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名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Justgo58618976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或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可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为何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首先,全世界民族这样的共同体产生不到200年,传入中国不到100年。而56个民族,也是近代产物,古代没有这一说。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据重大事件、统治王朝、标志地名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西。汉族的命名更多的是历史原因。

中国在秦朝大一统,但秦太短命。而汉朝统治有400多年,且声誉不错。根据中国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们把民族命名为汉族。“唐族”、“宋族”没成为主流,是因为朝代出现的晚,且朝代寿命没有汉朝长,影响力不够大。

其次,汉朝时,四周蛮夷出现汉化,归化后亦为汉人汉族。汉朝时期,是中原地区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冲突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张骞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汉文化同化着他们,教他们汉人的礼仪,传授他们汉人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西域各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在西域的丝绸之路上行走,汉人的身份比什么都重要。汉人在外被欺侮,军队往往会挺身而出。就比如,在西域的汉族商人几乎从未受到外族威胁。这就是因为当地有许多汉族的军队在驻扎保护。如果商人有危险,汉族军队都会出来帮忙讨公道。这足可见当时汉朝影响力之大。

再者,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将六国合体并且还将八地的饥荒解决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拉开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序幕。当时西域诸国和匈奴都将秦朝的人称之为秦人,然而秦二世而亡,转瞬,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破灭。“秦人”这一称呼也就随之消失。

而楚汉之争之后建立起了汉朝。汉朝绵延经营了接近500年的时间,是封建时期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叫了几百年的名称,又怎会轻易改变。这也是汉族这个称谓如今都还一直留存的原因之一。<strong>

国家最终统一,文化深厚、国力强盛、国家更具威望,让汉人、汉族这些称谓绵延至今。唐、宋、明固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唐朝也达到过文化交流的巅峰。但之后更多的是文化输出,而非对民族的接纳、交融。人们对“唐族”、“宋族”这样的称谓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时间也有限。这就是为何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为唐族、宋族、明族的原因。


煮酒君


你被误导了,只有汉朝和汉国的人才自称为汉人,在明朝以前,中原人并没有“汉族”这个称呼。曹魏的人都自称魏人,晋朝的自称晋人,隋朝自称隋人,唐朝自称唐人,比如网络战神冉闵,他建立魏国后只会自称魏人,那时自称汉人的只有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同样,宋人、金人、辽人,这都是定的。

中国自古以来以政权称呼人,比如回纥人、吐蕃人。没有具体的民族区分,所谓“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秦国和楚国、吴越,都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被中原各国认为是蛮夷,因为他们的文化习俗与南蛮西戎类似。可是经过商鞅、吴起变法,而且两国努力学习中原文化,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其它国家就不再把他们当做蛮夷。像仆固怀恩、高仙芝这些人,论血统并不是中原人,可是他们在唐朝生活,接受的中原文化,所以对其它政权和唐朝人来说,他们都是唐人。

汉人这个称呼起源不明,据清朝某小说所说,起源是元朝把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但是这本书是清朝才诞生的,其地位也没被民国和新中国承认为正史,作者也不是史学家,所以可信度存疑,而明朝官方编写的《元史》并没有提到这种四等人制度。

抛去这本清朝小说不谈,汉人这个叫法是朱元璋区别于蒙古人提的。在八国时期,蒙古政权就是蒙古人,宋政权就是宋人,金政权就是金人。但是蒙古国后来一统天下,分为元朝宗主国与四大汗国。按理说这时所有人都应该叫元人或者蒙古人,但是蒙古部族的文化习俗确实与中原人不同,所以虽然在一国之内,却分得较开。后来朱元璋就把所有中原人统称为汉人,来争取天下人对自己政权的认同。这时的汉人其实不光指的是传统的中原人,也包括已经融入中原文化的原金、辽、西夏等血统的人,甚至包括历史上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融入中原的后裔。因为那时这些人与传统夏商周人已经完全混合,不分彼此,朱元璋也不可能把这些人挑出来削弱自己的力量。

