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2019尋股湘商走進泰谷生態(430523)

文 | 財經主編 邱 曉

2019年3月13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舉辦的“湖南省科創板上市培訓會”上,泰谷生態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谷生態”)等30多家企業前排就坐,入列“湖南科創板擬上市後備企業”重點名單。近日,2019“尋股湘商”活動首期參訪新三板企業泰谷生態(股票代碼:430523),對話公司董事長曹典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用於形容泰谷生態最為恰當。從一家單一主營有機肥的公司,升級轉型為農業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服務供應商;從年收入不到200萬元到營業收入突破2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64%。

2019年,泰谷生態擬定增10億元發力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項目,立志打造農村廢棄物生產處理領域“獨角獸”公司。“把豬糞雞糞變成肥料”這樁看似簡單的項目,泰谷生態憑什麼要融資10億重金佈局?

《尋股湘商》調研發現,這家打造農業環保全產業鏈的公司,面對著高達萬億規模的巨大市場。作為掛牌新三板5年的高新技術企業,泰谷生態所處領域位列2018年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範疇,面臨農村環保政策利好的窗口爆發期,公司第一目標是計劃在未來兩年內登陸科創板。

農環修復市場巨大 構建四大主營板塊

面對我國土壤汙染和耕地質量惡化的嚴峻形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土壤汙染治理不改良。根據環保“土十條”及相關環保政策,到 2020年要達到: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 90%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 90%以上,同時受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土十條”正式出臺後,國內已有23省(區、市)印發省級工作方案,相繼啟動土壤修復行動計劃。面對每年呈現倍增的土壤修復行業,大量環保企業將目光轉移到農村環保市場。不過,目前農村土壤修復業務的盈利模式單一,大多數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除了單純的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外,土壤修復項目多是PPP或BOT模式。

“未來公司將緊扣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深耕農環項目,同時在耕地佔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領域發力,使之成為集團未來業績重要增長點。”泰谷生態董事長曹典軍介紹說。

資料顯示,泰谷生態於2014年1月登陸新三板,是一家利用農用生物技術從事農業生態修復及環境工程建設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也是全國最大的生物及有機肥料、耕地重金屬汙染修復的產品供應商之一。經過9年時間的發展,公司形成了四大板塊主營業務:1、以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為主的農業廢棄物生產處理(EPC總承包);2、以生物有機肥及有機肥料為主的新型肥料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3、以農業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環境工程服務;4、以農業環境工程為主線的現代農業生態園PPP項目策劃和實施。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相對於單純的肥料企業或環保企業,公司在農業土壤修復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和先發優勢。”曹典軍稱。相比同業公司,泰谷集團生產的生物有機肥附加值較高,毛利率相對高。數據顯示,公司近年來收入穩定增長,毛利率維持在41%-50%之間。

從同類上市公司看,永清環保、東江環保等公司側重工業和城市汙染領域,而泰谷生物堅守農業土壤修復等領域,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具備較強的先發優勢。更重要的是,公司以土壤修復改良產品為起點,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工程,提供農業環境修復和生態保護的整體解決方案。

業績下降緣於工程收入回款週期長

從2017年開始,泰谷生態開始從一家單一生產有機肥的企業,逐步轉型為一家集技術研發輸出、產品生產銷售的農業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綜合服務供應商。

年報顯示,2017年公司新啟動的重金屬汙染項目、工程項目從無到有,當年合計實現收入5666萬元,分別佔整個營業收入的11.86%和16.23%。在傳統產品銷售佔比略有下降的同時,項目收入及重金屬汙染治理項目收入佔比增加明顯。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尋股湘商活動走進泰谷生態總部

2018年度公司年報顯示,泰谷生態實現營業收入1.95億元,同比下降2.95%;公司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分別為1074萬元、577萬元,與上年同比分別下降:47.45%和64.7% 。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業績指標下滑並非是公司主營業務遇阻。,2018年泰谷生態中標數個土壤修復相關項目,基本實現 2018 年的預期目標。2018 年,公司先後在平江縣、道縣、長沙縣、漵浦縣、新化縣等地穩步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業務,完成了以上項目的全部或部分工程建設,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淨利潤實現 1,178.14 萬元,較上期減少 1,208.08 萬元,較上期減少 50.63%。主要因為本期因為會計事務所對工程項目收入確認口徑進行了審計調整,導致本年營業收入較上期減少 2.95%,又因為補計提壞賬準備,導致營業利潤同比減少 41.05%,導致淨利潤大幅度下降。

目前農業環保的責任主體主要是當地農業或環保等政府部門,主要採用的是財政出資、政府採購、企業實施的模式。公司通過招投標方式參與競標成為實施方,採用“照圖施工”、EPC(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EPC+C(總承包+運營)、PPP(公私合營模式)等模式實現工程建設、實施、運營等,政府根據工程量或實施效果支付相應費用。

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應收賬款本期淨額為 23,043.51 萬元,較上期增加 7,216.28 萬元,較上期增加 45.59%。主要是因為本期增加的銷售額大部分是工程項目,回款週期較商品銷售類長,並且本期增加的應收賬款主要發生在 2018 年下半年,該部分銷售額需到 2019 年回款。

