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养孩子,有时候我比你更“专业”

作者 | 赵红梅博士 出处 | 赵博士养育咨询室

爸爸:养孩子,有时候我比你更“专业”

也许是源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可能都有这么一个印象,在一个家庭里,男人负责在外面挣钱打拼事业,女人负责在家照顾孩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让大家习以为常。

虽然现在很多妈妈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照顾孩子的重任还是自然而然地遗留在妈妈身上。

比如,在幼儿园工作中,接触孩子妈妈的概率比爸爸的频率多得多,孩子有问题需要咨询时,大多由妈妈先来沟通情况,有必要时爸爸再出现。

即使在很需要爸爸参与地亲子运动会上,妈妈的比例也是远远高于爸爸。在我们做的一份入园前调查研究中就发现,父亲参与孩子日常照顾的如哄睡等仅有7%,而母亲的比例是54%。即使爸爸们参与养育,也常常是人在,心不在。

捧着手机照顾陪伴孩子的父亲,比比皆是。

父亲普遍较少参与养育的现状,似乎使得全世界都认为,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孩子。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这一点,不仅男人坚信,很多女人也是持笃定态度。这在家庭的言谈之中便可以瞥见。譬如妈妈们在一起常常会说,孩子的爸爸什么也不会做,啥也不懂;自己周末外出买菜前,把孩子的衣服一件件摆好放在床头柜上,孩子醒来,爸爸只要给孩子穿上即可,不用考虑薄厚和搭配,结果爸爸竟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妈妈买菜回来,一进门就看到,三岁的小女儿蓬头散发,内衣外穿,外衣内穿!在妈妈质疑父亲的能力时,父亲却也振振有词:这些衣服都很舒服啊,没必要非得分清内外吧!

换个角度想,有时父亲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不能据此定论他们能力低,他们只是没有按照妈妈的惯常去养育而已。

除了质疑爸爸们的养育能力,妈妈们更多的是抱怨。很多女性再现过自己的烦恼:以前孩子小,只有洗澡和上厕所是自己的时间。现在孩子能走会跑的,我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

只要在家里,孩子就会跟着自己,连上个厕所,孩子也会搬个小板凳守在旁边。在工作日的早晨,自己又要准备早饭,又要整理衣服,可爸爸真的就能在旁边酣然睡着。

甚至有些妈妈愤恨地说,有时自己眼看就要迟到了,可孩子爸爸悠闲的看报玩手机,真想一个巴掌抽过去。内心只有一句独白:凭什么?孩子难道是自己一个人的吗?

即使保有理性,我发现很多女性也不能有效解决这种父母参与严重失衡的现状,因为她们一开口就错了。比如有的妈妈会反问爸爸,“我都忙成这样了,你就不能把手机放下,帮我给孩子穿穿衣服吗?我是神仙吗?我有三头六臂?我是八爪鱼?”冷静下来,你会发现说这样的话简直太愚蠢?根本改变不了现状。

为什么?因为你这是在抱怨,而不是在求助。对于抱怨,男人极有可能忽视,即使不忽视,助你的时候也会很不爽,下次主动参与地可能性也极小。但如果你是真诚的求助,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

如果你认为父亲同样应该参与养育,就可以明确指挥分工,甚至是“发号施令”:“还有10分钟就得出门,你帮孩子把衣服穿好,我拿早饭!”何必要给父亲拒绝的机会呢?直接要求就好了,我相信大多数男人是乐于助人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沟通更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事实证明,养育这件事情并不是非母亲不可。父亲同样可以把孩子养育得很好,前提是父亲有跟母亲同样参与地机会、热情和责任。换句话说,养育孩子也是一个熟练工种,练着练着就能胜任了! 我见证过很多“超级奶爸”,他们对孩子的带养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优秀的母亲。其中的范例在此暂且省略。

我们今天的重点,并不是谈论,男人有没有能力带养好孩子。而是从源头上了解一下,作为男人和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养育孩子?父亲到底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的作用绝非是提供物质保障这么简单,孩子需要爸爸用心陪伴,更需要爸爸的以身示范。英国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格尔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好多事情确实只有爸爸才能为孩子做到,别人无法替代。

也许有的妈妈会说,我跟孩子的父亲离婚了,所有的书籍和观点都告诉我,爸爸的陪伴对孩子有多么重要。那是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先天残疾的家庭吗?还有的家庭,父亲在外地或是国外工作,孩子常常由妈妈一个人带,据此可以说孩子的父亲角色就是缺失的吗?当然不可以。

我上面提过,很多父亲的人每天都在孩子身边,他们的心却很少在;跟这种状态相比,那些不在孩子身边,却常常定期保持跟孩子互动沟通的父亲,后者显然更佳。

“丧偶式育儿”比现实中的离婚和分居更加可怕。别说一位父亲在空间上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即使在时间上(比如去世)都不能陪伴孩子,依然可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神奇的作用,这无疑是父亲精神的传承,是母亲爱意的引导。

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而这种气只有爸爸能够给予孩子,没办法,可能就是雄性激素决定的。

幼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阶段孩子的教育,都由清一色女性完成,在家由妈妈,在幼儿园由女老师,男性教育者的缺位,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全部出现“女性化”倾向,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奶气十足,缺乏独立性、创新和冒险精神,人格发展出现片面化。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表明,双性化人的心理素质比单性化的人更好,具有更好的沟通适应能力,更受欢迎。

双性化人指同时表现出男性或女性的倾向,单性化是指仅表现出男性或女性一种倾向。双性化的男人在拥有很好的男性特质的同时,还会具备一定的女性特质。

可以说,双性化的人能够很好地兼备男女优势,更容易有出色的表现,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成为非常优秀的人。而只有在父母共同参与养育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有可能具备双性化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代社会理想的性别模式应该是“男女兼性”:男孩子是粗中有细的男子汉,女孩子是柔中带刚的窈窕淑女。

现在反思对应一下,身边那些受欢迎的个体,是不是都属于双性化的人?