之所以用汉人这个称呼,朱元璋说过,自己佩服的君王只有刘邦,因为刘邦和他一样是平头百姓起家的。另外,两汉传承久远,“卯金刀”成为一个谶语,历史上很多人造反都打着刘家的旗号并得到广泛认同,即使唐朝李家也对这个现象寝食难安。汉家刘氏的影响直到元朝也没有消除,所有人都认为可能出现西汉、东汉之后的第三代汉朝,也就是“季汉”,刘备没能完成这个任务,所有人都认为会有另一个刘家人出来完成。所以,朱元璋用“汉人”这个称呼能吸引更多的人。

汉人这个说法也是有时效的。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多次招揽王保保和北元皇室,并把元朝名将列入武庙祭祀,把元朝皇帝放在皇帝庙宇祭祀,这时的朱元璋主要目的不是招揽汉人支持自己,而是招揽所有人支持自己,所以他就不再提什么汉人了。明朝很多人也都自称明人,包括对外的使臣都自称“我大明人”。本来,“汉人”这个称呼是要就此消亡的,更不可能有“汉族”这个称呼。

可是明朝后期腐败太严重了,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造反。平常造反也不过是改朝换代,这次李自成推翻明朝,按理说该是“大顺”朝了。可是偏偏满洲人入关了,建立了又一个少数民族朝代。满洲人不像蒙古人那样心大,什么都不管。经历过明朝后,读书人里出了很多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按照明朝立国的手段,建议移风易俗、文字狱、闭关锁国这三条。移风易俗也就是剃辫子。偏偏这些读书人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要求严刑重法。清朝统治者被他们说动,认为这样或许有利于统治,于是强制执行,后面的事情就众所周知。满洲人,听名字也知道,这也是以政权名来命名的称呼。后来简称为满人。

因为清朝初期手段残暴,而且严格区分满洲人与非满洲人,而明朝遗民也学朱元璋,想用“汉人”这种称呼来团结其他人,所以他们不自称明人,反而自称“汉人”。满洲人接受这种说法,于是有了满汉之分,而“明人”这个称呼就此被遗弃。

但是不到二十年,“剃发易服”政策因为不得民心而被满人统治者抛弃,康熙南巡时,放眼望去,街道两旁满满的百姓都是长袍长发,与明朝无异。清朝已经彻底放弃让百姓剃发易服,唯一需要遵守这个规矩的,是“官员”这个群体。

另外两个政策,因为交易需要,所以清朝也放弃了闭关锁国,开放了广州十三行,那时与外国的交易量很大,后来中国人甚至富裕到直接用来作为交易货币,甚至逼得英国打了鸦片战争。但是,“文字狱”被严格执行了下来,不过,认真执行这政策的不是满人,反而是那些汉臣,他们延续了明朝东林党人的传统,为了表忠心、打击政敌、获得利益这三个目的,整天诬蔑、嫁祸、告发其他汉人,而满人对此很敏感,基本上告了就能屈打成招升官发财,所以这个政策被保留下来了,并且在20世纪后半叶的某个动乱年代发挥了更大的威力,使当朝一夜退回xx前。

所以,直到此时,还只有“汉人”这种称呼,而没有“汉族”。到了晚清,慈禧不顾民生,疏于国防而重享乐,出卖国家利益,内忧外患之下,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这时,朱元璋推翻明朝的事迹被所有人当做可以复刻的案例,所有人纷纷模仿。所以,“驱除外族政权,恢复汉人天下”这种口号纷纷被打了出来。然而,既然复刻就要做全套。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就不再提“汉人”这种说法,而是整天夸元朝好,一门心思要争取北元的支持。晚清也是一样。推翻清朝后,所有人就不再拿种族说事儿,而是夸清朝的贡献,要争取各民族的支持。

