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去世後,為何沒人出來奪取劉禪的皇位?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說說劉禪,歷史上對於這個人的評價是兩面的,一面說他昏庸無能,既沒有他父親劉備的才幹與沉穩,也沒有諸葛亮的智謀;另一面說的是他大智若愚,他在位時間將近有30多年,比他的父親劉備在位時間還長,他若真的是這麼無用的人,在當時不僅僅是政治上鬥爭激烈,軍事上也是如此的環境下,不可能能當這麼久的皇帝,那麼在厲害的皇帝也會有人想要奪他的皇位,更何況是傳說中昏庸劉禪的皇位呢,可是偏偏劉禪在位時確實沒有人奪皇位這是為什麼呢?


劉備為其掃除障礙

劉備當然不只劉禪這一個兒子,不過大多都還很小,沒有競爭力,最有競爭力的就是劉封。劉封也確實是個厲害的角,雖然他是劉備的養子,但是他卻是個靠軍功吃飯的傢伙,跟隨劉備很多年,立下了不少的軍功,劉禪與他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但是他卻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性格太剛烈。為此諸葛亮十分擔憂,就在劉備面前說了袁紹滅亡的故事,因為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兒子們爭權引起的內訌。於是劉備開始慢慢提防劉封,最後將劉封給除掉了,保證沒有人能夠撼動劉禪的皇位了。


諸葛亮為其掃除障礙

諸葛亮這個人對蜀國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期忙著幫劉備打天下,劉備死後不但要忙著幫劉備的願望給實現,還得盡心輔佐劉禪,為了自己死後劉禪這個皇位能坐穩,他生前一直為蜀國大臣們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並且自己一直以身作則,而且這些大臣們還都是諸葛亮的膜拜者,所以蜀國的大臣們根本不會造反劉禪。



蜀國當時的環境

諸葛亮死後蜀國是內憂外患,內憂是蜀地派與荊州派不和,兩地是水火不相容;外患是魏國與東吳一直虎視眈眈的盯著蜀國,所以這時候的蜀國根本沒有精力去爭奪皇位,而且蜀國的大臣一個比一個精,他們心裡都很明白蜀國照這個趨勢下去遲早是要滅亡的,這個時候誰當皇帝都不會有好的下場的,所以沒有哪個傻瓜會上趕著去送死的,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搶劉禪位子的原因。


劉禪自己本事

第一從劉禪在位的時間就可以看出劉禪不是一個無能的皇帝。

第二諸葛亮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不是一個阿諛奉承的人,但是他卻誇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如果不是劉禪自己本身十分出色,按照諸葛亮的性子是不可能這樣去虧劉禪的。

第三諸葛亮死後,劉禪就馬上停止了北伐戰爭,並全力發展蜀國的經濟,使蜀國的經濟得以恢復,呈現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

第四諸葛亮死後,劉禪就頒佈了廢除丞相制度,徹底解決了蜀漢多年來事無鉅細全部由丞相決定的政局,並把軍事和政治大全都獨攬過來了。

第五諸葛亮死後,有些大臣為了迎合劉禪故意詆譭諸葛亮,而劉禪將這些小人全部打下地牢處置,這也證明了劉禪的政治能力,因為一旦君臣不和了,必有內變。

所以說劉禪並不是昏庸無能,這也是諸葛亮去世後,沒有人出來爭奪劉禪皇位的原因


招財貓侃歷史


劉禪在位42年,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的皇帝也沒幾個,劉禪是其中之一。而且,劉禪在位期間,權力還在不斷加強,越往後權力越向他手裡集中,這和曹魏、孫吳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曹魏從曹叡去世後,曹爽和司馬懿就先後以輔政的名義,實際上掌控了曹魏政權,司馬氏更是歷經三代四個人,最後完成了皇權轉移。但即便是最後完成了三國歸一的司馬氏,權力也沒有完全集中起來,門閥士族在兩晉都是影響非常大的。東晉如田餘慶先生所說,是門閥以皇權為點綴,但即便是在皇權相對穩固的西晉,門閥士族的影響也非常大,司馬炎也一直在搞政治平衡。

