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要是胡宗宪拿出毁堤淹田的供词,会扳倒严嵩吗?

青灯问史


如果一封供词就能扳倒严嵩,那严嵩就白干了二十年的首辅。

胡宗宪拿着供词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威胁郑必昌、何茂才以及杨金水,让他们投鼠忌器,同意自己上疏延缓改稻为桑的奏疏。至于说胡宗宪拿出毁堤淹田的供词,能否扳倒严嵩,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这只是供词。这只能说明马宁远等人是按照郑必昌、何茂才以及杨金水的吩咐去做的,这和严嵩严世蕃又有为什么关系?

甚至可以说马宁远的供词未必有杨金水,因为胡宗宪和马宁远都明白,任何事情都不能把织造局卷进去。因为织造局背后代表的就是皇帝,嘉靖是绝对不能背黑锅的。

所以说胡宗宪拿出毁堤淹田的供词,直接被扳倒的就是郑必昌、何茂才了。至于严嵩和严世蕃,只要及时的和他们划清界限、多半是没有多大事情的。

哪怕是郑必昌、何茂才真的最后扛不住压力把严世蕃供了出来,嘉靖也不会动严嵩的。对于这一点,后来也证明了。

当时海瑞顶住了压力,审讯出了毁堤淹田的真相,甚至还审问出了这是严世蕃指使的。嘉靖是如何处置的?嘉靖只是杀了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人,然后把他们的供词烧掉了。

因为嘉靖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现在根本动不了严嵩和严世蕃。对于这一点,嘉靖明白,胡宗宪明白,可是海瑞不明白。

当时,胡宗宪是怎么对嘉靖说的?胡宗宪只是列举了一下今年朝廷面临的问题:

正月、鞑靼从河西渡过冰河进犯山西,顺天府百万军民缺粮食;

二月、山东济南府饥荒;

三月、京师又饥荒;

四月、山西又饥荒;

五月、东川土司内乱。

更何况东南的战事又到了决战的时候。假如现在嘉靖对严嵩动手,会牵扯六部九卿,大明朝顿时就乱了。外忧加上内乱,大明王朝的局势岌岌可危。嘉靖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胡宗宪说的这些东西,嘉靖不可能不懂。

说得难听点就是大明王朝虽然现在情况不好,但是严嵩好歹也是个老管家,至少能把这个家维持下去。假如现在动他,严嵩主政二十年,又太多的门生故吏。一些子扳倒这么多人,对朝局是不利的。更何况换上来的人,未必就比严嵩干得好。

胡宗宪把这供词交上上去了,唯一的作用就是兴起新的一轮厮杀。因为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这种情况下,朝局只会更加动荡。


历史是什么


胡宗宪是肯定不会把毁堤淹田的供词汇报给嘉靖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首先,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他能出任江浙总督,还多亏了严嵩的举荐,因此他也被打上了严党的标签,与严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从人情和个人私心这两方面考虑,他都不能这样做。

其二,胡宗宪当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平定倭寇。在剧中他也说了,此时朝廷内部不能乱,不然就会使平倭大业前功尽弃。平倭需要朝野上下齐心协力、精诚合作,严嵩任职内阁首辅近二十年的时间,满朝遍布他的门生故吏。这时侯向嘉靖举报他,势必会弄得人心惶惶。所以从平倭大局方面考虑,他也不能这样做。

毁堤淹田的真相,就算胡宗宪不说,嘉靖其实也早就知道,是江南制造局的大太监杨金水秘密汇报给他的。不但这件事情,严嵩做的所有坏事,嘉靖通过锦衣卫和太监们的打探汇报,他也都知道。他之所以不扳倒严嵩,是因为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嘉靖不但绝顶聪明,还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他遇事沉着冷静,做决定前会先衡量利弊。

1524年,刚继位三年的嘉靖就遇上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近两百五十个大臣联名上疏,要求嘉靖不能追认自己的生父为太上皇,后来矛盾升级,引起嘉靖大怒,他最终将一百三十四名大臣关押入狱,八十六人被停职,十六人被廷杖打死。自那天起,嘉靖就再没相信过他的大臣们。

严嵩虽然做了不少的坏事,但是他能压服住群臣。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安心在西苑修道成仙。他看中的是严嵩的利用价值,后来严嵩逐渐年龄大了,耳背眼花连自己的儿子也控制不住了,嘉靖就罢了严嵩的官,还抄了他的家。


