃饭的人都走掉以后往往会发现他一开始打的菜还在桌子上放着。

李淑贤在书里提到有一次她感冒了,溥仪给医院打电话,竟然请来一位三代医学世家出身的七八十岁的老专家亲自上门给她看感冒。推测溥仪平时的医疗待遇至少不会比她差。溥仪的侄子曾经做客一个谈话类节目,在节目中他大概是这么说的:溥仪最后那段日子住院没有受到非常好的医护照顾,主要是因为那场运动已经开始了,医学家都关牛棚里了,现场从牛棚里叫出来给溥仪看病,也没那个情绪治病救人。但并不是故意不给他认真治疗什么的。(我感觉这位在访谈里的语气吧,有点瞧不上溥仪的感觉,所以也不好判断他讲述的内容有没有主观情绪的成分)还讲了溥仪在新社会其实过的还算开心,因为在宫里小时候是太监欺负溥仪,长大了是溥仪折腾太监,环境很不好(访谈里有段话大意是:他呀,从小太监养大的,何况那末世的太监也不是什么好太监,养出来什么样…),再之后又每天提心吊胆怕这个怕那个的。溥仪在新社会心里好受不好受,外人也不知道,但物质上的待遇是超一流水平的,和其它亡国皇帝相比可以说非常幸运了。 还有一些其他事情吧,书不厚,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总体来说书里描写的溥仪的物质生活是很不错的。我认为书里的描写肯定有一些不真实的部分以及李淑贤主观意识上的看法,但日常生活的部分还是可以看看的。

至于李淑贤的身份背景也比较复杂,市面上也有一些认识她的人写的回忆录,但这些都是一家之言比较难考证。大多都说她不是被安排和溥仪结婚的,她的第二任丈夫有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具体到底什么问题说法不一),很有可能会牵连她,而她结识溥仪(第三任)的时候刚离婚不到半年。 更新一下,最近又看了点资料,李淑贤因为各种原因嫁给溥仪后没多久就不上班了,但每个月依然有50到60块的工资(和溥仪的工资一样,啥也不用干,白给的),家里也请了保姆,所以生活也比较清闲。因为溥仪年龄比她大很多,溥仪去世的时候李淑贤年龄并不没有很大。在溥仪去世后带花园的三室两厅依然归她住,工资也照发,还可以领取溥仪的稿费,但因为习惯了和溥仪在一起时的大手大脚的生活,即使每月工资很高她还是觉得不够花(书里自称是因为身体不好,健康方面支出很大,得吃一直补品,补品不能报销;身体不好所以也无法从事劳动生产),日子有点紧迫,大房子的清洁啊各项维护啊还有其他杂费也比较繁琐(这时候应该没有保姆了),于是主动搬到了一个小一点的房子里(应该也是曾经分给溥仪的,但上面一直没有收回)。后来她给一个领导写了信说自己情况不好,于是又给她涨了工资提高了各项待遇。她曾经的邻居说后来她也有过“相好的”,但都没有结婚,享受溥仪遗孀待遇一直到去世。

再更新一下,溥仪当年在植物园的工作也是闲职,他的晚辈在北京台的节目里说溥仪就好(四声)扫地,也只会干这个。浇花都不大会,控制不住浇多少水。有外人来就安排他出去扫地浇花走下程序,平时甚至来不来上班也没人管。回家也爱扫地,就在自家院子门口扫,低头一路扫,再抬头的时候发现自己迷路了——不知不觉扫到别的街了。最后又是好心路人送回家的。 还有一个资料是说溥仪有一次生病了,医生说不要见风,然后有个人坐他附近看报纸,他就跳脚发怒了,因为觉得翻报纸会起风……但这个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事儿


彼时无声胜有声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迁醇王府。复辟时的溥仪住在乾清宫,国民政府每年只提供50万元生活费。溥仪住在北府,门外国民军看管着,他不得自由出入。自从溥仪迁到北府,他周围的人对冯玉祥心中没有底,不知将发生什么情况,气氛非常紧张。薄仪的父亲载沣失魂落魄,语无伦次,半点主意也没有,溥仪倒很平静。

事实上,溥仪本来就对王公大臣的禁個、封锁不满,出宫以后根本不打算在北府久留,拟购裱褙胡同一处房屋,从北府迁出。11月26日,溥仪写给张作霖的信中说:数年以来,困守宫中,囿于闻见”,乘此出宫后的机会,“拟为出洋之行”,需准备一段时间,“日内欲择暂驻之所,即行移出醇邸”。在力主出洋派各种人物的推动下,溥仪下决心外逃。溥仪与陈宝琛、庄士敦“悄悄地商议了一个计策”,这个计划既对官方保密,也瞒着王爷。但事先与日本使馆取得联系,得到了支持。