孫吳就更不用說了,從孫權死後,就權臣迭出,先是諸葛恪,後是孫綝、孫峻兄弟,都是權侔人主的權臣,並和曹魏在司馬懿時期一樣,經歷了皇帝廢立,皇帝幾乎沒有什麼實權。一直到孫皓繼位,權力才相對比較集中一些,沒有再出現影響比較大的權臣了。除了權臣,包括朱張顧陸四大家族在內的孫吳其他門閥士族的政治影響也始終非常大。

只有蜀漢始終是個例外。雖然諸葛亮也以託孤大臣的名義實際掌控蜀漢政權十多年,但諸葛亮並沒有在輔政期間過多的培植個人勢力,而是盡心竭力的忠於王室的。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他安排的接班人蔣琬、費禕雖然也先後輔政,但權力並不集中,他們也和諸葛亮一樣忠於王室,並沒有培植個人勢力。所以,費禕去世之後,劉禪自己親政,並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劉禪能夠迅速掌權,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在於,此前蜀漢具備權臣潛力的兩個人都被諸葛亮先後設計除掉了,這就是魏延和劉封。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但曾經被劉備視為繼嗣,在蜀漢的地位類似曹真在曹魏的地位。如果劉封不死,而劉禪也早死的話,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像曹真受遺詔輔政的局面,蜀漢的皇權也可能會受到威脅。魏延也一樣,如果諸葛亮臨終時真的安排他接掌兵權,那麼魏延就有可能成為蜀漢的董卓。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偶然性的因素,這就是劉禪本人身體健康,在三國時期算是比較長壽的。他繼位的時候只有十六歲,最後蜀漢滅亡的時候五十八歲,當時他的兒子都已經成年了。假如劉禪也像曹丕、曹叡一樣短命,不斷出現必須依賴輔政大臣才能維持政權運轉的情況,那麼蜀漢的皇權也不一定能夠持續的穩固。而司馬懿能夠篡奪曹魏皇權,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他長壽,熬死了曹氏三代人。

此外,益州在東漢時期開發程度還比較低,所以並沒有形成太多的當地門閥世家家族,僅有的一些當地豪強實力,也在和劉焉、劉璋父子的對抗中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到劉備入蜀的時候,益州當地豪強的勢力並不強大,也就沒有類似曹魏那種門閥世家和孫吳的朱張顧陸那種當地門閥勢力,並不能威脅蜀漢皇權的安全。有意思的是,反而是在蜀漢後期,益州境內相對安定的環境下,當地反而開始逐步出現了一些門閥勢力,比如譙周家族就是一個例子,後來還建立過譙蜀政權。


蕭武


劉禪這個人雖然智商不低,但還是比較昏庸的。這裡說的昏庸指的是劉禪只顧享受,寵信小人。雖然歷朝歷代的名君都有享受和寵信小人,但是不一樣的。人家的寵信小人是用其才人,運用自如。也是大量任用賢能。劉禪能穩做四十年皇帝跟他的聰明才智是毫無關係的。論賢能吳主孫亮、魏主曹芳那個比他差?還不是一樣讓權臣趕下臺。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劉備在四十多歲才有這麼一兒子。劉備常年征戰在外,底下的人自然事事順著劉禪的意。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遺詔中講: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就是說劉備從射君口中得知諸葛亮誇獎阿斗。真是這樣的話,我就不用擔心了。(說明劉備還是知道自己兒子的)交待阿斗要以德服人,有空時多讀書。諸葛亮也曾給哥哥的信中講到自己兒子聰慧不是件好事。三國志: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我認為原因在於:

劉禪雖然昏庸但並不殘暴。劉禪當皇帝四十年間主要是廣選美女、增廣聲樂、頻遊觀等。 魏人張璠評價:劉禪懦弱,心無害戾。 孫盛評價: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蜀漢並沒有東吳曹魏那般大的政治動亂、爭權奪利。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當三十年皇帝還有一個原因,諸葛亮在出師表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就是說蜀漢大臣保劉禪是為報答劉備厚恩。也可以說是報諸葛亮厚恩。奪皇位的話一般是權臣廢帝另立劉備的其他兒子。(魏國司馬師、昭,東吳孫綝就是這樣乾的)有機會奪位的就是劉禪的兩個弟弟劉永和劉理,但也要得到權臣的支持才行。諸葛亮死後內閣:蔣琬、費禕、董允、馬忠、呂乂、陳祗、姜維(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姜維常年北伐,朝政基本上不管)董厥任、樊建、諸葛瞻。除了陳祗諸葛瞻外,其餘皆是諸葛亮重用提拔的人。蔣琬、費禕還是諸葛亮臨終定的接班人。曹魏、東吳都發生了權臣廢帝另立的事,蜀漢卻沒有。



