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计划”300天 “睡城”醒了?

距离北京市印发《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回天计划”),已有9个月的时间。9个月来,回天地区具体建设情况如何?5月9日,北京市发改委联合昌平区政府、市交通委、市住建委、市城市执法局、公交集团等召开“回天计划”进展情况媒体解读会,针对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项目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和回应。在此之前,记者跟随发改委相关人员实地探访了回天地区交通、教育、园林绿化等建设情况。以回天之力破解回天困局,回天地区这个曾被大众调侃为“睡城”的地方,已然觉醒。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校区改造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108个项目全覆盖

“着力建设大型社区治理示范,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是北京市给回天地区描绘的美好蓝图。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按照“回天计划”所确立的路线图,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9个月以来,回天地区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一批民生项目率先建成投用,整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应保障能力正在快速提升,社会治理同步推进,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正在抓紧集中整治,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据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介绍,“回天计划”在2018年7月印发时,设立了97个正式项目。今年初,为进一步加快补足地区民生短板,确保《计划》执行效果,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正式项目增加至108个,增加的11个项目中教育项目就占了6个。

项目加码的同时,实施节奏也进一步提前,一批2020年计划开工的项目提前到2019年实施。根据项目总体进度:2018年计划实施51个项目已全部顺利实施,累计完成(完工)28个;开工23个。

2019年计划实施74个项目,除23个续建项目外,新开工51个项目;其中教育项目19个,医疗卫生项目4个,文化体育项目3个,养老等福利设施2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1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6个,园林绿化项目8个,社会管理设施项目1个。截至目前,已开工4个。

王强表示,从实施效果上看,108个项目覆盖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交通、水电、园林绿化、社会管理设施等民生领域各个方面。

在缓堵方面,陈营东桥2018年已经建成投用,打通了多年的“断点”。2个重点工程近期完工投用:自行车专用路计划5月底具备试运营条件;北郊农场桥改建5月底实现通车,通行能力提升一倍。林萃路五星啤酒厂断点疏通进场施工,预计明年可实现通车。

在教育方面,天通苑地区新增9所普惠制幼儿园和1所公立幼儿园,提供了2990个学位。近期2所优质教育项目9月份实现招生:紫金新干线住宅小区配套学校项目将引入人大附中(27班中小学),天通中苑西区小学将引入清华附小(24班小学),两所学校将累计增加学位2040个。

在园林绿化方面,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计划6月底建成并对社会开放。京都儿童医院南公园等其余7个公园及绿化项目正在陆续开工,未来将增加或提升近300多公顷绿地。

“睡城”觉醒

众所周知,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包括两镇三街道,辖区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周边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快速发展,地区人口不断集聚,目前常住人口约86.3万人,已接近整个东城区的人口总量。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交通拥堵、职住不平衡、服务设施不足等。

但当下,这个曾被大众调侃为“睡城”的地方,已然觉醒。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校区,虽有炎炎烈日相伴,但现场却处于紧锣密鼓的施工状态。“项目竣工时间迫在眉睫,我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按照项目计划安排,今年9月1日将正式开班上课。”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校区改造项目现场负责人张恩硕告诉记者,为保证2019年9月1日顺利开学,他们针对空置近10年的教学楼及校园进行了安全检测,对教学楼的消防、水、强弱电等结合新地标进行现场核查并制定完成整改方案,项目计划在今年7月1日正式竣工。“从整改方案实施到项目竣工,也不过短短的8个月。”张恩硕感慨道。

不同于清华附小,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已呈现出一个“成品”的状态。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平原生态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易根法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工程已完成95%,预计5月底可全面完工,剩下的不过是补充一些绿植,以及细节方面的修整。

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

园区内乔木、花灌木的栽植工作已全部完成,白皮松、油松、国槐、栾树、楸树、银杏、碧桃、丁香……俨然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园内还有7000平方米停车场,7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各4片,沙滩排球乐园、亲水迷你沙滩……

“虽然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是奥森公园的五分之一大小,但却是对奥森公园重要的补充。”易根法如是说道。

展望未来,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的建设,能够与已经建成的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东小口森林二期、太平郊野公园,以及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的贺新公园连接在一起,形成面积达6千亩的大型公园绿地系统,进一步完善昌平区“一楔三廊”的生态格局。

作为北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海淀上地自行车专用路一直备受期待。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自行车专用路已进入到路面工程实施阶段,开始沥青路面摊铺施工。同时各项开通前准备工作也正在进行,5月底具备试运营条件。

北京市交通委自行车专用道设计负责人陈春雨向记者表示,为体现循环经济和全寿命周期理念,结合自行车通行桥梁桥身轻盈的特点,该工程高架段采用了大悬臂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桥梁各构件在工厂内进行模块化加工,到现场拼接安装,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

自行车专用路已进入到路面工程实施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该条自行车专用路桥梁进出口坡道首次设置了自行车助力装置。该系统引进了荷兰自行车坡道助力技术,上行设置自行车助力设施,减少使用者推行难度;下行设置阻力装置,提高安全性。

“回天计划”关键之年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回天计划”仅历时9个月,接下来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记者了解到,未来回天地区在交通领域将完成“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优化主次干路配置,打通断头路、畅通区域微循环。2019年,开工建设北清路、安立路“一纵一横”快速化改造工程(计划开工时间:北清路2019年5月,安立路2019年7月开工);2020年前,推进太平庄中街横向主干路建设,以及林萃路、北苑东路纵向主干路建设。林萃路计划完工时间:2020年7月;北苑东路计划完工时间:2020年12月;太平庄中街(含太平庄中街桥)计划开工时间:2020年6月。

市城管执法局方面则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回天地区”环境整治工作协调指导,积极配合昌平区政府统筹调度,一方面定期对“回天地区”梳理出来的需要市级部门支持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判,推动问题解决;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热线举报处理的盯办和把关,提高热线举报解决率,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社区、解决在基层,努力打造“回天地区”的良好宜居环境。

2019年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安排”的要求,昌平区已经把具备一定条件的项目往前排、进度往前赶,将年度计划实施项目由33个增加到51个,加上2018年23个延续项目,总计74个实施项目。昌平区常务副区长苏贵光表示,将重点抓好标志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自行车专用路(2019年5月底具备试运营条件)、北郊农场桥完工(2019年5月完工通车),提前做好北清路(2019年5月开工)、安立路(2019年7月开工)提级改造、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部露天体育设施已建设完成,待8月份景观整体完成后正式对外开放,场馆建设2019年10月全面开工)等后续项目开工建设。

“回天地区的治理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按照既定目标,保持定力,齐心协力,持续用力,攻坚克难,不折不扣地推动落实‘回天计划’各项任务,尽快补齐回天地区发展痛点和难点,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强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寅浩/文并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