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舰载机没有雷达,是如何找到航母并返回航母上的?

TT历史有话说


航母,庞然大物,在哪儿都引人瞩目。可在茫茫大海上,再大的航母也是孤舟一片,从高空看下去像芝麻一般渺小,再加上云雾遮挡天气多变,舰载机返航时很不好找。

早期飞机用目视导航;20世纪20年代,用简易仪表导航;30年代后,无线电导航广泛应用;到二战后期,部分英美舰载机已经装上了雷达。

F4U-2“海盗”战斗机就在右机翼上安装了AIA型 机载截击雷达,曾用它将迷航的攻击机群带领回来。

二战航母编队攻击前,舰载机群先拟定计划,明确任务目标、集结区域、返航路线、回收区域等。然后升空集结,在领航飞机带领下奔赴战场。航母则机动到预定区域回收战机。

有些大型飞机上,有一个由老手担任的领航员岗位。他们经验丰富,擅长航路推算,用地图、磁罗盘、陀螺仪、六分仪、气压计等工具,再加上精确计时,就能计算出飞机坐标、航向和高度。

飞行编队中还有专门的领航飞机,机上有多名领航员,是编队的眼睛,很受人尊重。

1、战斗结束后,最方便的返航方式是无线电导航。

大部分飞机上都有无线电罗盘,能接收导航台发送的无线电信号。无线电罗盘由环状天线、罗盘接收机、指示器等部件组成,通过测定飞机与无线电波间的夹角确定航向。

美国采用YE-ZB系统,航母上有YE天线,飞机上有ZB接收机。以航母为圆心划分成12个区,每个区有不同的莫尔斯编码,飞行员接收编码就能确定方位。

只是航母为了隐蔽经常无线电静默,很多时候无线电用不了。所以战斗结束后,舰载机还要跟在领航飞机后面返航。落单的飞机只要找到大部队,就没问题了。

▲航母上的YE天线

若航母位置已经暴露,就没必要静默了,可以放手导航。但要小心跟着无线电波飞过来的敌机,就像日本跟着电台广播偷袭珍珠港那样。

若航母因种种原因到不了预定区域,就会派小艇或飞机到远离编队的地方发送指令。有时候飞机会到附近的基地,再由基地转发,以避免航母暴露。

2、找不到编队的倒霉蛋,只能靠自己了。

用工具在地图上定位,测距,目视找航母是二战海航飞行员的必备技能之一。

鱼雷轰炸机、俯冲轰炸机这样的双座、三座飞机还好点,人多力量大,有些投弹手兼任领航员,导航能力强。战斗机这样的单座飞机就惨了,一个人既要飞行又要定位。侦察机也不容易,孤零零的在敌方区域飞行,己方航母又静默,一问三不知,配个领航员很有必要。

舰载机飞到航母附近,雷达就能发现它并为其指路。如果燃料不足,也可以找陆地降落,都不行就迫降在海上等救援。至于最先见到的是己方、敌方还是鲨鱼,得听天由命了。

3、在沿岸的基地上,还有罗兰(long range navigation)远程导航体系。

罗兰导航用低频电波,基于双曲线原理定位,主要在太平洋战区的船舶和远程飞机上使用,导航距离可达2500公里。有条件的飞机也能用罗兰导航定位,飞回航母。B-29轰炸机上就有AN/APN-4 罗兰远程导航系统,火烧东京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有多种导航方式,但迷航的舰载机仍然很多。1942年珊瑚海海战,几架日本飞机将美国航母当成日本航母,混在美机编队中准备降落,结果被一顿猛揍。美国舰载机也有不少迷航失踪,还经常降错航母。降错的飞行员会受到嘲笑,飞机被地勤人员涂满标语,比如“丢失的狗”什么的。

夜间返航最危险,找不到航母不说,找到了也危机重重。航母夜间灯光管制,圣克鲁斯海战中,美军舰载机返航时天色已黑。航母不顾危险开灯迎接,仍有80多架在降落中损失,比战损还多,好在大部分飞机员救了回来。

二战后,导航系统快速发展,惯性导航、罗兰C导航、塔康导航、伏尔-DME导航、欧米伽导航、GPS、北斗导航等一大批先进系统覆盖全球,为飞机提供了强力保障,现在的舰载机返航,再也不像前辈们那样艰难了。


和风漫谈


想必这个问题可能困扰大家很长时间了,至于舰载机是如何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还能找到航母,这是一个很奇特的问题。确实于茫茫大海里找到这样一艘船是十分困难的,况且那个时候没有GPS定位系统。他们平时训练的时候都还是用的无线电信号导航,但是到了真正作战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母舰都会保持无线电静默。所以在那个时候也就只能用肉眼来寻找了。