公元262年黃皓陰謀奪姜維兵權,姜維知道了向劉禪上書請求誅殺黃皓。據華陽國志劉禪的回應: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如果換成司馬昭孫綝早就率軍進京廢帝另立了。

蜀漢滅亡時趙廣(趙雲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諸葛瞻諸葛尚(諸葛亮兒子、孫子。宋人郝經:及其遂亡,昭烈之一孫、孔明之一子及孫慨然赴義,與國俱滅,巍巍義烈,高視兩京,五百年所無有也。司馬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張遵(張飛孫子)、傅僉(傅彤兒子,司馬炎:蜀將軍傅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 僉父肜,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等官二三代皆為蜀漢戰死。反觀魏吳亡時何曾有慨然赴義,與國俱滅。當劉禪投降的命令傳到姜維軍中,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蜀漢滅亡後霍弋(霍峻兒子)堅守南中拒降。在魏國伐蜀時霍弋準備從南中率軍北上入成都勤王。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劉禪投降後,部下勸霍弋速降。據漢晉春秋霍弋講: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公元264年劉禪到了洛陽,封安樂公好日子照舊。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漢晉春秋: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劉禪對霍弋並不是很好。霍弋是為報劉備厚恩而已。霍弋的父親霍峻率軍隨劉備入蜀,以八百守守葭萌城。守了一年並斬殺敵軍主帥。公元217年去世,劉備率群臣祭拜並留宿。三國志:親率群僚臨會弔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蜀漢滅亡後姜維亦密謀復國,利用鄧艾鍾會間的矛盾先除掉鄧艾。誘鍾會造反,殺盡魏將,再反殺鍾會。華陽國志曰: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當時鍾會已經把魏將都抓起來了,鍾會猶豫不決。結果讓魏將反殺,姜維亦戰死。裴松之認為: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姜維這樣做不過是為了報諸葛亮知遇之恩。姜維公元228年投降蜀漢。三國志: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二十七歲封侯,黃忠七十才封侯。諸葛亮非常欣賞姜維對蔣琬講: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永南是李邵,季漢輔臣贊:永南耽思,濟濟脩志,蜀之芬香。季常就是馬良。季漢輔臣贊中馬良跟龐統、習楨、殷觀並列。習楨、殷觀並稱楚之蘭芳。習楨在蜀漢的地位在龐統下,馬良之上。姜維到蜀漢後其母寫書信讓他回來。孫盛雜記: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所以說劉禪能坐穩皇位是因為眾人報劉備、諸葛亮厚恩而已。


小鴻哥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是蜀漢第二代皇帝,人稱後主。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將其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此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心盡力輔佐劉禪。在公元234年,責任心強的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而劉禪在別人眼裡又比較“昏庸無能”,為什麼沒有人搶奪劉禪的皇位,依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分析,有下列三個原因。

其一,劉禪並不昏庸,相反,他聰慧過人,文武雙全。

劉備稱帝后,立劉禪為太子。他想到自己小時候由於貧困,沒錢讀書,現在條件好了,讓劉禪多學習《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聖賢之書,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在學習文化之餘,劉備還令其學武,常常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學習射箭。阿斗從小接受了系統的教育,還聰慧過人,是一位合格的接班人。《三國志》中記載:

“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其二,劉禪的競爭對手太弱,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差遠了。演義中劉永和劉理是吳皇后的親生兒子,而《三國志》中記載劉永和劉理和阿斗一樣,都是庶出。在古代庶出是無法和嫡出相提並論的,是沒有繼承權的。雖然阿斗也是庶出,但他的母親甘夫人經常以正妻身份處理事務,而他又是劉備的第一個兒子,已經享受嫡子的待遇了。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歲數小,資歷差,在錯綜複雜的蜀漢只能當個富家翁,還沒資格爭奪皇位,也沒人支持他倆。《三國志》中記載:

