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顾宇博


明穆宗病危时还曾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而高拱却在仅仅做了七天的托孤大臣后,就被幕后的张居正联合贵妃和太妃等人下旨贬为庶人,反转之迅速,令人好奇。所以张居正到底为什么能“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呢?

高拱被张居正斗下台,还要从徐阶说起。

最初,高拱和郭朴都由徐阶举荐,事后二人合伙与徐阶作对。高拱入阁后,自诩为隆庆皇帝的老臣,而徐阶此时身为首辅,两人自然少不了摩擦。据记载:“阶旁睨拱,见拱方怒,勉从之。”,讲的就是徐阶不太听从高拱的意见,为避免极度争端,也会勉强照顾高拱的想法。这也很能说明徐阶不赶尽杀绝的习惯,若徐阶性格不是如此,日后也不会有高拱的卷土重来,一番风云涌动。大抵就是在嘉靖皇帝起草遗诏之时,徐阶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叫至御前,而同为内阁大学士的高拱却是事后才知,加之师傅的影响,张居正与高拱就此结怨。

接替徐阶担任内阁首辅的是李春芳,此人循规蹈矩,做事踏实,为人宽厚,却缺乏气魄。偏高拱此人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是隆庆的老师,内阁的很多事务都要由高学士做主。在高拱把李春芳等人赶走后,内阁就只剩下了他和张居正。

张居正此人是有大抱负的,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就必然需要手握大权,那就得坐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于是张居正开始计划除掉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绊脚石”高拱。而张居正早早就找到了盟友,那便是大伴冯保。

原来在嘉靖时期,冯保他就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去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与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对于年幼的万历皇帝而言,张、冯二人都不可或缺,但在他冲龄之际,自然想不到二人联手的厉害,可高拱绝对深有体会。

所谓祸从口出,隆庆皇帝去世后,“首揆”高拱自诩先帝重臣,竟说出“十岁幼童何能尽理天下事?”此等大逆不道的话。这话经由大伴冯保传到太后与小皇帝的耳中,“天子不过是小孩子,太后不过是妇道人家”,这种狂妄跋扈是和人臣的身份决不能相容的。忠臣张居正立即献上妙计,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高拱。隆庆六年夏(1572),黄纸文书一经宣读完毕,跪在前列的高拱不禁大惊失色。他已然堕入深渊——他已经被褫去官衔职位,并被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张居正在如此艰危之际保障了皇室的安全,建立了如此的功勋,其取高拱而代之自属理所当然,冯保也自然在高拱下台之后得愿成为司礼太监。<strong>

<strong>

张居正与高拱都是心怀理想的政治家,他们面对的事实就是:政治并非惩恶扬善,真正的政治实践囊括有违本心,并不高尚的抉择。作为政治家必然要懂得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私以为这也是张居正打败高拱的根本原因——高拱此人过于“直”,他的狂妄清高让他被淘汰出局,而张居正尽管骄傲,却也能屈能伸。单就做政治家这一方面而言,张居正胜了。


邓海春


张居正(1525年一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隆庆六年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

还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张居正因身体不适而向朝庭请了三年病假回家休养,在民间的生活使他发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田赋不均,贫民失业而导致流民四起,土地兼并严重,官僚贪污腐败等。这一系导致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的问题使他加深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奸相严嵩倒台后,他的老师徐阶继任首辅一职,徐阶和张居正共同商议起草了嘉靖遗诏,纠正了嘉靖时期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受到同僚的普遍赞同,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定的威望,为今后实施的改革举措铺平了道路。这也是同高拱产生矛盾的源头。


