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古人在道德修养上为什么特别重视纯正自己的心念和慎独?

半梦半醒半浮生147280538


在中国的第一本书里就已经开始宣传“心念”了。

《尚书》里说“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而这里的“攸好德”指的就是修行美德。

“慎微五典,五典克從。”这里的“慎”即是“恭慎”之意。

“慎厥身,修思永”已经把言行和修养叠加在一起了。

《礼记》中也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之句,更有一则曾子更换席子的记载,曾子病重濒临死亡时,听童子说自己的席子很华美是大夫用的,急忙要求换掉,于是他的弟子和儿子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背回床上,结果还没有放稳,曾子就去世了!

这个故事非常出名,大概可以说得上是“正人先正己”的最早典故。

《易•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上九可以引伸为终结,终点,而“考祥其旋”就是小心谨慎之意。

《诗经•巷伯》中有“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就已经强调了修心修德。而《诗经•正月》里更有“念我独兮,忧心京京”之叹,就连《诗经•抑》中也有“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之句,这说明连女子也要修心修德才可以。

《道德经》有“上善若水”、“圣人无常心”、“心使气曰强”、更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题主所说的“心念”,而“慎独”就是通向大道的方法之一。

不难看出,中国最早的几部典藉里就已经开始强调“心念”和“慎独”了,就连民歌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也就是说,最晚在西周时期,修身,修心,修德已经是至上而下的普遍意识,并且成为一种固定标准,无法被撼动。

虽然“春秋无义战”但是这些“无义”之战无不打着“德”的旗帜为所欲为,而《论语》里的“必也正名乎”,这个名也是强调“道”的名义。

哪怕是世隋朝科举之前,中国古代文人都已经从典藉中汲取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和操作方式,并且心甘情愿或心不甘也不得不情愿地遵守这些基本法则。这些法则上可以约束天子,下可以管理万民,无一例外。

为什么特别重视!

因为他是“人”的最高标准!

尧舜、孔孟、庄周、所有在历史上成就事业或名声的人都在遵循这个理念,所有的典藉都在强化这个标准。所有的世人都在默认遵守这个规则。打破它或违反它,将会被天下人共弃之!

你可以坑蒙拐骗,你可以恶毒阴险,你可以弑君淫乱,但是形象上,表面上必须要推广并执行这一套规则。

而更关键的是,这个规则史书也同步进行,《春秋》、《左传》、《史记》哪怕前四史之后是官方修史也不得挣脱这个限制。

这是人之“道”!更是天之“道”!

只要是人,就无法违背!

只要活着,就必须遵守!哪怕是只是表面功夫!


亦有所思


【道德个人修养之浅见】

道德修养不光在古代,现代也有,而且越来越迫切和需要,因为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更多的追求物质的东西,慢慢淡忘了古文化的伦理道德,也存在一些为了利益而违背道德的是比比皆是,更不用说修养,更多的是不知,道德是每一个人基本的个人素质,也是几千年文化留下的传统美德,是生产生活的准原则和规范,规范公民道德,加强品德教育更成为一种社会的需求和任务,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古人之所以立道德,写道德,是要用一种怎么样的标准去规范人的思维,这是一种探究思维的方式,也慢慢成为了要求和准则,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影响力,也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如何定位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因社会发展需求,人类文明更进,社会矛盾变化,寻找符合社会发展规矩的行为标准才是道德最终的趋向,而不是把古人的一些道理和理解方式方法照搬,那就成了复古的思想,会被现实所遗弃,更会被社会淘汰,道德有自觉性也有可塑性,需要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则做衡量,加之法律法规的约束,形成符合现代社会人居的道德标准,在传承古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新的自我修养意识和标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就是一种道德和行为的相结合,渊源之徳起于修身,而终于修身,这是一辈子的事,贯穿于人生,更普遍于自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天下,安黎民百姓。人的思维是广阔的,想法是多样的,道德修养对于纯洁人们的道德意识、培养道德品质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道德修正,或许很多人会异想天开,我行我素,殊不知世界万物无群体可言,而成为个体所为,人们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感情和信念不同,思维和认识就不苟同,道德修养是促使个人遐想与时俱进的一种道德活动行为。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心有徳而不纯着至多,当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徳,什么是道德的时候,心里存在很多的想法和杂念,只有排除左右自己的其它想法,专注于一种道德标准,做人法则和理念,才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素质,才能有所知而有所学,达到修身的目标。