由於農業環保項目的應收賬款餘額規模較大、賬齡較長,應收賬款風險成為拉低公司業績的主要原因。與其他行業不同,由於這部分應收賬款屬於政府採購類型,相對風險較低。

掌握核心技術 發力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

農村環保承建工程項目增長的背後,是泰谷生態的科技實力。泰谷集團先後搭建有農業部植物營養與生物肥料重點實驗室、重金屬汙染耕地安全高效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生物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在重金屬汙染耕地安全高效利用、土壤修復產品研發、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等領域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有著眾多耕地修復項目的實操經驗和成熟的商業營運模式。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泰谷生態創始人、董事長曹典軍

在治理技術路線上,泰谷生態採用“VIP+n”修復治理與“替代種植”兩種模式,致力於將耕地修復治理與綠色發展、調整種植結構統一起來,做到從源頭上控制重金屬汙染增量、減少存量,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已總結和探索出了一條綜合技術成熟、經濟可行性高的重金屬汙染耕地第三方承包治理技術與實施方案。

自2013年以來,泰谷生態先後承接了長株潭地區19個項目縣和湘江上中下游7個項目縣的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工作,以及湖南省重金屬汙染耕地“VIP+n”修復試點湘鄉市、邵東縣項目,治理效果全部通過了項目驗收,成功將泰谷的耕地修復產品與農技服務應用於湖南。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方式從家庭散養向規模養殖加速轉變,養殖量快速增長,在保障畜禽產品穩定供給的同時,畜禽糞汙帶來的農業面源汙染等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

立足於現代化循環農業科技的前端,泰谷生態將自身擁有的高科技生物核心技術與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相結合,總結出一套解決畜禽糞汙物循環利用的高效產業模式。該工程旨在結合縣域養殖規模現狀、種植規模現狀、區域政策影響等因素考量,因地制宜對養殖場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升級,除部分畜禽糞便即養殖汙水經過無害化處理後迴歸農田、果園、茶園、林地外,公司建設區域有機肥廠,將縣域內畜禽養殖產生的禽畜糞便、通過環保設施預處理之後的墊料以及農業種植產生的種植廢棄物(秸稈、穀糠、蘑菇渣等)進行回收加工,利用公司核心生物技術將農業廢棄物進行充分的發酵、腐熟、降解,通過加入公司核心營養調節劑、生物菌劑、土壤修復劑等營養配方,使之成為綠色生態有機農業必不可少的有機肥料。

融資10億趕迎風口,科創板是第一目標

2018年5月16日,泰谷生態獲得天賦資本5000萬元戰略投資,進一步發力農業環境生態修復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領域。而此前,泰谷集團已實施了四輪融資,募集資金達2.22億元。而在2019年,泰谷生態董事長曹典軍則計劃拋出10億元的定向增發、基金等融資計劃,重金佈局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項目。

泰谷生態:打造科創板“獨角獸”,擬融資10億搶佔農環新風口

尋股湘商活動走進泰谷生態總部

“畜禽養殖廢棄物,已成為農村環保的一大頑疾。全國有596個養殖大縣,其中湖南就有56個。從2018年開始,國家大概給每個縣3000~6000萬用於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生物有機肥補貼。”曹典軍說,從2018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關於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考核補貼政策,並要求地方政府對區域內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負總責。自湖南省始,中央政府將以平均每年 60 億的規模投資全國 586 個養殖大縣的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

泰谷生態的創新模式正好迎合了政策新風口。2019年,該公司和邵陽縣將合作推出總投資1.68億元的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PPP項目。該項目不僅將實現汙染“零排放”,公司在項目建設期和運行期都有利潤。其實,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就是“肥料化”。為此,該公司將肥料生產過程前置到養殖場,就近進行菌種技術發酵和環保處理。而生產出來的肥料則因地制宜,仍在當地農村消化。以邵陽為例,當地有80萬畝的油茶,需要32萬噸生物有機肥,泰谷這套體系的產量尚不能滿足。

一個養殖大縣若能推廣該項目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邵陽為例,泰谷生態整個體系可生產10萬噸的有機肥料,為當地GDP帶來1億元的收入,更為公司帶來每年1000多萬的利潤貢獻。據介紹,泰谷生態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模式,分為PPP模式、EPC總承包模式、特許經營權等三種。其中,PPP模式全部由國家出資,其他兩種模式則有相應補貼。

“預計每個縣的投資不超過1億元,但經濟效益卻是常年的。每年有1500萬以上的利潤。基本上幾年時間就能收回投資成本。”曹典軍表示,其10億融資計劃正是瞄準了全國596個養殖大縣的巨大市場。以邵陽縣為例,國家下撥專項資金就有60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1400萬。目前泰谷已對邵陽236個養殖場進行了全面規劃設計,一旦該模式全面啟動和複製,將有望成為公司飛躍發展的爆發點。

目前,中國能把畜禽糞汙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結合在一起的環保企業不多,至少在湖南只有泰谷生態在做。他堅信,在農村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領域,集約化的第三方治理和運營模式將是必然趨勢。曹典軍稱,上述邵陽縣PPP項目的一旦落定,公司將啟動10億元的融資計劃,趕上並利用好政策窗口期,未來推動建立幾十個項目縣的運營體系,在湖南乃至全國的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領域做成標杆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