说白了,“汉人”这个旗号,就是打天下的工具而已,打完天下,这武器就过时了,反而成为不利于统治的因素,一定要藏起来。民族情结或许是有的,但一定不是主要的。

此时,清朝已亡,虽然已经有了“汉人”这种称呼,但很多人还是会自称为“大清人”,两种称呼混用。这时的“汉人”就已经不是单纯政权称呼,而是有区分族群的含义了。同样,“大清人”也有这层含义,但它包括了“汉人”,而是指所有中国人。假如清朝没亡,而是最后成功把各民族融合为一,那么“大清人”就等于“汉人”,那时的“汉人”自然包括已经融入中原文化的满人后裔。

这个现象持续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怎样建国,斯大林建议中国学苏联,把各个不同文化的族群独立建国,然后这些各民族国家联合起来组建新中国联合体,类似于列宁把沙俄分裂成十六国再联合成苏联。但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直在融合,很难彻底区分,于是我国改变策略,按照地域把某些地区整片地划分为不同民族搞自治区,网上很多人直到现在都还在抱怨,自己祖祖辈辈是汉人,怎么几十年前突然成了少数民族,而且整个村整个镇子都变了。但这是当时国情,没办法。那时,为了区别于其它族,中原人需要一个族名,而那时“汉人”这个称呼流传很广,于是摇身一变成了汉族。现在,很多地区的汉族拿出家谱,都能找到自己的祖先是游牧民族的记录,但是文化融入中原,所以成了汉族、汉人。

幸好中国没完全采取那种建国方法,不然,苏联解体令人心惊胆颤。不过就算如此,这种方法至今贻害无穷。一个是网络上“皇汉”群体的诞生,一个是某些地区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门心思想出去,一个是至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曲小说等等方面都害怕扯到种族歧视所以束手束脚,统治者们也谨小慎微。欧美没有采用这种民族分法,所以即使他们对某些群体不好,也不会有这种后果,因为全世界都没有证据证明被欺负的是外族,顶多说他们是某些族裔,却绝不会承认他们是外族。可是中国采用了这种分法,一句话就可能被外国媒体抓住,说你打压少数民族,因为你承认了他们的身份的。所以现在开玩笑都要谨慎。并且很多“皇汉”极端仇视元朝和清朝。

综合一下,就是,并不是只有汉朝留下了“汉人”这个称呼,而是每个政权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称呼。只是“卯金刀”这个迷信谶语影响太大,加上刘邦出身,于是被朱元璋采用,又被清朝采用,等等等等,以上各种机缘巧合连续巧合了几百年之下,“汉人”这个称呼才诞生并演变成“汉族”,与汉朝本身的操作没关系,完全是后世的操作。任何一个朝代的称呼(比如秦人秦族、魏人魏族、隋人隋族,等等)如果遇到这一系列巧合,都会代替“汉人”“汉族”这种称呼。


触手皇帝


那么,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唐、宋、明等中原王朝,为何不改名为唐族、宋族、明族呢?实际上,古代并无民族之说,只有某国人或某朝人,而古代的国家,恰恰又是又某一族群建立,国家代表着族群,族群也代表着国家。因此,秦朝称为秦人,汉朝称为汉人,唐朝称为唐人、宋朝称为宋人,明朝称为明人。

如果以强盛论传承,盛唐不比汉朝差,但唐代虽盛,毕竟也是沿袭汉代的民族风格和礼仪文化。而且唐朝包容性较强,从西域到塞北都成了大唐的治下,国内民族混杂,有野史和民间传说认为,唐太宗李世民还有鲜卑血统,唐代自然不能代表中原主体民族。宋朝就不用说了,是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谁也不愿意以一个弱势的朝代代表自己的民族。

那明朝呢?朱元璋提出“驱逐鞑虏,恢复华夏”的口嗨,就是为了恢复汉唐礼制。推翻蒙元后,明朝从人们的发型、衣着、礼仪和国家制度都效仿了汉唐。但就明朝的历史地位而言,无根本无法与唐朝相比,连唐朝都是汉朝的晚辈,明朝就更年轻了,汉朝当然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中原民族民族称谓了。