张居正所进行的改革对嘉靖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拔乱反正的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首先,他整顿史治。造成嘉靖年间的内忧外患的局面除了皇帝本身的昏庸外最重要一点就是吏治腐败,于是,他在万历元年提出了“考成法"。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要做到“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其次是整顿国防。先是重用戚继光扫除沿海一带为患多年的倭寇之患,花重金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后又用名将李成梁防守辽东,震慑崛起的后金势力。然后是丈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对当时地主土豪田多而不交税,贫民百姓田少而累交赋税,以至于贫困交加弃产而逃的现象看的很清楚,也深知其根源所在。丈量后共多清算出权豪乡绅所隐藏的土地达三百多万倾。为随后推行的一条鞭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高拱自幼博学多才,但运气却不如张居正好,将近四十岁才考中进士,比张居正的二十三岁多出一大截,后进入裕王府授讲,成为后来隆庆帝的老师。高拱任首辅时对巩固边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首先是北方蒙古残元势力屡有犯边,高拱力主应战,并命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等人率军严阵以待,御史刘焘在天津督运粮草,以待郎戴才管理军饷,大战前的准备安排的井井有条,蒙古军见明军防范严密打消了入侵的行为。
随后,俺答汗孙子把汉那吉因矛盾与祖父发生冲突,率领亲随阿力哥等十余人来降。朝中大臣多为反对接纳其降,高拱和张居正了解到原因,其实是因为祖孙两人同时喜欢上一个女人而反目,并没有其他测之事。所以两人一致同意收留,并上疏皇帝加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提供优厚的待遇。

不久高拱又命边境一带开通贸易市场,与蒙古互通买卖,仅仅过去几个月,边境地区由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变为百姓安居乐业,商贾往来不绝的和平安宁局面,结束了二百多年兵戎相见的历史。这与高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反过来,高拱兴政励精图治,卓有成效。但其自认为皇帝的师生关系高人一等,盛气凌人,且心胸狭窄,缺少宽宏大量的气度,造成与其他同僚的矛盾隔阂严重,口碑不好,威望不高。先后因小事逼走大学士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等大臣。后连同在裕王府共事的同僚殷士儋也受其排挤,忍无可忍的殷士儋在内阁会议上指着高拱的鼻子骂道"先逐陈年,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着气急交加竟对高拱挥起老拳。除了张居正外,原来的旧臣都被高拱排斥干净,剩下的全是高拱提拔的新人,唯高拱左右,朝政为他一人独断。

张居正原本有恩高拱,在他与张居正的老师徐阶进行首辅之争落败后,在家被闲置了一年多,是张居正联合太监李芳一起奏请皇帝从新起用高拱,而他依旧对当初徐阶邀张居正共同起草嘉靖遗诏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为报复徐阶将他的三个儿子撤职查办,并指使亲信诬陷张居正收受徐阶三万两白银以救他的儿子。其一箭双雕的用心可见其人品之险恶,再加上其平时专权营利,排斥异已,收受贿赂培植党羽的行为可见其道德败坏。

张居正当然不能容忍这样一个人坐在首辅的位置上祸乱朝纲,任其发展又将出现一个严嵩,况且自己还有宏大的改革计划尚未实施。如果自己不搬除高拱这块挡路石,那自已就得卷铺盖走人。所以张居正联合与高拱有矛盾的太监冯保在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面前告了高拱一状,将他在内阁说的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这是犯上之言,大不敬之罪,触碰了当权着的底线,因其地位特殊,皇贵妃和陈皇后召众臣商议,结果舆论一边倒地声讨高拱专权把持朝政,根本不把皇帝和众大臣放在眼里,居心叵测。好吗,平时作人的言行为自己派上了用场,一个替他说好话的人都没有。皇帝下旨将高拱撤职赶回原籍闲住,永不录用。


乔江宝


张居正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厚黑高手,穆宗在在世时,他是在徐阶这个明朝牛人的关照下进了内阁,但是当时是作为高拱的副手存在的。在明穆宗病危时,将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了高拱和张居正等人。他还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当时的情况朱载垕其实将国家和儿子主要托付给了高拱。高拱是事实上的首辅大臣。

但是高拱却在仅仅做了7天的托孤大臣后就被贵妃和太后等人联合下旨贬为庶人,其实这一切都是拜张居正所赐。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与高拱有怨,再加上立遗嘱时,张居正被徐阶叫到了御前,而同为内阁大学士的高拱却是事后才知,两人因此结怨。

  张居正是一个勤勤恳恳,认真做实事的人,也就是会咬人的狗不叫那种。高拱自负才华满腹,所以一直都很孤傲、恃才傲物,官场原本是酱缸,容不得你任性,你要学会在里面浸染,高拱这种官风很容易就得罪了很多人。

张居正就是利用高拱这个缺点,动用自己的踏实做事的对外形象,外加自己的人脉资源,联合后宫颇受信任的太监首领冯保在太后、贵妃的面前进言说高拱的坏话。冯保之所以要帮着张居正搞高拱,是因为高拱根本看不起冯保这样的宦官,平时没事就给这些人白眼。而张居正就不同了,随时对这些人都以礼相待,时不时的还给点好处巴结一下。

