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長三角從中古以後就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這裡的每一個城市都不簡單。而蘇杭之間的這座不太起眼的城市,實際上有過許多精彩的故事和傑出的英才,足以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代表。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這是北宋文豪蘇軾在黃州所填《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裡的句子,其後半句引用了唐人崔信民的原句,此“吳江”指吳江境內的吳淞江。那麼,什麼樣的吳江讓千里之外的東坡居士深夜還在唸念不忘呢?且聽雲巛一一道來~~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吳江古地圖之一】

吳江,曾經有許多名字

1

吳淞江,古稱松江或吳江,亦名松陵江、笠澤江,源出太湖,是松陵鎮的東太湖洩水乾流。宋元明之際,吳江垂虹橋(即松陵長橋)為吳淞江第一要口,隨著下游河道的日漸淤塞,清代此洩口已北移至瓜涇港。所以,現在也有吳淞江源頭在松陵瓜涇口之說。

吳淞江由西向東,穿過江南運河,流經吳江、蘇州、崑山、嘉定、青浦以及上海市區,以北新涇為界,上游稱為吳淞江,下游則叫蘇州河。

據清乾隆《吳江縣誌》分析:吾邑舊稱始於松陵而終於吳江縣。松陵建鎮始於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年前206年),松陵之名源於“地在吳淞江上,比江頗高,有若丘陵然耳。”後來,吳淞江因“松陵”而稱為“松江”,“松江”就成了松陵的別名。至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置縣,又以“吳江”命名,吳江也是古吳淞江的別稱。所以,這座因水而生的古城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吳江城以水為名,是典型的“水鄉澤國”,有“水天堂”之稱。境內地勢低窪,河道縱橫,湖蕩棋佈。八十萬畝良田浸潤在四十萬畝綠水裡,猶如水國的睡蓮,浮在半透明的綠水上,田地如蓮葉,村鎮似蓮花。波光粼粼中,訴說著美與時光、靜與自由、愛與鄉愁。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吳江古地圖之二】

另外,吳江的古名、別稱頗多,明弘治《吳江志》(莫旦本)有部分記載。

一曰:“青草灘”。《祥符圖經》雲,三國吳赤烏初,“命上大夫倪讓、將軍徐傑、司馬領濠寨盛斌分撥地界,建渭作田,自青草灘築塞至野和溪”。

一曰:“江陽”。據《吳越春秋》雲,“越追吳兵入江陽松陵”外。“江陽”即吳江。漢時置松陵鎮。

一曰:“北津”。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吳越王錢鏐命蘇州都指揮使司馬福在吳淞江源頭南北各築一城,有南津、北津之稱。後來南津廢了,北津即為如今的吳江縣城。

一曰:“笠澤”。除《左傳》上載“越伐吳子(姑篾)御之於笠澤”外,唐代陸龜蒙有《笠澤叢書》,宋代有“笠澤亭”。一曰:“松江”。唐人有《松江獨宿》、《松江早春》等詩,宋代有松江亭、《松江賦》及《松江》詩等。

一曰:“楓江”,唐崔信民有“楓落吳江冷”之句。一曰:“鱸鄉”,宋代直學士陳堯佐有“秋風斜日鱸魚鄉”之句,“知縣林肇遂作鱸鄉亭”。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吳江古地圖之三】

史前家園與文明之光

2

大約距今六千多年前,吳江已是史前人類的家園,原始文化蘊藏豐富,90%的鄉鎮發現了原始先民生息、勞作、繁衍的活動痕跡。

考古學家在吳江的松陵、平望、同裡、震澤、梅堰、桃源、菀平等地陸續發掘到上古時期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些重大發現,清晰勾勒出環太湖流域從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的“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初顯吳越先民的文明之光。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吳江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分佈】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7000~6000年,處於母系社會繁榮期,生產力較低,社會也未出現貧富分化,陶器、石器,玉器較少。

從大量的動物遺骸中可看出,狩獵是當時肉食的重要來源,聰慧的先民利用動物的骨骸、角、牙做成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從出土的石鏃、石鑿來看,先民已在研究如何用石頭打磨出更順手更先進的工具。

那時的陶器均為手製,多為原始的露天燒造技術,許多具有黑皮,在中國高古陶中佔有重要地位。

馬家浜文化是開創用玉時期,玉玦與玉璜的加工已見精細,或圓環形或半環形,玉質細膩,有些還有穿孔。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左為良渚文化的骨針

右為馬家浜文化的玉玦與玉璜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左為三角形石鏃,起背,有鋌

右為窄長條形石鑿,單面平刃

吳江桃源鎮廣福村遺址,驚見密集的墓葬群及大量動物遺骸。這些同一居位的不同葬式、房子廢棄堆積等重大發現,為考古學家研究六千年前長江流域人類社會結構、形態提供新的研究課題。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夾砂紅陶鼎,桃源廣福村遺址出土】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泥質紅陶豆,桃源廣福村遺址出土】