29日溥仪与郑孝胥、陈宝琛逃往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在日本使馆,郑孝胥,罗振玉的态度发生突变,简直视溥仪为他们看管的囚徒。罗振玉对前来看望溥仪的王公遗老们正言厉色的说:“这里不同在北府,每天来的人太多,对于使馆治安上很不相宜。我已和使馆方面谈妥,今后有事要来的,就在星期三、五两日;其他的日子要来,就必须经过使馆方面许可才能进来。”溥仪的情绪很不好,对溥佳说:“我来到日本使馆以后,感觉很不方便,就连院子走走都不随便。”“可是北府也不能再回去了,我一定要想办法离开这里。”

溥仪在日使馆住了近3个月,他决定去日本留学。罗振玉出台唱主角,他和日本使馆书记官池部政次策划,并得到芳泽同意,决定把溥仪送到天津去。他对溥仪说,到天津好做出洋准备,溥仪同意了。冯玉祥军队入京后,溥仪曾和他的伴读兄弟溥杰、溥佳秘密商议,如果宫中不能住,即去天津,到早先准备在英租界的住处去。民国十四年(1925年)年二月二十三日,溥仪向芳泽公使夫妇辞行、道谢,合影留念,然后由专程来京的天津日本总领事馆的警察署长和便衣警察护送,罗氏父子(福葆)陪同,前往天津。

溥仪抵达天津,先在日本大和旅馆住一天。次日,池部夫妇陪婉容、文绣及溥仪在日本使馆的一套人马到天津,移居“张园”。张园占地约20亩,中间一座楼房,主人是前清驻武昌第八镇统制张彪。张彪为了表示忠于清帝,坚决不收房费。溥仪在此住了4年多。张彪死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月,溥仪一家搬到陆宗與的“乾园”,与清朝遗老遗少以及张作霖、段棋瑞、吴佩孚等往来。当时蒋介石正和地方实力派混战,溥仪“静观变化,静待时机”,改“乾园”为“静园”,在此住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去东北之前他做了6年的“寓公”。其间,文绣与他协议离婚,曾经轰动一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也随之台。溥仪在出逃目本的途中,于沈阳机场被苏联兵俘虏、后押往苏联。溥仪在苏联渡过了5年的拘留生活。1946年8月溥仪被遣返北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1950年,苏联政府把溥仪等一批伪满战犯转交给中国政府。

溥仪在哈尔滨战犯管理所里,经过了一个从疑惧到认罪到接受改造的过程。他初到战犯管理所时,心里充满绝望与恐惧,不肯认罪。同时,他处处不肯放下皇帝的架子,拒绝接受改造。对于溥仪这种态度,战犯管理所从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经过一个时期,溥仪的态度有所转变。1953年、在对战犯罪行进行调查时,溥仪开始逐步认罪。

1956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胜利在望,为了促进战犯认罪和改造,人民政府组织他们到东北各地去参观学习,溥仪亲眼看到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短短的时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受到很大的数育。之后,他认真接受改造。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9年中。他彻底放弃了“复辟、中兴、当皇帝”的念头,并盼望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重返北京与亲人团聚。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前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特赦令。溥仪被特赦释放。他终于由一个清朝末代皇帝,被改造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一个微有寒意的初冬早是,从东北开来的列车喷吐着大团蒸气。进入落成不久的北京新车站。当一位瘦高个儿旅客出現在车厢门口并大步走上月台时。迎候的人们拥上前去。这位头戴棉帽、身穿崭新棉干部服的人,就是末代皇帝薄仪。

这是1959年12月9日。这一天,这位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离开他的出生地北京,已经整整35个年头了。作为一个久离故土的游子,而且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走过一段弯路,为全国父老兄弟留下伤痕的薄仪,他那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迎候薄仪的“五格格”韫馨带着溥仪回到前井胡同6号。小宅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溥仪暂居的北房东间也重新布置了、四壁粉刷一新、还新糊了棚纸、窗台向阳的地方摆着盆栽,室内还有玻璃罩装饰花,味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新被褥,暖壶、茶杯、毛巾、脸盆等生活日用品样样俱全。当溥仪得知这一切都是北京市民政局的干部和五妹共同布置的、许多生活用品就是民政局送来的、日前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还到这里来看过的时候,他又一次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历史说是非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把溥仪退位后的生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建国前和建国后。

建国前溥仪的生活大家都知道了,心有不甘的末代皇帝仍游走于各股势力之间,甚至寻求复辟清朝。

可惜溥仪仍旧未能得志,并在1945年被苏联红军俘虏。

建国后第二年(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中国。在引渡回国的火车上,曾被视为战犯的溥仪彼时的内心极度惶恐,以为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判决。