要知道,当时皇帝还年幼,很多的国家大事还是太后、贵妃说了算的。冯保告诉太后等人高拱有反叛之心,曾说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句话让太后和贵妃深信不疑,极为不爽和担忧,于是在张居正、冯保、太后、贵妃的左右上下夹击下,高拱就只能打包走人了。

  一代名臣就这样轻易的被解除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权力,归隐山林了。

    1577年,张居正回乡葬父,路过高拱故里,专诚拜望。毕竟两人曾同朝为官、关系甚好,只是政治理念分歧导致两人最后对立。二人相见,感概万千,泪流满面。高拱虽感慨过往情分,但是对张居正的恨,却也难以释怀,死前还写了《病榻遗言》四卷,用来记述张居正和宦官的勾结,致使自己罢官还乡,夺得首辅的阴谋,将张居正写成了极为阴险的反面人物。

  1578年的冬天,高拱病逝于家中,葬于老坟村。高拱貌似清高,其实还是非常贪恋权势地位的,张居正在他才当了七天的首辅,屁股没有坐热、官瘾没有过足时,出手让他终结仕途,成了他一生憾事和心病,身体日益衰败以至于郁郁而终。高拱死的次年,朝廷因为高拱的功劳,赠其官复原职,是对他一生的肯定。那个时候朝廷还是张居正当家,张居正也许也知道高拱其人原本不坏,只是理念冲突而已,所以在他死后给予了补偿。

万历三十年,张居正倒台后,高拱又被万历皇帝追赠为太师。比起张居正死后满门被抄斩,名利尽失来说,或许高拱应该庆幸自己离开那个是非漩涡的早,其实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明德山人6998


看有意思,有内涵的历史分析;这里是

—————廖十四化生

有仇必报的人不一定是思维敏捷的人,却一定是个生性豪爽的人,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却不能用“生性豪爽”来形容,因为他是位喜怒不形于色的权术大师,是大明王朝的一代首辅,曾连创造续驱逐四位自己对手的辉煌战绩;就是因为他的聪明和善于权谋,才造就了其过于狂妄和锋芒外露的性格,这样的人我们究竟应该说他是大智还是大愚呢?

这个人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大明王朝的权臣高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一定是有仇必报。


这个仇和怨还要从徐阶和高拱结下的梁子说起了,其实高拱还是受了徐阶提拔扶摇直上的,当时的徐阶认为他们都是裕王府的讲官,有着共同的阵营是自己人,在提拔了高拱后说不定高拱还能因为自己的提携而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做事。徐阶错了,如果高拱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一定会感激徐阶,可徐阶没有想到高拱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抱负,不喜欢被人使唤和压制的人。

第一次内阁混斗的时候徐阶利用言官将高拱击败,并让其致仕回家。几年后,徐阶出于自保选择致仕,巧的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高拱又被启用,不仅回到了内阁而且还掌握了吏部的权(吏部掌握官员的启用和裁撤),有人说高拱的启用是因为宦官的力量;(因为在后来高拱力推陈洪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高拱在重新回到了内阁和同时掌握了吏部的权柄后,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为了报复徐阶将他曾经利用世宗遗照启用的一批官员在吏部的官员考核中全部罢黜了。当初高拱的致仕与言官也脱不了干系,于是他便利用自己手下的言官严厉的弹劾曾经攻击自己的人,可以说是不让其罢官不罢休。除了这些帐外,高拱还念念不忘当年自己在攻击徐阶时极力反对和阻止自己的当今首辅李春芳;因为高拱的性格就是有仇必报,这种梁子和仇在高拱这种人的脑中真是越想越气,为了解气,高拱利用自己手下的言官又对李春芳进行弹劾,在一群言官的攻击下,李春芳在不堪重负且看淡了权力后也致仕了。

正是在这个时期,内阁在高拱的排挤下只剩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张居正了。而对自己有威胁的言官也因害怕高拱的手段与其打成一片,此时的高拱好不风光。可是在一次推举司礼监掌印大太监的时候,高拱力推陈洪,因此得罪了当时一心想要登上其位的内监冯保。