古人讲究纯正自己的心念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更是一种综合和完善,有因果原因也有佛学道理,独慎更多是一种自我释放的境界,是一种高端得追求,更有些超越道德,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是众人皆浊我独醒的思维方式,把个人道德修养推到一种难以完成的境界来倡导社会时代的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参与人和缔造者,要有符合国情的道德规范,注重个人修养,人人遵法守纪,人人尊道敬徳,社会大发展也!


黑白文章泽渊诗


我国儒学的宗旨就是提倡人们的道德修养,《大学》开宗明义就讲“经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什么是“慎独”呢?慎独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概念主要是指“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注重个人的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最高境界。”

慎独出于《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人们的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巜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要求就是首先自己要在道德上做到最好,叫做“修身”,把自己修养好了以后再就是“齐家”,要把家庭也要管理好,只有达到了自己的“修身”、“齐家”、以后才能为国家服务达到“治国”的目标。这就是儒家对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因此,不仅是在公共场合要尊守道德规范,而且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叫做慎独”。

儒家的思想观念和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对家庭、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东西现在也没有过时,现在还实用,例如“慎独”的个人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对你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你认为有道理吗?


昆仑之柏


俺乃俗人,俗人浅见,希望各位看官莫怪。本人拙见,老话说,仓禀足知礼仪,古代不像现代,基本上能人人读书识字,古代生产力低下,多数人没有时间和能力去读书,他们往往为了生计在不停的奔波,一些少数人吃饱喝足了,他开始琢磨怎么样能生存的更好?怎么样能千古流芳?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没有电视、电影、电脑……等等,没有现在丰富的夜生活,所以人们晚上往往就是要么早早睡觉,要么家里有条件的就是晚上喝酒、吃肉、逛妓院……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家里条件好,而又自律的人,开始琢磨文化方面的事情。在他们眼里,觉得读圣贤书,按圣贤书上所作,往往是利己利人。也能传承后世,名垂千古。比如千古名人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情,在山野能独善其身,在庙堂能普济天下。死后没有给孩子留下丰厚的家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来,潇潇洒洒的离去。留下了多少智慧故事?千古传唱。留下了多少做人的原则,让后人借鉴学习。
我们开国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一辈子做好事不容易〃。我认为一辈子做个好人更不容易。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更不容易了。我觉得这也就是古人提倡的,〃纯正自己的心念和慎独了〃。各位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希望各位大师给予批评、指正、教诲。鄙人在此先谢啦!


君发刘军


因为只有心正,才能有言正和行正。修身贵在修心,先修得一颗纯正的心,才有后来的修身养德。心即理,心即理的前提是致良知,致良知的前提是有一颗纯正无私的心。

慎独,是对修心修身成果真假的一个检验。做不到慎独,很难有真正提升。


曲士雄


什么是道德?

道是真理、是众妙之法门、是慧海之航灯、是人生之旅的启明自照人只有合于道;

生命之根才能永固,道是人性上升的阶梯,可使人告别愚昧走向觉悟,摆脱迷茫、走向光明、是点燃智慧之火的火种、是升华人生的必然之路。


陕西西安邢文宇


应该是只有在太平盛世时的古代环境下,才会出现这样的人文景观。

而且我们看到的这些古代完美的社会景像,都是被推崇并保留下来的范本。

即便是在当时的同一时代,也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够做到。

资源毕竟是那么有限,生产力毕竟是那么低下。


用户989596310956


你是指的大家还是极少数,我估计古时有文化的人很少。


龙虾1032


既要有变,又要有不变


容纳劝诫引导


孔子曰,非礼勿动。非天子不议礼。以孝侍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