“劉永字公壽,先主子,後主庶弟也。”和“劉理字奉孝,亦後主庶弟也,與永異母。”

其三,劉禪政治手腕強硬,在派系林立的蜀漢朝堂遊刃有餘。蜀漢自成立之時,就存在各種各樣的派系,如關羽張飛元老派、諸葛亮荊州派、法正等益州派,還有馬超新附派。這些派系誰也不服誰,很難調和。諸葛亮大權在握時,能力力壓其餘派系,將蜀漢擰成一條繩,一致對外,發動多次北伐。

此時,諸葛亮去世,留給阿斗的是一盤散沙,存在姜維魏國降將派、諸葛瞻元老二代派、譙周等益州本土派系,這些派系誰都不服誰,沒有一位力壓各派系的領導人。

劉禪作為蜀漢當家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調和各派系的紛爭,同時為了自己的權勢,不能讓一家獨大。他在諸葛亮去世後,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回了權力,限制了丞相蔣琬和費禕的權利。他重用宦官黃皓,作為自己的代言人,也是為了收回權力,制約姜維與諸葛瞻的權力。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1年,定然不是昏庸無能之人。

同時期的曹魏和東吳,都發生了激烈的宮廷政變,還血流成河。而蜀漢一直是劉禪穩坐泰山,直到亡國。

在蔣琬和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作為大將軍,連年北伐,取得了蜀漢的軍事大權,劉禪為了避免姜維架空自己,聽從黃皓的意見,欲用閻宇代替姜維,統轄在祁山的大軍。這雖然有不明忠奸,不辨是非的嫌疑,在客觀上也是為了大權不至於旁落,自己成為漢獻帝第二。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劉禪聽從時右將軍閻宇身無寸功,只因阿附黃皓,遂得重爵;聞姜維統兵在祁山,乃說皓奏後主曰:“姜維屢戰無功,可命閻宇代之。”

因此,劉禪雖然不是開疆拓土之君,也並非昏庸無道之人,井然有序治理蜀漢還是可以辦到的。蜀漢在劉禪的手裡,平穩地度過了41年,沒有大的政權更迭。

你們是怎麼看待劉禪的?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說歷史


三分天下魏、蜀、吳,其中蜀國血統最純淨,是大漢皇室後裔,同時蜀漢的實力最弱小。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再兵敗夷陵,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個弱小的國家遭到兩次重創,然後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多次與人鬥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國家離滅亡不遠了。當皇帝固然好,但是當亡國之君不如當普通大臣,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漢沒有人奪阿斗的君位的原因所在。<strong>

<strong>

三國中魏國最強大,三分天下他佔有兩分,且佔據的是當時最為富庶的北方大地,關中平原,華北平原都在魏國的掌控之中。吳國佔據江南地區,雖說富庶程度不及北方大地,但是他有長江天險阻隔,又最不愛發動戰爭,因此實際國力是強於蜀國的。蜀國佔據巴蜀二郡,荊州部分與漢中之地,當時巴蜀雖然得到開發,但是富庶不及北方大地。

蜀國領土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餘萬,共歷二帝,國祚四十三年。劉備當皇帝兩年時間,劉禪當皇帝四十一年,劉禪作為皇帝約有十二年時間是諸葛亮在主政,也就是說劉禪親政的時間約有三十年。劉禪當了這麼長時間的皇帝,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篡位呢?原因在於劉備只有阿斗一個兒子,蜀漢的政權也牢牢掌控在荊州功勳集團手中。蜀地本土人士也看出蜀國國運不長,不願意揹負弒君之名再當亡國之君。