然而这一次溥仪仍未能“如愿”,他获得了新中国的宽容。1959年9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了关于特赦确实已改恶从善的罪犯的决定。溥仪在接受了10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后,获得了特赦。

可以说,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溥仪。

这十年里,这位从来只有被人服侍、没干过任何活的末代皇帝学会了劳动。

到1956年的时候,这时的溥仪刚好50岁,他开始逐渐认命,在监狱中接受改造,身上再没有一丝末代皇帝的气息。

溥仪后来回忆道:“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古今中外哪朝哪代,被逮捕的帝王都活不成,而我不但活着,还活得很好,这确实令我感到惊奇!”

至此,他再没有了“光复大清”的所谓“雄心壮志”,他只想要最简单的生活:

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


倩仔的历史茶馆


总的来说,溥仪退位后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但中间也有几个坎儿。

溥仪退位时,只有五六岁。可以说,清朝被推翻,与溥仪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虽然算是亡国之君,但溥仪并不需要背负历代亡国之君的精神压力。

溥仪退位时,袁世凯给予了清廷很高的优待,既保留了溥仪的帝号,还让他继续住在紫禁城,而且每年还由北洋政府向溥仪支付一大笔供养费。

在紫禁城这个小天地里,溥仪仍然是九五之尊,他身边有太监有宫女,脚下有跪着的王公大臣,而且溥仪不缺钱。即便缺了,随便卖几件古董珍宝就行。

到了读书的年纪,有人为溥仪请师傅,教他读书,比如陈宝琛。他们甚至给他请了洋师傅庄士敦教其英文,让他与国际接轨。

到了该婚嫁的年纪,又有王公大臣替他物色妃嫔,供其选择,然后用皇帝大婚的礼仪为其完婚。溥仪选了婉容做皇后,文绣做妃子。

待到溥仪生日,还会有各界名人去给他祝寿,送贺礼,磕头。

溥仪的业余生活也很精彩,没事儿的时候骑骑自行车——为了骑行方便,他甚至下令把紫禁城里的很多门槛给锯掉了;或者打打网球——为了打网球方便,溥仪在太和殿前面的空地上建了一个网球场。除此之外,戴一戴眼镜,穿一穿西装,甚至任性把辫子剪了,梳一个小油头,也算是溥仪打发日子的一种方式。

唯一不幸的是,溥仪年幼时受到太监蛊惑,与宫女胡闹,导致身体不行了,无法正常行房——这也直接导致了文绣和婉容的不幸。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24年。这一年,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倒戈直系,占据了北京城,然后他就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无法,只得灰溜溜地逃去了天津租界,先是住在张园,后又住进了静园。

在天津,溥仪过的依旧是衣食无忧的富家翁生活。不但衣食无忧,甚至很奢侈。当时的婉容和文绣摇身一变,都变成了时髦女郎,整日在百货商店买买买。

在这期间,文绣因为无法忍受守活寡的生活,与溥仪离婚。而婉容则继续忍耐着,直到后来吸鸦片,与卫士偷情,生下私生子,私生子被溥仪杀死。最终,婉容整个人都疯了——当然,这是溥仪在东北当了傀儡皇帝之后的事儿了。

在天津住了几年后,溥仪就着了日本人的道儿,到东北做了傀儡皇帝。

日本战败后,溥仪当了战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特赦,由皇帝变成了一个普通公民,过着普通的日子,直到病逝于61岁。


趣谈秘史


溥仪退位时和当时的民国政府达成协议的,依旧在皇宫享受“皇帝”的待遇,由政府提供。后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政府不给钱,他只能靠变卖财产维持。后来成了日本人的傀儡,也就是满洲国的皇帝。45年被苏军俘获,被带到前苏联,50年移交中国,在战犯管理所改造,59年被特赦,被安排在政协文史,拿工资。他写了自传《我的前半生》,想全面了解,看此书即可。


乐途乐游


溥仪是和平退位的,据说是禅让给袁世凯,所以当时袁世凯是正统,为此,袁世凯给了溥仪等同于外国皇族的待遇,生活的不错。后来日本过来了,成立了伪满洲国,他当了傀儡皇帝,后来日本败了,他被苏联抓了,新中国成立,他被移交给中国坐牢,坐了15年牢。出狱后住在他一个妹妹家。他自己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个外国导演还拍了《末代皇帝》,可以去看一下


五色笔头


溥仪退位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个重要步骤,溥仪退位之后就是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对抗,虽只有两个多月但人民继续生活在帝王的鞭挞下。


1ANG子


爽,民国政府一年给拨款400万也,挥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