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北嶽恆山腳下的渾源古城東北部,有一座佔地約1200畝的墓區。長164米,寬70多米,坐北朝南,背依渾水,面對恆山,依次為大門、石橋、牌坊、享殿、石像生、祭廳、墓冢。整個墓區清靜肅穆,佈局規則,以南北主軸貫通,氣勢蔚為壯觀。墓區最大的特點就是漢白玉特別多,簡直是一個漢白玉石刻藝術博物館,這便是“四大河神”之一,清代河東河道總督,我國近代著名治水專家慄毓美的墓地。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慄氏佳城

說起慄公墓,與筆者頗有淵源。早在七十年代,慄公墓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當時駐墓區單位特別多,縣藥材公司的草藥庫、縣化工廠、氣象站、配件廠等等。墓區內一片狼藉,千瘡百孔,分不清是工廠還是墓區,再則由於受“文革”的影響,當時的人們對文物保護意識是比較淡泊的,甚至有些反感。慄公墓御祭碑亭內有道光皇帝親手撰文的御賜碑,由當時的兩廣總督祁貢書,堪為國寶一級,而縣糖業公司竟然拉去做了“糖果案板”,多少令人啼笑皆非。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延澤橋.石牌坊

進入八十年代初期,國家重視文物保護,成立恆山文物管理所。在首任所長張劍揚的努力下,才將此碑運回原處。後來工廠陸續遷出,破爛不堪的慄公墓區顯的空蕩蕩的,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老八路自願擔當了守墓人,並且一守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從拔荒草,除碎石開始,一點一滴,將墓區打掃的有模有樣了,這老人便是筆者的爺爺。爺爺曾經是359旅718團團長徐國賢將軍的勤務員,開發南泥灣時是班長,警衛延長石油庫是排長,三五九旅三下江南時因傷留在呂梁,病癒後北返,任晉綏軍區武工團第一支隊長,後調北嶽軍區,因病返鄉隱蔽休養。解放後,一直擔任村幹部。記得配件廠搬遷最晚,工人們常常打趣爺爺說:少年跟著王震將軍,暮年守著河帥大人。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華表

墓區大門位於正南,通體為磚制,雕刻極為精細,為仿木結構,前簷雕出椽、飛、連簷、瓦口,內券拱門。門上部有橫匾一方,上鐫“慄氏佳城”四個字,遠觀極為莊嚴,肅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左右有分立兩通漢白玉神道碑,高四米。碑頭蓋雙龍帽,雕工極為精細;碑基雕江海浪,隨風洶湧;底座為一對贔屓,負碑臥波,昂首南天。左面碑陽楷書大字,記載著慄毓美生前的功績和去世後賜封的榮銜。右面碑記載著慄毓美去世後道光帝下旨讚美慄毓美之言辭。碑陰鐫刻是由大清翰林學士彭邦疇撰文、著名學者阮元篆額的“慄公神道銘”。兩碑書法,筆力雄健,刀工精湛,令人稱奇道絕。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石像生

入門,是一座冰清玉潔的漢白玉雕欄石橋,名延澤橋。橋下碧池清澈。兩側聳立華表一對,亭亭玉立,挺拔俊美。通體雕以蟠龍,其間夾雕雲紋,表首蹲吼。延澤橋後,是巍峨壯觀的三路四柱漢白玉石牌坊,潔白典雅,工藝精湛。牌坊寬三間,施華表式的方形石柱四根,前後用抱鼓石。柱首頂盤蹲立獅子。中間各施上下石額枋聯繫,明間較大,上置正樓,內刻“諭賜祭奠”四字。下刻“宮太保河東河道總督慄公塋”。左門上書“崇祀名宦”,右門上書“崇祀鄉賢”,整個牌坊玲瓏剔透,別具一格。牌坊右柱刻對聯一副:“冰雕玉砌偉績著宣防傳列名臣瑤閥星輝分昂畢,巍階尊保傅神安永宅玉華雲氣護松揪。”這幅對聯表達了皇帝朝臣對慄公的尊崇和緬懷。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後面為享殿,前院後園,曲徑通幽。殿前石獅子較為引人眼球,威風凜凜,守護左右。可以這麼說,無論是牌坊的紋飾,還是華表的雕花、延澤橋的石欄,享殿的石獅,俱雕刻精細,傾注匠心,均是清代石雕藝術上稱之作,無不令人拍手叫絕。享殿後面為神道,有五組石像生,石人分文臣、武將各一對。石獸有馬、獅、羊各一對,均為漢白玉雕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後面即為巨大的墳丘,墳丘是按清王朝親王的規格,臺高二尺五寸,左右兩階,階五級,墳高一丈六尺,全部用漢白玉圍砌。現今大多數是後來修繕完成的,諸如漢白玉墓丘圍欄、漢白玉石橋、漢白玉祭廳在八十年代就蹤跡全無。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慄公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墓內墓誌銘為民族英雄林則徐撰寫。林則徐與慄毓美素有交往,可謂志同道合,並十分敬重慄毓美的品德,他在2000多字是墓誌銘中,對慄毓美的業績生平詳加介紹,並由衷的讚歎。只是唯文過長,不易引錄。慄毓美的一生克勤克恭,任勞任怨,有“慄青天”之美譽。在治理黃河上功不可沒,總因積勞成疾,卒於河東河道總督任上,慄公靈柩出河南歸葬渾源時,沿途百姓哭拜千里不絕,山東、河南沿河州縣均建祠紀念,足見慄公生前之愛民如子。

緬懷樸園公,勿忘德與才,慄毓美墓紀行

導遊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