古时候学过"刻舟求剑",想必那个时候也只能靠这个方法来找了。正在准备返航的飞机在母舰无线电静默时无奈之下靠着离舰时记下的坐标在那前后左右找,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航母的最高速度大约30节,因此就在这个坐标周围100海里以内,出发时会告诉飞行员母舰在飞机离舰后大概是前进还是后退,于是就朝那个方向去找。还有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飞机在返航过程中所剩的油量都不是很多,如果这个时候还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去找的话,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白天还可以使用肉眼来寻找可是到了晚上就十分困难了,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啊。

二战大型空战机群围绕母舰盘旋确定人数后,再去构建好队形,就准备朝目标出发了, 领航员把机群带领到适当距离战斗机开始单打独斗, 结束后跟着领航员回家, 回家的时候再返回路线上, 按照要求放开识别灯, 整个舰载机战队被所有灯照亮, 驱逐舰, 轻巡洋舰, 美国为了保护舰载航空兵 ,规定 凡是救起一个航空兵, 可以去所在航母领其体重相当的冰激凌, 美国除了航母 ,重战列舰, 巡洋舰配备冰激凌机 其他舰是没有冰激凌机的 ,以至于美军最乐意的就是看见冒着烟的航空兵前脚掉进水里。

后脚一堆大兵去捞人, 但是这时候是最容易受攻击的 ,航母起降作业期间 ,护航舰群要保护好它的, 著名的中途岛战役就是日本进行起降作业犹豫导致整个节拍被打乱。主要是靠一些预警机引航作用来寻找母舰并返回的。这与当时而言也是非常不易了。


沐风谈兵论道


现代航母长度一般在300米以上,美国的福特号的长度达到了337米,二战时的航母长度一般在250米以下,日本的赤城号算比较长的,也就260米。

在茫茫大海里用肉眼找到这么一艘船是十分困难的,当时可没有GPS导航系统,平时训练的时候用无线电信号导航,但作战时为了安全不受对方袭击,母舰都会保持无线电静默,此时还就只能用肉眼来找。

这个问题下面有不少朋友在开玩笑说飞机离舰时刻条纹以便回来找,所谓“刻舟求舰”。别说,当时基本上还就是这么干的,返航的飞机在母舰无线电静默的时候只能靠离舰时记下的坐标在那前后左右找,航母的最高速度也就在30节左右,所以一般就在这个坐标周围100海里以内,出发时会告诉飞行员母舰在飞机离舰后大概是前进还是后退,于是就朝那个方向去找。

(1941年的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号”,你说飞高了点怎么找啊)

还有一个问题,飞机在返航时油料剩的都不多,找不到母舰就是死路一条,日军袭击珍珠港时有两架落单了的的零式战斗机找不到保持着无线电静默,死不回复位置的母舰,零战只有一个人,没有计算航路的领航员去推算,于是只能在发出“万岁万岁万岁”的告别电文之后,坠落海中。

白天还能用肉眼找母舰,到了晚上就更糟糕,甚至找到了都不知道是谁的母舰。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的时候就有过瑞鹤飞行队长岛崎重和少佐带着飞机把30海里西面的约克城当作自己的母舰的事情,美国和日本航母所使用的起飞降落灯光信号一样,这帮糊涂虫们还和约克城联系上了,于是就很日本式地跟在正在回旋下降着舰的美国飞机队列排队里准备降落,结果被美国人发现了而没当成俘虏,还又被击落一架,其他的赶紧逃,这批飞机全是舰爆和舰攻,但为了降落把炸弹全扔了,要不然约克城可就彻底参加不了中途岛了,这时就得完。

(珊瑚海海战中瑞鹤号甲板上准备起飞的日本海军飞机,回家时差点找错妈)

太平洋战争中有过两次很有名的“开灯”的故事。

中途岛海战时,美国飞机归舰时天色已晚,当时的战斗十分紧张,母舰不仅保持无线电静默而且实行灯光管制,飞机即使找到了母舰的位置也无法着舰,此时斯普鲁恩斯下令“开灯,给孩子们指路”。

第58特遣舰队司令官马克·米切尔在马里亚纳海战中也发过开灯命令,而此时斯普鲁恩斯在印第安那波利斯号上看得清清楚楚,但保持着沉默,默许米彻尔的行动。

(米切尔老爹在旗舰“列克星敦号”上,就在这里下达了著名的“开灯”命令)

做出这种决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很可能给敌方飞机指示方向,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一般来说,海军航空兵的飞行能力强于陆军航空兵,因为海上不像陆地上有河流道路和山脉作为地标,特别是航母活动的大洋上水天茫茫,连岛屿都没有,白天能见度好的时候靠六分仪导航,晚上或者能见度不好的时候就只能靠仪表上显示的高度和速度来推算,但当时飞机的速度测量的是飞机相对于周围气流的速度,在飞机处于乱气流之中的时候就完全不能相信速度仪。联合舰队就出过事故,“海军乙事件”,结果是司令长官古贺峰一挂掉,参谋长福留繁当了俘虏。