吳江同裡鎮遺址,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屬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這個發現,為吳江地區屬於馬家浜文化的廣福村遺址和屬於良渚文化的龍南遺址之間找到過渡環節,對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泥質灰陶壺(帶蓋),同裡遺址出土】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泥質灰陶壺,同裡遺址出土】

崧澤文化時期,生產力有較大提高,各類工序趨向專業與成熟。陶器製作已掌握慢輪修整技術,造型多樣美觀。玉器選材較好,玦少見,璜增多,器表光素無紋。石器薄而規正,器形豐富,工藝已達很高水平,那時的石鉞已兼具實用與禮儀的雙重功能。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原始社會,鉞是成年男子的象徵。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石鉞,原始社會禮器,同裡遺址出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處於文明前夜的父系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手工業發達。陶器進入快輪制,胎薄而均衡,造型愈加端莊秀麗,多了陶把、小耳、提樑等實用配件,裝飾技法多樣化,線條與色彩融入了實用美學與情感美學。玉器的工藝更是達到史前文化的巔峰。在太湖流域,已開始使用正宗軟玉,飾以神秘的“饕鬄紋”。這種獸面紋是當時特權的象徵,一直影響到商代,之後發展為青銅禮器上的母題紋飾。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刻畫水波紋的折腹罐,吳江梅堰遺址出土】

在2000年發行的第五套20元人民幣中,也赫然印有古老的饕鬄紋。錢幣專家稱;“這種設計源於防偽和藝術雙重考慮。”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第五套人民幣20上方見古老饕鬄紋】

太湖流域在馬家浜文化時期已有稻作農業,到了良渚文化時期,原始的耜耕發展為犁耕,稻米一躍成為主要食物來源,狩獵、捕魚與採摘成為生活補充。先民製造的農具樣式更新穎實用,吳江的桃源、青雲兩地出土的石犁,呈等腰三角形,有三孔,厚度均勻,是良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先進農具。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石斧、石坡土器、石犁(桃源青雲出土)】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骨魚鏢、骨鏃、骨簪、骨笄】

另外,勤勞的人們還製作出了薄如片紙的骨匕、縫衣織網的骨針,以及各種用途的骨魚鏢、骨鏃、骨鑿、骨簪、骨笄、穿孔石斧、石破土器、鹿角鏟、鹿角錘等。在龍南遺址,史前先民運用先進的石耕田器與發達的手工業製品,築屋修橋、耕田捕魚、飼禽摘果、織布縫衣,安然依水定居。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吳江龍南原始村落的生活場景】

龍南遺址位於吳江梅堰,曾是個繁盛的原始村落,也是目前發現的江南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它同太湖流域眾多村落一樣,處在風調雨順的肥沃土帶,這裡草原、沼澤、森林交錯,地勢平坦,四季分明,水源充沛,植被繁茂,早在五千年前已是人類生存的理想家園。

“飯稻羮香”的定居生活,使得太湖流域的人們更加有精力奮發開拓,很快迎來“良疇美柘,畦畎相望”的農業穩步發展時代,也加速帶動了手工業的迅速崛起,為將來吳江的蠶桑業、絲織業“領銜於時”植入先進的種子。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吳江龍南村出土的陶器】

春秋戰場與吳地水軍

3

吳江,地處太湖之濱,人們以“太湖兒女”自居,多識水性。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主旋律,而吳江地域恰處於吳國與越國交界的風口浪尖,是吳越爭霸的主要戰場。

今人有說吳人文弱,殊不知斷髮文身的吳越族群最初被中原民族視為蠻族,吳地人民自古好勇尚武,因為居於水,吳地的水軍不論在春秋還是三國時期都是極其威猛的。由於有“兵聖”孫武的《孫子兵法》神助,吳國的步兵也是十分善戰。

吳江的菀平曾發掘到一些春秋時期與東周時期的青銅劍,可見,吳江境內的古戰場有過多次激烈紛爭。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上為春秋青銅劍,下為東周銅劍

吳江菀平出土

在冷兵器時代,北方平原的遊牧民族憑壯馬馳騁沙場,南方水鄉則憑高超的造船術與冶煉業打造神勇的水軍與步兵。

春秋時代,吳國曾經打到楚國的國都,即現在的湖北宜昌附近,水路有1200多公里。如此超長距離的遠攻,仍能破掉楚國,不愧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吳國主要戰績有:柏舉之戰西破楚、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最終在黃池之會與超級大國晉國爭衡。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分湖“胥灘古渡”遺址】

吳江有個“胥灘古渡”遺址,在吳江的蘆墟鎮,精確位置在今分湖公園北側土山下,是吳國國相伍子胥領兵伐越處。沈遇黃的《分湖賦》有云:“吳軍呼渡而南來,伍相引兵而遙跨。”說的就是:春秋時,吳越兩國以分湖為界爭戰,伍子胥結水寨於此,在分湖中築點將臺,操練兵馬與越國數次交鋒。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舊時周瑜衙門記載】