历史长河中的鱼


change

我认为此刻应该是扳不倒严嵩。嘉靖皇帝所信奉的便是斗争,这也是他的驭人之策。

且不论供词的真假性,改稻为桑是当时嘉靖所同意制定的国策。严嵩及严世藩只是奉命做事,此刻拿出这种供词无异于有损皇帝颜面。皇帝也不会去帮他。

再有此刻嘉靖还是需要严嵩父子替自己做事。当时国库亏空严重,

一旦胡宗宪向嘉靖举报后无异于逼迫其二选一,相比较之下嘉靖应该会舍弃胡宗宪,习惯修道的嘉靖皇帝依靠严嵩已经成为习惯,既恨之,又爱之、利用严嵩一党为他找钱充实国库。而胡宗宪就不一样了。

所以只要是胡宗宪将马宁远的状纸呈贡上去,嘉靖皇帝一定会偏向严世璠。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嘉靖顶多就是训斥罚俸,不能够让其彻底倒台,一旦被反攻一击是得不偿失的甚至会被诛九族。


change8184


一心玄修,闭关西苑,二十年时间靠着特务统治与内阁相互监督运营着大明王朝的军政大权,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如此吧。明世宗朱厚熜作为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儿,他的一生都在被人对比着,朱佑樘统治时期创立了弘治中兴的局面,只不过可惜身后无子嗣,上天冥冥之中选择了道家子弟朱厚熜走上历史舞台,作为偏远地区的藩王兴献王的世子,朱厚熜一生规划原本是守着封号世袭罔替,他与父亲倾心道学在武当山金顶修身养性不过问朝廷之事。



既然被上天安排做了天下人君父和天子,朱厚熜表现出了九五至尊的乾纲独断,内阁首辅杨廷和希望他按照体制礼仪做好朱佑樘的儿子,可是朱厚熜始终坚持自己是兴献王的儿子,他坚持自己的父王应该被册封皇帝,这就是明吵了历史著名的大礼议辩论事件,朱厚熜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纵横捭阖的翰林夏言力挺皇帝的兴献王为考的观点,杨廷和认为自己得不到皇帝的认可和信任屡次辞官。朱厚熜认为朝廷的机制在,谁干都一样,送走了三朝元老杨廷和,迎来了刚直雄辩的夏言,夏言晋升内阁首辅开始培植小圈子,严嵩开始向他靠拢了。严嵩书法俱佳且擅长书法得到朱厚熜的宠信,一入宫门深似海,胸怀抱负的严嵩开始沦为权力游戏的奴隶抛弃了读书人坚守的圣人之道,刚直衫辩的夏言抱着清流的原则不断劝柬和批判皇帝醉心玄学的兴趣,最终被严嵩构陷致死。



严嵩一路走来,经历了杨廷和和夏言,迎来了徐阶张居正高拱,他明白自己头上的那片天的雷霆和雨露,朱厚熜也习惯了用严嵩这样灵活与务实的臣子做内阁首辅。北方的鞑靼与女真,西边的流民匪患,东边沿海的倭寇侵扰,朝廷用于镇抚和围剿及救灾的款项捉襟见肘,这个时候工部的严世藩还在拼命的大修土木为皇帝修仙建造宫殿取悦龙心,工部每年花的钱几乎都超过了预算,有些决算的项目不知所以然,有些决算更是安到了兵部的账上,总之大明王朝的国库空空如也,皇帝的内库却是丰盈。为了充实国库满足朝廷两京一十三省的军政用度需要开源节流,能够快速回钱的方法只有继续郑和下西洋的商业路线用丝绸换白银,盘算了大明官方的江南织造局的产能和家底后内阁提出来增加养蚕的织户和种桑的田亩,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南洋订单的要求。

作为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开始犯愁了,东南正在抗击倭寇需要大量的军饷,江南织造局与西洋商人订单交货在即需索官方协助完成以便换取军饷,可是此时此刻浙江百姓已经完成了插秧,如果改稻为桑需要重新毁地就劳民伤财。政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谋划,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需要,浙江的端午汛成为了天灾人祸的借口,浙江淳安和建德两个县被选中进行改稻为桑,而织造局官商沈一石并没有准备那么多市价银两,同时还要给小阁老严世藩及同僚们留足空间,于是毁堤淹田贱卖农田成为了当务之急。严世藩胆大妄为,他的自信来源于严家把控朝政二十余年从来都是有惊无险的渡过,于是严党上下齐手一起满天过海用省公安厅的警察谋划了毁堤淹田事件。胡宗宪对于毁堤淹田开始前并没有察觉,他的全部心思在戚继光抗倭的事情上,虽然兼着浙江巡抚,可是一应事务都在浙江布政使郑必昌和按察使何茂才身上,何况胡宗宪亲自栽培的杭州知府在改稻为桑事情上照应着。