顺便说一句,据说太平洋战争时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仪表盲飞时事故率挺高,是因为飞行员中有不少是军官,需要携带军刀,那军刀都没有消过磁,影响罗盘以及其他仪表,飞着飞着就不知道飞去哪儿了。


冰冷雨天


当时有无线电导航系统的,不过当时使用的不是GPS,而是类似于最早的塞班手机系统使用的基站导航!通过分辩无线电基站所在位置来确定大致范围,然后再用肉眼修正误差。

无线电导航的原理很简单,这就是看信号,无线电传播的时候是以一个点中心向外辐射信号,计算无线电来源方向就可以知道一个大致方向,计算无线电信号强度则可以知道距离的大致位置。早期的无线电导航系统质量太差,受天气影响很严重,误差范围经常高达几公里。好在航母那么大一艘,在几公里范围内搜索航母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大雾天气就未必了,跑丢的也还是有的。

其次,当时的舰载战机不是单独出动的,更多是结群出击的,这样的话可以跟着其他机友一起行动,一般来说每五架战机里就会有一架是僚机,有点类似于伞兵班里的班长。这架僚机都是选经验丰富的人来当,他们在打仗的时候要负责指挥这支小队的行动与配合。然后返航的时候也得负责给机友们领队。

至于所谓的无线电静默,这种事只在航母放出战机以前使用,航母放出战机以后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航母也需要敌我识别,突然有舰载机出现在自己上空,到底打还是不打?所以呢,无线电导航既是给己方战机指导方向也是识别敌我战机的主要方式。


优己


二战舰载机导航十分原始,以至于美国水兵最愿意的就是在大海上解救自己的飞行员,因为每解救一名飞行员,海军便会给每个船员奖励一大份冰淇淋。因为对于海军来说,舰载机飞行员实在是太宝贵了,消耗的太快,也消耗不起。

但是日本舰载机飞行员居然选择不带降落伞,一是早期老鸟飞行员认为自己技术比较牛根本无需带。二是后来的菜鸟飞行员知道反正有去无回了,带不带都一样。结果开战没多久日本的精锐飞行员就全部消耗光了。后续培养新的飞行员需要18个月,但是新出来的飞行员,连起降都完成不好,别说空战、攻击、导航什么的了。

回到问题中,二战舰载机导航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依靠地图,这个很好理解,飞行员根据航线指示配合地图就可以大致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确定下一步的航线。二是机载无线电设备,通过接收无线电波进行方位的测定,但是无边的大海上想接受信号还是非常困难的,受干扰较大,误差也较大。三是使用气压计测定高度配合六分仪,但是气压计定高受环境影响很大,测量高度误差很大,所以经常失败。

比较典型的就是古贺峰一大将的专机夜航时就是因为副驾驶测错了高度,栽进了大海,大将就这么死了。据统计,二战舰载机夜航出击大约有30%多的战机失踪,回来的飞机又有30%多降落失败。所以日本新手飞行员培养出来都赶不上消耗的。


霹雳火军事


实际上,在回答本问题之前想吐槽的是,过去和现代乃至未来的飞机,无论是否装备雷达,都不会用机载雷达来当导航用。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最原始的目视地标领航,二战发展的无线电领航,还是最先进的卫星导航,实际上都用不着雷达(由航空母舰等平台通过雷达寻找并传唤就另说)。

(现代机载雷达多用于探测火控,少有用于导航)

以二战美国海军航空兵举例,主要有三种办法。

参加二战初期,美海军航空兵主要采用目视地标领航的升级版本:依靠陀螺仪,罗盘保持航线,根据机载空速机明确风速,与本机的通常航速和任务简报中提供的时间,来进行大致估算。抵达目的地后,再通过肉眼目视来观察航母,继而返航。但这种方式显而易见,存在很大的误差,太平洋战争初期,美海军航空兵常出现误降友舰,或失踪的情况。

(珊瑚岛海战期间,美海军4架SBD就应目视地标判断失误导致迷航失踪)

到了太平洋战争中期,美海军航空兵开始使用无线电领航。运用无线电罗盘,根据其指针指向和航母无线电发出方向的夹角进行指引。简单来说,就是听到无线电声响说明方向正确,而如果没有听见则说明方向错误,需要调整。当然攻击目标时,这个方法也是可行的。如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零式战机和96爆轰,正是通过檀香山电台的无线电广播信号作为定位导航并实施攻击的。

(珍珠港被袭惨状)