高拱命运的真正转折在穆宗的逝世,穆宗在遗照中嘱咐高拱和张居正要好好辅佐年幼的皇帝,可高拱不知是因为霸道惯了还是手握权柄觉得可以为所欲为了,不计后果的说了一句“十岁的皇帝怎么治理天下!”这话被早已记恨高拱的冯保听去,在年幼的皇上和皇后面前说高拱指责幼主“十岁的孩子怎么做皇帝”。要知道,明朝皇帝为了驾驭大臣喜欢利用宦官和文官互相作对、互相指责和互相制衡,若是其他鸡毛蒜皮的小事皇后也不会在意,可坏就坏在当时的高拱说了那句极其没原则的话,使得冯保在此大做文章攻击高拱。在古代的时候皇帝最忌讳的不是有人打哪个官员的贪赃枉法,哪个官员横行霸道的小报告,真正忌讳和讨厌的是有人被告发行为不轨和有造反的嫌疑。


我很负责的告诉大家,当时高拱所说的那番话,在那个时候就具有很大的造反嫌疑。大家可能会不解了,认为高拱只是一句话怎么就造反了呢?因为如果当时穆宗还在,听到这句话时只会是不悦的,因为高拱在嘉靖时期便是穆宗裕王府的讲官,是很信任的心腹。可现在的局面是穆宗去世,皇帝年幼,高拱权倾朝野,所以难免不会被皇后怀疑和害怕;再者,冯保将此事添油加醋,皇后不免会有所戒备和怀疑。最要命的是后来高拱想要幼主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收回内阁(当时冯保依靠皇后的权力登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看似这样的做法很高明,可高拱在与冯保斗争的时候只考虑到了方法,却没有看清大局,他这样做无异于给皇后又增添了一份不信任,皇后会进一步怀疑高拱具有独揽大权和威胁皇权的嫌疑。


最终,在冯保和高拱的政治斗争中高拱失败了,可以说是惨败,当时连续驱逐四位首辅的高拱也因为自己专横,走上了被驱逐的道路,走时无一人相送,毕竟他已不是大明王朝的首辅,吏部的尚书,毕竟人走茶凉,油尽灯枯。

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啊!


廖十四化生


大明王朝的主题曲就是“生命不止争斗不息”,内阁次辅搞首辅就是典型病症。严嵩搞掉夏言吉,徐玠搞掉严嵩,高拱搞掉徐玠,按这个“既定方针”,张居正不搞掉高拱,那该多掉价!

张居正之所以能让高拱趴窝,一半是高拱“自作孽”,一半是“阴阳两手抓”,使得高拱面临的局面是,下,没有群众基础;中,没有政治同盟;上,没有领导支持。上挤下压中间掐,高拱不下台都没有天理!

一、飞扬跋扈的行事风格,让高拱失去群众基础

《明史》说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

急性子,眼里不揉沙子,遇到点事就发怒,你要是犯上他,让你不死也要脱层皮!活像一头公牛!同事们都离他远远的。

本来性格就有缺陷,身份又非常特殊。隆庆皇帝当太子时,高拱就是他的老师,师生感情深厚。就这个身份,连严嵩和徐玠都要让他几分。

曾经有一次,高拱放着严嵩的面,引用古诗讽刺他,严嵩连任何不痛快都不敢流露,还得挤出一点笑容奉陪。

在这种环境下,高拱跋扈惯了,现在升任首辅了,更加目空一切。有个叫殷士儋的内阁大臣,受气不过,指责高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言急之下用了个很不客气的“若”,说完竟然挥拳击打高拱。

别以为只有外国议会,才有议员打架,咱们明朝就有!高拱飞扬跋扈到什么程度,内阁成员被他纷纷排挤,最后只剩他和张居正两人。

由此不难理解,高拱受到别人抵制和排挤,一点不奇怪。

高拱跟张居正的结怨,源自一件小事,或者说是徐玠的小阴谋。嘉靖皇帝驾崩,徐玠故意跳过高拱,单独找张居正草拟遗诏。这件事表明徐玠与高拱已经势不两立,但张居正是无辜的。放在别人身上,这事心照不宣就完事了,但高拱从此就嫉恨上了张居正,说白了,高拱性格使然,太狭隘,太跋扈!