爸爸:养孩子,有时候我比你更“专业”

《三字经》中有两句话“子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离不开父亲这一利器的打磨和淬砺。自古以来,爸爸就对孩子有种特别的力量。如果父亲不参与养育,父母们可知道其后果是什么吗?

来跟大家分享一个父亲对儿子长久的影响的案例:

一个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海外硕士,短短三年成为金融机构的经理。大家可能很难相信,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精英人士,直到参加工作,才解决了多年的困扰:那就是不知道如何跟男性聊天,在面对男性,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面对女性,他能聊得很好。
从小到大,他有五六位闺蜜级的女性朋友,却只有一位从小学开始的男性朋友。虽然他事业成功,外表很男子汉,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心理疾病,但他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有缺失,那就是与男性相处沟通的经验。
他的父亲很爱他,很舍得为他花钱,但是从没跟他好好说过话,总是匆匆而过。他生活中的陪伴者是妈妈、奶奶和姥姥。

年幼阶段父亲的缺位,尤其是男性养育者的缺位,竟然带给孩子长达三十多年的影响。

幸运的是,他在后天的经历中得以部分弥补,不幸的是,只是部分弥补,幼年错失的恐怕再也寻不回。

爸爸:养孩子,有时候我比你更“专业”

爸爸的存在对儿子重要,对女儿同样重要。因为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的形象会给自己的女儿树立起“男人应有的样子”,他对待女性的方式也会是孩子学习的模板。

如果成长过程中缺少成熟的男性形象,女性可能会过分代偿性的发展自己身上的男性化特质,在婚恋中过分承担。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公益广告,讲的是女儿结婚有了孩子,父亲去女儿家看望,父亲总想着自己的女儿能够陪自己说说话,却发现女儿太忙了,独自照顾孩子承担家务,过着十分疲惫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搭理自己,父亲只能伤心失落的离开。

爸爸开始反思,宝贝女儿怎么变成这样了?

原来女儿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每天目睹自己的妈妈辛苦劳动,爸爸从不参与家务和养育,导致女儿成年后不知不觉模仿复制了这样的失衡,她认为男性就应该在外挣钱养家,回到家里什么也不用做,而自己就应该把家里的重担一肩挑起来。

父亲原本认为亏欠妻子的,却在实质上业亏欠了宝贝女儿,错就错在他没有让女儿见识过男人可以在家里做什么?导致女儿压根儿就没有建立男人同样可以参与家务的意识,自然更不懂得要求老公在家中跟自己并肩作战。

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你只懂得疼惜自己的宝贝女儿,却不懂得爱惜自己的柔弱妻子。多年后,这将是一个多么痛的领悟。

爸爸在培养孩子方面的独特价值,远不止上述这些。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爸爸带出的孩子更喜欢运动,更喜欢动手和创新,所以有专家倡议“每个孩子都应该在给爸爸递改锥的过程中长大”。

因为,更善于动手操作的爸爸,会在日常修理中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教育,形成孩子大胆尝试,勇于解决问题意识。

男人和女人在教育中各有千秋,缺一不可,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提供同样的一个绘本故事,爸爸和妈妈就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讲给孩子听。

妈妈通常倾向于按部就班,耐心阅读上面的文字,引导孩子理解图片;

而爸爸则完全不同,他们极有可能让孩子随意打开书面,孩子翻到哪一页,爸爸就说一个词语或是做一个表情,根本不做任何讲解。

这两种阅读方式孩子可能都会喜欢。再比如,同样是带孩子出去爬山,遇到一个小地沟,妈妈们往往带着孩子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行,而爸爸呢,则会尝试抱着孩子跳过去,或是鼓励孩子爬越过去。男女先天的生理差异,自然而然带来养育的差异。

再有一点,大家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其实爸爸参与养育,不仅利于孩子的成长,对爸爸自身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最浅层近处的益处来看,一位忙碌的父亲,恰恰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体能游戏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以短暂的休息。

从更加深层长远的角度来看,那些很少担当父亲角色的男性,多会成长为情感孤独的“倔老头”,难以融入人群,就像人们常说的,越老越顽固。金庸小说里的“周伯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而那些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养育孩子的父亲,在老年阶段对生活的满意度更好,有更好的心理状态,与子女家人有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

所以,作为父亲,养育之爱绝对不能缺席。在生理上,没有父亲,就不可能有母亲。在心理上,父亲母亲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

身为父亲,就要发挥男性的独特价值。主动参与养育是爸爸们的份内之事,绝不是额外的负担。

因为,妈妈们并不比爸爸们更善养育,更懂教育,别让孩子等待太久,别再让妈妈们继续孤军奋战。


扩展链接:

绘本推荐《我爸爸》

爸爸:养孩子,有时候我比你更“专业”

这就是我爸爸!

我爸爸真的很酷!

我爸爸什么也不怕!

他什么都会!

我爱我爸爸!

而且你知道吗?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这是一本读完让爸爸们心里美滋滋,让宝宝们哈哈大笑,让宝宝更爱爸爸,爸爸更爱宝宝的有趣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