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1、粉彩。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显得又粉又厚。粉彩由于彩料较厚,保存的时间会很长并且不会担心会有掉色的问题。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2、新彩。又叫“洋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600℃—900℃)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因为新彩的颜料是“熟料”,经过了高温煅烧,所以在进行烧制前后,色彩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了。比如粉彩、五彩等其他色彩,则是生料,在烧制前后完全不一致,这就给创作者增加了工艺难度。但是,新彩的彩料较薄、涩且低温烧制,彩绘易于污损、磨蚀和脱落,因此,新彩比粉彩的保存时间要短很多。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3、浅绛。陶瓷界所说“浅绛”,借国画术语,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浅淡相间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瓷上纹饰效果与纸绢本上浅绛画效果近似。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陶瓷界比较认可的说法,称浅绛彩的开创者是程门。它以深厚的文人绘画风格,深受时人喜爱,此时景德镇诞生了一批绘画浅绛彩的名家。此类作品冲破了以往官窑的陈规束缚,解放了绘瓷者的创作思路,开辟了在瓷品上题诗、落款、纪年等风气之先河。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目前,很多收藏者分不清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的区别。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景德镇民窑彩绘业有所发展。由于大多数浅绛彩瓷品,色域较窄,表现力不丰富,年久易褪色;而粉彩色域丰富,色彩艳丽,不易脱落,随着瓷器生产的复兴和市场对瓷版画的需求,20世纪20年代后,色彩浓丽的粉彩取代了浅绛彩瓷,”珠山八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1928年前后瓷版画风行,着名绘瓷家王琦提出由八人共同绘制八块瓷版画套屏的艺术构想。组织“月圆会”,邀请艺人每月十五聚会,配画、研讨画艺。时人便称他们为”珠山八友”。他们虽为新粉彩绘瓷家,但其技法均沿袭纸绢本绘画,并与浅绛彩渊源很深。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新粉彩和浅绛彩画派的不同之处是:浅绛彩产生于咸丰、同治年间,是由程门等一批文人画家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版上的绘瓷艺术,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境;而新粉彩是艺匠模仿文人画家的艺术风格在瓷器上绘画,运用工笔重彩,追求赏心悦目的效果,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使瓷器艺术品走向广阔市场,符合近代商品经济要求。

粉彩、浅绛彩、新彩、洋彩瓷器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