二、接连得罪张居正和冯保,让他失去政治同盟

张居正与高拱其实没有本质冲突,高拱第一次被赵贞吉排挤出朝廷后,还是张居正帮他复职。两个人的矛盾,我估计就是高拱的性格,跟谁都不兼容。在政坛,不兼容又没法回避,所以只能死掐。

高拱跟冯保的矛盾就不仅仅是性格问题了,高拱有点不自量力,想剥夺司礼监的权利。司礼监太监干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它的历史渊源,想解决这个问题出发点是好的,可惜被下定决心与高拱分道扬镳的张居正利用了。

冯保得知高拱的心思,立刻跟张居正摊牌:要不咱俩合伙,干掉高拱,你做首辅,要不......这个选择题对张居正来说不难选,高拱注定不能合作共事,冯保是断断得罪不得,拿掉高拱,他就是首辅,何乐不为?

于是针对高拱的两条阴谋诞生:

王大臣事件:

这件事像极了梃击案。有个叫王大臣的人,穿了件内侍服装,突然出现在宫中,见到万历皇帝后,惊慌失措,被侍卫拿下了。一审问,说是高拱派他来的,袖子里还藏了一把刀。按理来说,这么大的案件,应该审得清清楚楚,可莫名其妙的是,王大臣竟然在审讯过程中,不知道被什么人下药,哑了!

审问不了了之,以处斩王大臣草草结案。以高拱的说法是,这件案子就是张居正勾结冯保,对他的故意陷害。这件事虽然没有扳倒高拱,但让高拱受惊不小。

谣言中伤:

高拱曾经跟张居正说过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估计是两个人讨论政事的时候,高拱无意之言。冯保把这句话修改成“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并添油加醋对李、陈二位太后说,高拱准备拥立藩王!

这句话杀伤力太大,把身居后宫的两位女人吓够呛,她们连给高拱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把他打发回老家了,甚至连回家换身衣服都不让,直接返乡。

如果说,高拱的性格缺陷,使他失去政治同盟,张居正和冯保的陷害,才是导致高拱被撤职的直接原因。

三、与太后和皇帝嫌隙,让他失去领导支持

高拱虽然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但他与太后及万历皇帝的关系并不亲近,尤其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只信任张居正,当高拱与张居正出现矛盾时,李太后站在哪一边,显而易见。

“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其实也多少能反应一点,高拱对万历皇帝不屑。能不能治天下是一回事,哪怕万历只有三岁,他也是皇帝,按封建礼法,但凡有点人臣之道,都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更不能说。

再加上冯保的偏向性,李太后母子对高拱的反感是必然的。没有李太后的支持,高拱即便不被罢职,他想做事,难!

其实,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为什么能成功?除了张居正自身的能力外,李太后这个坚强的后盾非常关键,高拱失去这条线,倒台是早晚的事。

综上所述,张居正之所以能干掉上司高拱,一是由于高拱偏执的性格,是他失去政治基础;二是得罪张居正和冯保,被人陷害;三是与李太后出现嫌隙,失去领导支持。


寻根拜祖


嘉靖至明穆宗期间的内阁之争是相当精彩

除去赢得千古骂名的严嵩,包括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都是治世能才。在嘉靖、朱载垕这俩位懒政的皇帝手里,其中,张居正和高拱是最富有能力的两位政治家。


可惜同一时期两人位高权重,却最终互不相容,为了实现理想的张居正,不得不把高拱这头拦路虎赶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皇权、内阁、太监——三者之间的相杀相爱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时候,原本只想找几个辅助大臣,替朕分忧!脏活累活总的有几个干活的。然后不孝子朱棣很快的体会到他爹的良苦用心,折腾出内阁制度。朱元璋压根没有想到,这么搞出来的内阁威力不比丞相差,明末期一度架空了皇帝的权利。在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强势的男人手里不管文武大臣、内阁丞相、太监后宫都会乖乖的为自己服务,可是不是每个皇帝都和他们一样精力旺盛,勤快一辈子。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明朝这些割掉蛋蛋的男人!

———这个群体,很厉害!

这个原本为了监视官员的群体,为了平衡官员权利的机构,却和内阁一样有了同样性质的权利。先不说东西厂多么残忍可怕,就谈谈两个大太监头子:

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一个替皇帝批改文件,一个负责盖章发放到内阁执行。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下,太监的职位和丞相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些身体只有外伤的男人,对明朝的迫害才是内伤!


很清楚是这三个群体寻衅滋事,那么作为主体的皇帝承担了什么角色?