严世藩对于江浙的地盘是放心的,父亲的门生胡陆贞担任两江总督主持东南抗倭,严家对于朝廷是不可缺少,他作为工部堂官提出改稻为桑的国策也是为了抗倭筹集军饷,这一次毁堤淹田谋划自己事前也与胡宗宪有书信往来,只是胡宗宪自己未看而已,没看并不等于不清楚不了解,毁堤淹田一旦泄露,自己作为严嵩门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如果自己揭露了郑必昌和何茂才的阴谋,那么自己也就无法继续得到严党支持从而继续支持东南抗倭大局了。这是两为难的选择,后来海瑞奉旨与新任浙江巡抚赵贞吉一同审案得出的结论是郑必昌与王茂才和商人沈一石及宦官杨金水顶罪,严嵩父子没有受到丝毫的牵连,倒是胡宗宪被免了浙江巡抚差事且自己亲戚被设计购买了沈一石的织布庄。



刚愎自用的朱厚熜在毁堤淹田事件中保持中立,他的锦衣卫不负责介入案情只是履行监督职责,严党的人与裕王的人及宫里的人上演三国杀,当真相抽丝剥茧呈现出来时,朱厚熜在等一个人态度,那就是胡宗宪,胡宗宪是否可以稳定东南和平衡权力呢?胡宗宪与裕王派到自己身边的人交了底,自己不会占到严党那边也不会偏护裕王阵营,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大局。


唐俊龙55398571


我是龙场道人,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观点是不会。

1、当时国库空虚,嘉靖帝为了找银子,和严嵩一起想出了改稻为桑的政策,嘉靖帝的目的就是搞银子,至于严嵩他们用什么手段他不会很在意,只要不损坏他的核心利益就行。

2、嘉靖帝当时明显在利用严嵩一党打压朝内的太子-清流们,以保持朝局平衡,他在其中得到最大的权力。

3、即使胡宗宪拿到供词也不会拿去扳倒严嵩,正应嘉靖帝所说,胡宗宪是公忠体国,他明白在边境倭寇进犯、国库空虚的时刻,掀起朝内的党派斗争是陷国家为危险的境地。

道人曰:政治就是大局观。

<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龙场道人


首先,导致毁提淹田后果是因为严嵩严世藩所提出的改稻为桑政策。当时的嘉靖时期国库虚,亏损达到几百几千万两。再加上制造局又与波斯谈成了五十万批的上等丝绸,所需要的蚕丝达不到,就有了改稻为桑政策,并导致了毁堤淹田的严重后果。

当时的胡宗宪时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算得上浙江一把手了。其实毁提淹田的事情事先严嵩并不知情,是由严世藩所指示何茂才,郑泌昌干的。同在浙江的还有织造局的杨金水,杨金水也是知情人。事情出来后,两个县被淹,胡宗宪便连夜审讯知府马宁远。得到马宁远的供词后,胡宗宪便启程前往京师。胡宗宪到达京师后,想见的第一个人并不是嘉靖,而是严嵩。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可以说是严嵩一手提拔出来的。胡宗宪也深知严嵩是到不了的,更是不能倒的。但是由于严世蕃的阻拦,胡宗宪并没有见到严嵩。在胡宗宪面见嘉靖的时候,并没有提及严嵩,把马宁远的壮词给嘉靖后,嘉靖也深知这个道理。现在扳倒严嵩还不是时候,便让海瑞去任被大水淹没的县。

海瑞查处此事确实与严嵩有关,但是皇帝并没有处理严嵩,而是将何茂才郑必昌给处置了。以上结果看来,搬到严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干脆就装作不知道。


一介历史说书人


不会的,胡宗宪本身就是严党中重要成员。


爱历史的小鹏友


这是不可能发生的,首先,胡宗宪和严嵩还有师生之谊,胡宗宪在浙江上任也有赖于严嵩的推荐,严嵩还不到倒台的时候,直接弹劾严嵩会让人觉得别有用心,另外,嘉靖也不会收拾严嵩,因为还要让他遮风挡雨,一把手不点头,没有人动得了严嵩,主要是嘉靖想搞清楚,就可以搞清楚,嘉靖不想搞清楚,这件事情就是稀里糊涂!


懒人说农


板不倒,胡宗宪不蠢!因为严嵩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嘉靖也不是朱元璋


苦寒香梅123


这就是嘉靖和崇祯的区别,都是内忧外患,嘉靖是等外患平了在收拾严嵩,崇祯是刚上位就急着收拾魏忠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