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中國古典園林,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水平,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

中國的造園藝術,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其中“一池三山”,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淵源。今天,跟著古建中國一起來看看。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常見的園林模式,在中國園林發展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中國古典園林最講究築山理水,山石景構築了園林景觀的骨架和基礎,而水景是園林的脈絡。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一池三山由寬闊的水景鋪陳,湖上矗立三座小島,島上建築景觀各有形態,佈局不僅豐富湖面層次,打破人們單調的視線,所以逐漸成為經典,為歷代山水園林所用。

“一池三山”源於中國的道家思想,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而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承襲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為宗,強調無為,“天為而無不為的道”。道家的自然觀影響到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師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一池指太液池,象徵東海,三山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這體現了人們嚮往長生、祈願基業永久。

於是,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並於以後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

自秦漢起,“一池三山”大水面格局就注入到中國園林的血脈,傳承兩千年有餘。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但夢想破滅,退而求其次,營造了一處仙境——阿房宮,來慰藉一下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

阿房宮內建有園林“蘭池宮”,並在長安引渭水為池,在其中堆築了三島,用來模擬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滿足他長生不老,永坐王位的願望。然而,阿房宮幾乎無跡可尋了。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東方蓬萊神話,海外三仙山的流傳,歷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動的興起,致使“蓬萊”二字成為“仙境”的代名詞,帝王對於“永生”的追求從不停止。

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築島。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在宮中開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築三座島嶼,並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太液池用自然山水的形式來表現人間的仙境,不僅穿沼引水為池,如“滄海之湯湯”,池中有山,水光山色,構成海中有神山的仙境,又有龜魚雕刻添景。池邊長滿了水生植物,生機盎然,彰顯了造園的藝術性。

由此可見,太液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從此以後,“一池三山”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佈局方式,為後世造園活動中掇山理水的範例。

北魏洛陽華林園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萊山,上建仙人館。隋煬帝楊廣於洛陽建西苑。北宋徽宗趙估在汴京城郊營造壽山良嶽,立蓬壺於曲江池中。

南宋高宗也在臨安德壽宮中鑿池注水,疊石為山,坐對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滅宋,遷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萊山上建廣寒宮。

元大內御苑太液池中三島佈列,由北至南分別為萬歲山、圓抵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後遷至北京,以元大都為基礎重建北京城。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將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擴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並以此做為主要御苑,稱為“西苑”。西苑改萬歲山為瓊華島,改圓抵為半島,並與屏山相連。

用磚砌成城牆,建成一座團城,與紫禁城隔牆相望在西苑的南部開鑿南海,將水面擴大,並在南海中堆築了一個大島“南臺”,從而構成了瓊華島、團城和南臺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追本溯源兩千年,對於“一池三山”格局的營造與豐富,不曾停息。

園林代表

頤和園

頤和園,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作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漪園將一個大水面昆明湖用築堤的辦法分成三個小水面西湖、養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一島,形成湖、堤、島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頤和園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一一知春島、小西伶和鳳凰墩,三個小島都各有千秋,真正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

蘇州拙政園

中國古代民間園林中也多有在園中鑿池、並在池中佈置三島,以象徵仙山。蘇州拙政園,原是一片積水瀰漫的窪地。水池東北角的“小蓬萊”島,飛建園時因勢利導,浚沼成池,環以林木,建成一個以水為主的風景園。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五分之三,水面中三島佈列,起到了分割水面,豐富景觀的作用,形成了山因水活,水隨山轉之意境,頗有清幽、開朗、明靜的自然山林風味。

至遠香堂向北眺望,只見一池碧水中有東、西二島,東島上有待霜亭,輕巧若飛,藏而不露,取唐代詩人韋應物“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意為名。拙政園中除東、西二島外,西園的北半部池水中也抱有一島,島上有與誰同坐軒、浮翠閣、笠亭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彩。

杭州西湖

暢遊於美麗的西子湖畔,仍然可尋到“一池三山”的影子。遼闊的外湖西部三島鼎足而立,南面最大的為三潭印月“小贏洲”,中間的為湖心亭,最北為阮公墩。

三潭印月水域由橋堤分隔成四大塊,呈“田”字形,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猶如仙山瓊島,故稱“小贏洲”。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環島皆水,古人稱之為“太虛一點”。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一池三山”的文化淵源

“湖心平眺”乃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此外還有位於裡湖西南角的孤山,四面環水,一峰聳立,東西長而南北窄,形如水中臥牛。白居易稱之謂大海中的仙島蓬萊,詩云“到岸請君回頭望,蓬萊宮中在水中央”。

一池三山注入了厚重的中華文化,效法自然,高於自然,園林模式不斷地豐富與演變,影響著中國上千年的山水格局。

你還知道哪些“一池三山”的園林代表,在下方留言吧!

古建中國致力於打造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致力於弘揚傳統優良文化,繼承古人以建築作為文化載體的非凡創意及重要功能,喚醒建築中缺失的中華歷史文化,為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