為了延長蜀漢國運,諸葛亮殫精竭慮興復漢室,他不顧年老力衰,親自領軍六次遠征魏國。諸葛亮累死後,姜維又領軍先後十一次北伐魏國,這前後十七次伐魏嚴重損傷了蜀國的實力。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又在《後出師表》中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蜀國君臣在“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之中選擇了北伐,精英喪盡之後,就選擇“坐而待亡”,所以鄧艾孤軍伐蜀入境,劉阿斗就開城投降了。反正遲早要當亡國之君,不如早降,混個封妻廕子也是很好的;比如劉阿斗降魏後受封安樂公,日子過得很安逸。面臨亡國之時,很多皇帝都會傳給兒子,這樣免得當亡國之君,比如宋徽宗亡國之前,就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欽宗。



大秦鐵鷹劍士


劉禪沒有大才,卻不算昏庸無能,他的無能印象應該源自重用宦官黃皓和不戰而降。漢朝皇帝重用宦官有它深層次的原因,是朝中派別制衡的重要一環,鄧艾兵臨城下不戰而降有不得已處,這兩條都不能證明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死後,劉禪保住蜀漢基業近三十年,政局大體平穩,這不是庸主能夠做到的。


劉禪的政治手腕之高起少為人注意,深諳君王御下的精髓,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忠,有忠貞之節復漢之心,身為丞相錄尚書事,又開府實行霸府政治,架空劉禪,這是遺詔定下也是形勢使然,不得不這樣做,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劉禪言聽計從,沒有制肘之舉,也沒有因為另一託孤大臣李嚴的進讒產生動搖,信任相父到如此地步,古今罕見。確有其父用人不疑之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當諸葛亮死後,舉蔣琬以代,劉禪便廢了丞相制,以蔣琬為大將軍尚書令統領文武,蔣琬之後,費禕雖說代替蔣琬執政,卻只是從尚書令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董允代為尚書令,大權逐步剝離,至此完成文武分派,不致一人獨大。(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到了姜維時代更是以陳祗主內事文武分開,才致宦官黃皓的上位,姜維用事時節,又重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有漢武帝分內外朝的用意,卻又不聽身邊眾臣限制姜維北伐的舉動,這些手段都不是庸主能做出來的。


能對劉禪的皇位造成威脅的,外人沒有機會,只有至親骨肉才行。論兄弟輩初期只有劉封,但劉封在關羽失荊州兵敗身死時,自己又逼反孟達丟了上庸等地,被諸葛亮進言殺死。劉禪還有二位弟弟劉永劉理,劉理是庶子,身份先天不足,威脅不大。最有可能造成威脅的手足,只有劉備與吳懿之妹吳皇后生下的劉永,但劉禪在劉備在生時就已定為太子,並託諸葛亮輔政,其時蜀漢內部的荊州派益州派系關係還算融洽,矛盾在基層不在上層,不會出現有人擁立劉永挑戰劉禪的事。等諸葛亮死後,劉禪應該也有所防備,以黃皓之言為藉口,外放劉永達到十多年不見面,這個威脅也被壓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禪在位雖沒有大的功績,尚算得到上下擁護認同,他也注意平衡荊州外來派與益州本土派勢力,在虛職實職上互動互制,從他的皇后二任都是張飛的女兒可以看出來,外來派後人為皇后,卻又在立小張皇后的同一年,立了益州人王貴人所生的劉璿為太子,讓雙方滿意的同時達成平衡。


南方鵬


時至今日,還有人覺得劉禪昏庸無能,也是一件挺奇怪的事。劉禪當然不見得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但至少在權謀方面,絕對是一把好手。有限的史料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也就根本不會輕易被人搶走皇位。


先說說“有可能”搶劉禪皇位的人,也就兩個弟弟劉永和劉理。這兩個人在歷史上記錄寥寥無幾,年齡也要比劉禪小七八歲,又都是庶出。所以他們要奪位,唯一的可能是獲得大臣支持,並且劉禪不得人心。事實上,不可能。

第一,劉禪少年聰慧仁德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是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當然,諸葛亮說的話可能有一定水分,不見得劉禪真的非常出色。但諸葛亮也不至於顛倒黑白,所以,劉禪肯定不是那種蠢笨的弱智,這點毫無疑問。至少,劉禪心智正常,並且不是那種荒淫無度的昏君。況且,自古奪嫡之爭常見。劉備入蜀後,又有了二子劉永、劉理,如果劉禪真的很荒唐,自然會有別有用心的大臣(尤其是益州本土勢力)擁護另兩個兒子,但這都沒有發生,可見劉禪至少沒有犯過明顯錯誤。