当然,到了二战末,美海军航母普遍装备雷达,通过其传呼指引迷路战机算是以上两种方案的补救措施。

说完美海军航空兵,当然不能少了其对头日海军航空兵。其舰载机寻舰着陆方式与美海军航空兵相同。但这里想借其古贺峰一大将的坠机事故,科普另一个属于大型飞机的领航方法,就是通过气压计确定高度,再而用六分仪导航。。。当然古贺君用其玉碎向大家说明,这个方法也并不是十分保险。

(对于古贺峰一这样的大将,这样的死法着实委屈)

兵器次元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兵器次元


二战的舰载机并非通过雷达来找航母,通常来说,是通过无线电归航信标导航来返回航母。

通常来说,舰载机无线电接收机会连接一个方向性很好的环形天线,这个环形天线在接收归航信标的时候,环形面与信号方向垂直时信号最强,与信号方向平行时信号最弱,舰载机飞行员可以转动这个环形天线找到事先约定好的归航信标的方向,顺着这个方向飞行就能找到航母。



当然,如果航母无线电静默的时候,就需要先给自己定位,然后再确定航向飞到预定汇合点,如果周围有岛屿电台可供接收的话,可以通过定向岛屿电台用交叉法给自己定位,飞回预定汇合点再去搜索航母,如果没有岛屿电台或者飞机电台损坏的话,就只能用航位推算法甚至用气压计+六分仪给自己定位。

当然,无线电定位法虽然大家都在用,但是事有例外,日本零战配备的小型电台可靠性很差,经常不能正常通信,所以很多零战干脆拆掉了电台,拆掉电台或者电台故障的零战要返航,要么跟着97舰攻或者99舰爆一起走,要么就只有靠航位推算法或者六分仪定位了,有的零战就是这样迷航去洗澡的。。。。


DDG的老船坞


二战航母舰载机一般靠无线电 尤其是后来发明的无线电定位技术极大的帮助舰载机找到 鹰巢 但是 舰载攻击机等中小型战斗机是带不了大型无线电机器的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轰炸机 客串 当领航员 这种情况一直到二战末尾都是这样 直到夜视系统装配舰载战斗机才彻底改掉大型空战由轰炸机等大型机带路的尴尬 在舰载机夜视功能上 美国二战末期为F4F F6F等重型 中型舰载战斗机装上夜视功能

一般二战大型空战 机群起飞围绕母舰盘旋 确定人数后 构筑好队形就去目标了 领航员把机群带领到一定距离战斗机就能自己战斗 结束后跟着领航员回家 回家的时候 按照要求放开识别灯 然后整个舰队所有灯照亮 驱逐舰 轻巡洋舰 潜艇准备好 捞人换冰激凌的装备(美国为了保护舰载航空兵 规定 凡是救起一个航空兵 可以去所在航母领其体重相当的冰激凌 美国除了航母 重战列舰 巡洋舰配备冰激凌机 其他舰是没有冰激凌机的 以至于美军最乐意的就是看见冒着烟的航空兵前脚掉进水里 后脚一堆大兵去捞人) 但是这时候是最容易受攻击的 航母起降作业期间 护航舰群要保护好它的 著名的中途岛战役就是日本进行起降作业犹豫导致整个节拍被大乱

再后来的就是美军和苏联交换技术 苏联以火箭弹和美国人交换无线电 美国人没有学苏联人玩步兵火箭筒(喀秋莎) 而是装到飞机 成为战斗轰炸机 美军有钱到一架飞机比两架 零 都重 美国人除了战斗机标配的机枪机炮 两侧100磅炸弹 6枚火箭弹 皮厚肉厚速度快 极度擅长团体作战 打的日本航空兵哭爹喊娘 舰载轰炸机就逐步退出了 尤其是高风险的俯冲轰炸机全部退役 换成风险极小的高空水平轰炸机 由战斗机领航 护航 一度有轰炸机领航的时代 就取消了

现在的预警机领航 引导攻击 通知信息 建议等 辅助奶妈 有一句话叫做

预警机不可怕 可怕的是它身边永远跟着一堆小弟


帝黽


1, 舰载机返回航母不是依靠雷达,是其后机载导航设备。无论二战时还是现代。

2, 二战时期已发展出机载磁罗盘和无线电罗盘,结合航图可找到航母。着舰时有信标机和着舰高度炫光指引。

3, 当代舰载机导航设备多样化,GPS指引当前位置,惯导组合导航指示航母位置,一、二次雷达和遥感遥测系统可以让航母清楚地知道舰载机的各种飞行参数,着舰引导应答机可以提示飞行员着舰高度。


看空山冷雨


有专用的无线电导航 带密码的 分成若干角度 听到哪个密码就知道在哪个角度了 继续飞听到下一个对比密码图就知道具体方向了。晚上出击有雷达夜间战斗机了 会派夜战部队导航把机群带回去 那时候美军太强大了,出击都是几百架 满天飞机 不会跑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