若愚趣谈


汉朝是大一统的朝代,繁荣强大,所以我们的祖先自豪地称"汉族",这个称呼渐渐地得到了国外公认,代替了之前对中国人的称呼"秦人"。唐是又一个统一富强的朝代,"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汉的"文景之治",虽然由于称"汉族"已习惯了,沒有改称唐族,但国外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现在在许多国家的中国人聚居区都被称为"唐人街"而不是"汉人街“,足见唐的影响并不比汉逊色。至于宋朝,屡受辽、夏、金欺压,当然不能和汉唐盛世相比,明朝的影响也沒有超过"开元之治",所以至今我们还是称为汉族,国外则俗称我们为"唐人"。

此外,还有一个现像很有意思:由契丹建立的辽朝与宋对峙,在宋人眼里,契丹也是外国。"杨家将"抗辽故事流传甚广。但其实契丹族高度汉化,其文化、服饰、生活习惯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別,辽国的汉人也认自己是辽人。尤其是金灭辽后,辽贵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在中亚重建辽国,史称西辽,把汉文化传播到了中亚广大地区,以致当地各国都认为西辽就是中国。直到今天,在俄语里仍称中国为"契丹",而不是汉人,更不是唐人。


阿斌270202161


因为汉朝不但在疆域上得到统一,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空前统一,民族认同感来自于汉朝。

秦朝虽然也是大一统国家,但是秦朝只是统一了疆域,思想并未统一。七国老百姓人心思异,七国旧贵族蠢蠢欲动,等待时机复国,所以没有民族认同感。

经过楚汉之争到汉朝统一,七国旧贵族早已不复存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早已人心思安。而且汉朝给了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使汉朝逐渐强大起来,老百姓也变得丰衣足食。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认同感也就出来了。

那么真正使汉朝变成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的人是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国家思想得到了空前统一。也正是这个时候,汉朝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西域源源不断的进入欧洲各国,史称“丝绸之路”。但丝绸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匈奴与汉朝边界,汉朝商人的财物往往被匈奴掠夺,丝绸之路严重受阻。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变。汉武帝不能容忍匈奴人的这种野蛮行径,于是主动发起了规模最大的汉匈大战。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彻底扭转了局势,汉匈边境得到了安宁,丝绸之路也得以贯通无阻。

由于丝绸之路的盛行,汉朝文化领域也不断向外输出,汉朝周边国家和欧洲各国见了汉朝商人都称之为汉人。汉人这个称号就是这么来的,慢慢的汉人就变成了汉族,汉家文化在后面的朝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那为什么唐、宋、明等朝代都没有改名为“唐族”或者“明族”呢,主要是后面这几个王朝都来自于汉族,也就是说他们都属于汉族王朝。既然已经是汉族王朝那肯定是继承了汉族文化和汉族思想,也就没有必要再改民族名字了。如果改了就是背弃祖宗,这样的罪名谁也承担不起。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改,改了意义也不大。



白云之语折纸大全


因为汉朝以后开始形成了真正的汉文化,在春秋战国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民族概念。只有中原和边陲,那时候除了长江黄河都是老少边陲。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汉族文化习俗都是源自于汉朝。

但是,今天汉族也仅仅,是个称号了,而不是文化概念,因为清朝和那几年盛世早给汉文化毁坏殆尽。

清朝入关以后,强迫百姓剃发易服,毁坏百家思想,文化作品,礼崩乐坏。

盛世那十年,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浩劫。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唯独汉族没有。