在吳江的縣衙所在地松陵鎮,有三國英雄周瑜所設的水師衙門,位於城內城隍廟對面。在震澤鎮,至今仍存有一個地名,叫“周生蕩”,此湖蕩因周瑜得名,據說蕩底有周瑜之墓,相傳從前曾有周瑜的盔甲等物掘出。

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對周瑜刻意捏造與貶低,真實歷史根本不存在“既生瑜,何生亮”一說。周瑜其實是位“性度恢郭”、文韜武略、英姿風發的好兒郎,不僅重情重義,驍勇善戰,又年少得志,助孫吳創業江東。他既是吳軍都督,又是聯軍統帥,是赤壁之戰的指揮者,第一大功臣。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文韜武略的三國英雄周瑜】

蘇杭之間的人文之鄉

4

吳江隸屬蘇州府。有人談到蘇州的地理位置時曾說:“如果把中國比作一隻張開的手掌,那麼蘇州就是這隻手掌的虎口。”而吳江得天獨厚的位置,無疑是這虎口最柔韌之處,俏立於經濟大奶牛“江浙滬”中間,是一座融匯吳風越韻的活力之城。

她北接蘇州,南近杭州,東連上海,西臨太湖,境內江南運河蜿蜒流經,物產豐饒,經濟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歷來皆是宜居繁盛之地。我們常笑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是吳江。”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華嚴塔景】

吳江有著人傑地靈的文脈傳承,從古至今,人才輩出,其人文資源的博大、文化底蘊的深厚、文化氛圍的成熟,離不開吳越兩地(尤其是蘇州與杭州)的輻射與交融。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清代“吳江相國”沈桂芬的書聯】

古有:“造園鼻祖”計成(著有最古園林名著《園冶》,吳江松陵人)、“曲壇盟主”沈璟(吳江松陵人)、“天文歷算學家”王錫闡(吳江震澤人)、“光學儀器先驅”孫雲球(著有《鏡史》,吳江人)、“蓴鱸之思”張翰(吳江人)、“父子尚書”吳洪與吳山(吳江松陵人)、“邊塞詩人代表”吳兆騫(吳江松陵人)、“商聖”范蠡(隱居震澤蠡澤湖)、“史學家”顧野王(著有漢字典《玉篇》,隱居松陵三里橋)、“唐朝隱逸詩人代表”陸龜蒙(隱居吳江)、“兵部尚書”沈桂芬(吳江人)、“女俠名姝”柳如是(吳江盛澤人)、“清代名醫”徐靈胎(吳江八坼人)、“清代著名書畫家”陸恢(吳江人)等等。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皮日休、陸龜蒙二人的《松陵集》

唯一存世的唐人唱和集

今有:“中國生物化學奠基人”沈同(吳江松陵人)、“教育家”薛鳳昌(著有中國首部謎話《邃漢齋謎話》,吳江同里人)、“中國核武事業創始人之一”程開甲(吳江盛澤人)、“中國首位聯合國國際法官”倪徵日奧(吳江黎里人)、“中國社會學泰斗”孫本文(吳江七都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吳江松陵人)、“南社創始人之一”柳亞子(吳江北厙人)、“中國蠶絲教育奠基人”鄭闢疆(吳江盛澤人)、“當代黃道婆與絲綢之母”費達生(吳江松陵人)、“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中國高分子化學先驅”馮新德(吳江同里人)、“中國土力學工程奠基人”黃文熙(吳江平望人)、“近代天文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李鑑澄(吳江松陵人)、“鋼鐵大王”唐仲英(吳江盛澤人)、“近代統計學奠基人”金國寶(吳江同里人)、“國際籃球巨星”姚明(吳江震澤人)等等。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沈同,1944年10月西南聯大南區生物系實驗室】

多元素的水文化及印記

5

吳江,這座鑲嵌在蘇杭之間的江南古城,水始終是她的精靈所在。

流經太湖時代、運河時代,今昔的文明交相輝映,孕育出新石器文化、蓴鱸文化、垂虹文化、絲綢文化、太湖文化、縣衙文化、志書文化、崑曲文化、南社文化、江村文化等獨特的元素,似一部起伏跌宕的弘大巨篇,讓人眼花繚亂,唏噓不己。

垂虹橋、華嚴塔、鱸鄉亭、浮玉洲、三高祠、太湖廟、簡村、釣雪灘等或殘存或逝去的印記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正如費老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嘗住也。生命、勞動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

風雅雄恢古今路,滄波朝夕水天堂。吳江的水,悠悠流過千年的滄桑與風雅,依然是世人夢中的“醇正水鄉、舊時江南”。


文史宴:江南人也有赫赫武功,只不過被他們的文化成就遮蔽了


【垂虹橋古畫】

注:文中圖片多數由雲巛攝於吳江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館藏。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