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据报道,5月10日上午,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政府在天仪研究院长沙总部举行“娄星号”卫星出征仪式,这颗卫星将是中国首次海基发射卫星之一。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与会嘉宾与天仪研究院合影留念

“娄星号”卫星是由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政府与天仪研究院合作,自主研制的基于6U立方星平台研制的中分辨率遥感卫星,全色分辨率5m(RGB 7.2m),幅宽80Km,轨道高度500Km。按照计划,“娄星号”卫星将于6月份择期在海上发射。


不久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中国航天基金会与WEY品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今年进行海上发射的验证火箭命名为“CZ-11 WEY”号,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与企业品牌联合命名。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 长征十一号火箭升空


作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的一型固体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CZ-11)运载火箭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成本低等优势,是我国商业航天的一支“生力军”火箭。自2015年首飞以来,连续取得6次发射成功,展示了火箭的高质量高可靠性,赢得了市场的一致认可。


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的关键技术已经突破,并完成具体的实施方案,计划于今年进行海上发射验证试验。

此外,长征十一号改进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有可喜进展。

长征十一号与长征十一号改进型火箭发动机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抓总研制。与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相比,改进型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可由直径2米提升到

2.65米,推力可由120吨提升到200吨,装药量可由35吨提升到71吨,发动机的壳体可由原先的钢壳体发展为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综合性能更为先进,可实现我国固体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幅提升,预计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从400公斤左右提升到1.5吨左右。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今年3月5日,200吨推力先进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可提供更强劲、性价比更高的先进动力,有力地增强固体运载火箭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20世纪60年代中期,意大利在印度洋中建立了第一个民用的移动式赤道发射场——圣马科发射平台(San Marco platform)。它包括两个不同类型的平台。一个起发射台作用,另一个是控制发射的指挥所。圣马科发射场于1966年投入使用,最初用于美国研制的"侦察兵"运载火箭(SCS:Spac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的发射。

美国使用"侦察兵"运载火箭主要发射"探险者"号轨道探测器、空间电火箭试验卫星(SERT:Space Electric Rocket Test) 以及军用秘密卫星,同时也为欧洲国家发射一些科学探测和试验方面的卫星,例如把意大利研制的"圣马科"2号小型科学探测卫星、"圣马科"6号卫星以及英国的"羚羊号"(Ariel)系列卫星、法国的"法兰西"1号卫星送入了赤道轨道等。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圣马科发射场的成功验证了海上火箭发射的可行性,突出了海上火箭发射火箭高运载,低成本、卫星高寿命、平台可用发射角广等优势,同时为海上发射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参考信息。

第二阶段 1995年-2009年

1995年,美国的波音公司、挪威的阿克公司(Aker Solutions)、乌克兰的KB Yuzhnoye/PO Yuzhmash和俄罗斯的Energia火箭公司四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海上发射公司,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发射服务的公司。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该公司的海上发射平台“奥德赛号”是由日本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在1983年建成的海上移动石油勘探和钻井平台改造而成。其120米长,69米宽,拥有1.245万马力动力,空载排水量为30,000吨,水下排水量为50,600吨。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该公司第一个验证卫星和第一个商业卫星分别于1999年3月27日、1999年10月9日发射。2000年3月12日,为休斯公司制造、ICO全球通信公司所有的通信卫星进行其第二次商业发射时,海上发射公司尝到了首次失败的滋味。这归咎于一个软件错误,它使二级火箭的一个阀门未能成功关闭。

2004年6月28日的那次部分成功,是海上发射公司发射亚太5号通信卫星时,火箭推力稍有不足,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但后来卫星凭借自己的力量还是成功入轨。第二次火箭发射失败是在2007年1月30日,发动机点火几秒钟后在发射台上爆炸,天顶-3SL运载火箭连同波音制造的荷兰NSS-8卫星均被炸毁。1995-2009年发射活动列表如下图所示。

发射活动列表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2009年6月22日,该公司宣布破产。原因可能包括海上发射公司的总经理吉姆在2006年被SpaceX公司挖走、成为了SpaceX公司的首席运营官,美国官方对海上发射公司的干扰以及太平洋相关海域的国家的联合反对。

第三阶段 2010年-2018年

2010年海上发射公司重组,重组后公司情况如下表所示。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重组后,海上发射公司继续进行商业卫星发射活动,然而Intelsat-27的发射失败对其又是一个重大打击。2013年2月搭载荷兰“国际通信卫星-27”(Intelsat-27)的俄罗斯-乌克兰“天顶-3SL”运载火箭从太平洋海域浮动航天发射平台发射升空,但由于发射后出现故障,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闭导致火箭坠入发射平台附近海域。

重组后发射活动列表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因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紧张关系以及其他原因,海上发射公司业务于2014年暂停,并于2016年进行项目销售谈判。2016年9月,俄罗斯“S7 Space”公司成为“海上发射”公司的所有者,拥有包括海上发射指挥船(Sea Launch Commander)、奥德赛(Odyssey)号发射平台、地面设备以及海上发射公司(Sea Launch)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2017年4月,S7 Space公司与乌克兰Po Yuzhmash公司达成了一份订购12枚天顶-3SL协议,然而本应交付的第一批3枚天顶-3LSB火箭,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延迟交付。同年12月,S7 Space公司使用天顶-2SB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ANGOSAT-1”号卫星。2018年4月,据S7 Space 公司表示,他们已经与“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开始开发具有商业吸引力的中产阶级运载火箭版“SOYUZ-5”,其具有可回收使用的技术。

第四阶段 2019年至今

据S7 Space公司官方最新消息,其打算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间用“海上发射”(Sea Launch)浮动发射平台进行12次发射。第一次发射定于2019年12月进行,2020年计划进行3次发射,2021年与2022年各安排4次发射。S7 Space公司计划在15年内进行70次商业发射。公司已与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签署旨在重新启用“海上发射”浮动发射平台的合作协议。

中国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首批发射卫星之一“娄星号”出征


今年内我国将在中国黄海海域发射首个海上火箭,这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航天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突破。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经拿到十几亿商业发射服务订单,我国海上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后,将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这也意味着“海上发射”公司将不再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海基发射服务的公司,中国将挑战美俄乌挪四国联手打造的海上发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