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短短的一句诗,透露出来的,是饱经风霜后感悟出的人生哲理,表达着的,是爽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这句诗的作者:苏轼,可谓是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富有天下八斗之才,其诗作豪放豁达,是诗歌史上的一个巅峰。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豁达大度,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一起了解一下,苏轼的传奇一生。

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苏洵学识渊博,并将他的知识尽数教授给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弟弟苏辙。家学的渊源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也为两兄弟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们父子三人一同前往京城赶考,一路东下,最终到达京城。考试时,苏轼的文章获得了考官欧阳修的赞赏,在他的激励赞赏下,苏轼还是名声大噪,名动京师。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可谓是十分重要的,就算是一块璞玉,也要经过细细打磨才能变得晶莹剔透。试想,苏轼要是出生在一个白丁农人之家,不要说什么名东京师了,识不识得字都是问题。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并不一定是锦衣玉食,精神方面也十分重要,有家财万贯却粗鄙不堪的,也有身家清贫却德才兼备的。

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事情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在他们父子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其母亲病故的消息,守孝期满后,苏轼回京参加考试,拔得头筹,授予官职,苏轼正式开始了他曲折的仕途。一个大的转折发生在他父亲去世后,在他按规定守孝三年重新还朝之后,爆发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他所亲近的人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从而被迫离开京城,一时之间,朝堂上变得物是人非。众所周知,王安石的变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苏轼上书说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非但没有改,反而唆使大臣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告苏轼。因此,苏轼离开了京城。

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要说错,王安石倒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是两人所处的立场不同罢了,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许多事情并不能简单地定性为谁对谁错,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矛盾就是因为太过主观所引起的。遇到问题首先要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矛盾就会少很多。

可能老天就是对才子更严苛一些,苏轼的灾难自此才起了个头而已。

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苏轼四十三岁时,他向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来只是例行公事,但是这件事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他以往的诗作中断章取义,拼凑出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墙倒众人推,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一片反苏的声音,但同时也有人反对杀掉苏轼,两方争执不下。最后,还是曾经的“敌人”:王安石跳出来,反对杀掉苏轼,他才得以活命。由此可见,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坏人,只不过是坚持自己认为的正确罢了。

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此后的日子里,苏轼官职升升降降,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踏踏实实的为了百姓做好事,不和那些虚伪的人同流合污。他的正直,使他无法融入到新旧两党之中,他像一个不合时宜的笑话,不能也不肯与他们相融,于是他自己请求外调。仕途的不顺,并没有影响到他为民做事的决心,在杭州做官期间,他下令疏通了堵塞的西湖,建立了一座长堤,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人们把那座长堤叫作“苏堤”。

他在杭州的日子过得极为舒心,但天不遂人愿,他又被流放到了海南,路途遥远,颠沛流离,晚年极为不易。在他病逝之后,将他追封为太师,谥号“文忠”。

豁达的苏轼,命运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迟来的认可显得很讽刺,苏轼生前不被重用,三番五次的被流放,虽然奔波劳顿,却也乐得自在,我相信,苏轼这样的人物定然看不起他们假惺惺的抬举,多么困难的日子他都走过来了,并且还能从中找出乐趣。自由自在自得其乐,有一两个知己,做事由着自己的内心,可不快活?

在不幸面前,你会选择怎么做?是自怨自艾,感叹时运不济;还是以平常心面对,在阴霾的日子里都能活出阳光。苏轼选择后者,聪明的人不会选择自添烦恼,不然,困难困住的,不就是自己的心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