所谓的五千年文化,只剩下清朝了,还是在电视剧里面,而且清朝除了搞破坏,开世界的倒车啥都没留下过。

上古尧舜禹给了我们华夏,商周给了我们礼仪。

汉族给了我们凝聚。

唐宋给了我们眼界。

明朝让我们知晓了世界。

清朝和那些年的盛世,对不起,一切清零。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


放学后的teatime


秦汉在华夏文明史上是划时代的变迁时期。是天下分封制转化为中央集权制的关键时期。

秦朝只是个不太成熟的开始,而汉朝则让中央集权制走向稳定,成为天下人都接受的共识。从而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诞生了,伴随而来的是新的社会意识得以形成,新的价值观丶人生观、世界观得以铸造成功。也就是说汉魂得以铸就。因此汉由朝代的称谓,进而成为了汉帝国各族裔共同的称谓。因为将有共同的社会意识,共同的价值观丶人生观丶世界观的国人称为一族,是十分恰当的。

唐、宋丶明等朝代都是袭汉制、承汉德丶习汉礼,是汉文化的延续。汉朝以后的朝代,都可以视为奉天意,承汉制。因此唐人、宋人丶明人都是汉人。那些奉天承运的开国之君,也不会数典忘祖,改换族裔的称呼。


鬼影147951010


个人意见。

秦统一之前,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虽然也有夏、商、周这样的名义上统一的王朝,但即使是在离封建王朝最近的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仍然互相之间不认同。秦人、赵人、燕人、齐人相互对喷,而没有个周人这个具备认同感的称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几乎将其余各国的王室权贵屠杀殆尽。又用统一度量衡、钱币、文字等手段。强迫全天下认同秦人这一称谓。这一时期天下百姓被强迫改变传统习惯,自然民怨沸腾,屡屡造反来动摇秦朝的统治。

几十年后,项羽破秦后,秦国的王室权贵又被屠杀一片。此时传统的贵族阶层瓦解。

刘邦击败项羽,建汉代秦。再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从秦到此时,已经过百年,百姓没有了传统贵族的制约,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和郡县制度、皇帝集权制度也得到了认同,汉朝人的富庶生活被周边蛮族人羡慕。这时候对外统一自称汉人是发自内心的自豪。

汉朝统一中国400年,汉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曹丕篡汉建魏,名义上也是刘协禅让,汉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之后的唐宋元明清,虽然对外会有唐人宋人等称谓,但国境内汉族人口以汉人做为自称的一种,历朝历代并未反对或禁止,汉文化在中国传承至今。


难得浮生闲半日


汉唐是中国的最为鼎盛和辉煌的时期!

疆域辽阔,文化兴盛!

汉代第一次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

第一次出现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开辟丝绸之路!

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第一次出现历史有名的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第一次出现盛世汉武盛世!

第一次出现了一本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次出了汉赋大家司马相如!

第一次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一个疆域最辽阔,最强胜的王朝!

所以刘邦建了一个汉!

刘秀建了一个汉!

刘备建了一个汉!

刘渊建了一个汉!

刘知远建了一个汉!

刘崇建了一个汉!

刘岩建了一个汉!

历代人民最怀念的就是汉唐!

除了汉,就是唐!

汉在前,唐在后!

梁启超第一次提出汉族的说法!国内就有了汉族,之前一直叫华夏,中国!

国内称汉族,国外称唐人!

梦回汉唐,如是哉!


鹏程日志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优秀的儿女,秦朝虽然短暂,却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许多法律制度和郡县制一只被后代所沿用。有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的英文译音昌南就是秦的发音。

汉朝初期我们的确没有强大,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和忍辱负重,把最大的威胁匈奴打的彻底臣服,有人说今天的匈牙利就是匈奴的后裔。前后共计四百余年,被后世称为强汉,统一以后的臣民以自己是汉族而自豪。

唐朝也是一个伟大而强盛的王朝,迎来四方朝贺和臣服,并把汉的丝绸之路发扬和开拓,如今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唐山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如香港电影《唐山师兄》等。并且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那个时候起,日本国,朝鲜国等的历史文献都用中文来书写,这个怕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

宋明清以后,虽然在文化和疆域等诸多方面有所建树,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没有超过汉唐,同时也遵循以前的习惯,并且也没有必要那样来称呼。也为后是留下了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伟大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