明朝至嘉靖年间,朱厚熜对信仰无比的虔诚,一生信奉道教,超过他至死不渝的爱情。这种变态信仰导致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皇权的弱化带来内阁权势的增长,造成人人想当官,当官想入阁的政治环境。皇帝的不作为是造成权利争夺的根本源头。

张居正和高拱,只是争夺内阁权势的人之二

在他们之前严嵩扳倒夏言,徐阶又干掉严嵩,然后高拱撵走徐阶,最后张居正整垮高拱。看着好复杂,这么乱七八糟的人名和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张居正搞掉高拱没什么好稀奇的


在皇帝不管事的时候,内阁就是万人之上!然后这个机构里的首辅就万万人之上。

内阁有六个成员组成,一把手被称为首辅,副手被称为次辅,剩下的四个是阁员。

张居正作为一个志比天高,心气冲天的公务员,一心想着怎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内阁首辅就是他施展才华的必经之路。再说的直白点为了荣华富贵,为了金钱美女,首辅是一个官员毕生的追求!除掉高拱是张居正唯一的选择,如果换位思考,同样本事不小的高拱何尝又不想除掉张居正?


最后,登场的就是我们的特殊群体

请不要忽视这群男人,生理上的失败,不代表事业上的失败。在内阁和皇权的此消彼长中,太监也是寄生着成长。扮演了类似小偷的角色,皇帝的消极待政,给了这群人偷权满足自己私欲的机会。张居正和高拱的成功都离不开太监,高拱搬倒徐阶也是通过太监,而张居正干掉高拱就因为一个冯保。一个批改文件盖章的权利真的很厉害,被士大夫不齿的阉人,在这场权利角逐里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致这种谁不服可以干掉谁的最终原因就是:皇权的消失

如果皇帝不能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干预治理国家,那么一定会引起权利得你争我夺。嘉靖起,开启明朝党争最严重的时代,很万幸的是,刚开始配备了真正的为公,为民的有识干吏,即使皇帝不作为,国家在这帮人手里反而欣欣向荣。然后在想想魏忠贤、东林党?这种不良竞争的结果是,皇帝在抱怨:是文臣人人皆可杀!有个英明的能干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高拱性格外露,个性偏激,张居正性格内敛,爱使阴招,俩人互相看不起,但表面上却还相互尊重。张居正很早就跟冯保、李太后勾结在一起,而高拱一直看不起李太后和冯保。隆庆皇帝死后,高拱是顾命大臣,内阁首辅。冯保自己私拟诏,将自己弄成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拱欲弹劾冯保,他将消息告诉张居正,张居正立刻将消息透露给冯保。冯保将情况告知李太后,李太后同意将高拱免职。接着,冯保拟诏将高拱削职为民。

高拱失败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性格火爆,处事操切,他以先帝帝师自居,目中无人,刻薄寡恩。

其次,根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他属于前朝重臣,新皇帝继位,罢黜他也实属正常。

最后,他昧于人情世故。跟明代很多官僚一样,他经历了翰林院到内阁的过程,人生太一帆风顺,故而性格稚嫩而偏激。

高拱与张居正斗法可参考《大明权力场》,里面有详细、生动描述。


阮景东


其实很简单说白了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高拱是隆庆帝的老师,但是张居正也是,先来后到所以高拱是首辅、张是次辅,而隆庆帝死后,他的儿子还不到10岁,主政的自然是他的媳妇李太后和她的亲信冯保,而冯保和高拱又有深仇大恨(高拱当年还是首辅,把自己的人捧上去顶了冯保司礼监的位置),又加上张居正长得帅比较符合李太后的胃口(野史记载他俩有一腿),所以李太后和冯保合谋搞掉了高拱,捧起了张居正。


玉小王33


高拱个人才华和能力都是很不错的!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心眼小记仇!朝堂之上凡是反对或者跟他作对或者是整过他的人都会被他罢官回家种田!所以这也导致他树立了很多政敌!一旦他位置出现不稳的情况马上就会有人群起而攻之!明朝的言官集团那是怼天怼地怼皇帝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的的首辅不好当是风险最大的职位!明朝好像没有一个首辅是善终的!


bobo爱食尚


一,高拱自负对对形式判断错误,内廷对皇帝太后的影响。

二,张居正有太后的欣赏,并和大太监冯包关系密切有利益纠葛达成同盟关系。

三,张居正也是一代能臣,有才华有抱负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取代高拱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