第二,劉備死後對諸葛亮絕對信任


劉備死後,劉禪對諸葛亮採取百分百的信任態度,這是不容易的。因為諸葛亮長期不在朝中,他先後南征及五次北伐,不可能一直在朝中做到面面俱到的掌控。有人可能會說曹操也經常南征北戰,漢獻帝也翻不了天,但二者有本質區別。漢獻帝的朝廷,是曹操一手建立,而劉禪的朝廷卻是劉備打下的基業,不少大臣資歷比諸葛亮更老,更有益州勢力(如李嚴、吳懿等)有地利優勢。如果劉禪想借機扳倒諸葛亮並不難。但是,劉禪識大體、懂大局,在諸葛亮掌政期間對其充滿信任,即使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劉禪依然讓他仍行丞相職權,並在幾個月後就恢復丞相職位。可見劉禪不是一個昏庸添亂的君主。

第三,諸葛亮死後平穩過度,火速收權


諸葛亮病逝於第五次北伐途中,楊儀、魏延爭權,楊儀命馬岱殺魏延,回朝後自詡為諸葛亮接班人。劉禪能夠分辨真偽,立刻將朝政委於蔣琬,並對不安定因素楊儀及時廢殺,展現出公正。而諸葛亮死後,劉禪廢掉丞相職位,對大臣們的職權進行了明顯的限制。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其繼任者蔣琬只是以大將軍錄尚書事掌兼益州牧相權,直到四年後238年才加大司馬開府,權勢與諸葛亮時期遠遠不能相比。而由於蔣琬身體不好,243年費禕就接任大將軍,錄尚書事,不久又接替了益州牧職務,呈現蔣琬費禕共同掌權局面。246年蔣琬去世,247年姜維就以衛將軍錄尚書事,共分相權,直到252年費禕才獲得開府資格,卻於次年遇刺身亡。所以,從諸葛亮死後,再沒有一人像諸葛亮當年那般能夠大權獨攬。

第四,蜀漢後期的政治三角平衡


費禕死後,姜維開始主持大規模長期北伐,故而不在朝中,諸葛瞻、董厥以平尚書事身份主持政務。另外,宦官黃皓崛起,三股勢力形成鼎足之勢。姜維在外對敵,諸葛瞻、董厥在內主政,黃皓則是劉禪的代表,監督平衡兩派。誠然,黃皓不算什麼好人,但他也沒有很明顯的迫害大臣行為。姜維是鷹派,諸葛瞻、董厥則是鴿派,一直反對姜維的窮兵黷武。所以有黃皓的存在恰恰是給了雙方一個緩衝地帶。諸葛瞻曾說自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就是很好的證明。雖然朝中有多股勢力不利於對外,但卻能確保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保證皇位穩固。這充分說明劉禪的政治水平。

第五,著名的樂不思蜀自保之策


劉禪骨頭不硬,這點很清楚,但是他很聰明。對著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現在都明白他是很高明的自保之策。所以司馬昭、司馬炎父子之後對劉禪再無擔憂。要知道,被殘殺的亡國之君多如牛毛,劉禪卻能獲得安樂公爵位善終,著實不易。尤其是姜維還慫恿鍾會發動了成都之亂為蜀漢復國,這樣都沒有讓司馬家懷疑劉禪而除掉他,又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綜上,劉禪具有超高的政治智慧,絕非只靠諸葛亮而已。諸葛亮死後,根本無需別人,就可保證皇位穩固。


伊耆角木


一、蜀漢的江山是劉備打下來的,劉禪作為法定繼承人,有很大的合法性。



劉備和天下群雄鬥智鬥勇,笑到最後,赤壁大戰曹操後,分得荊州的一片土地,又開疆拓土,攻益州、熬漢中,先晉漢中王,在漢獻帝被曹丕逼退位後,劉備趁機更上一層樓,登基上位。作為中山靖王之後,他有地盤、再上位,還是挺能忽悠你的。同期的曹操一代奸雄,縱橫江湖幾十載,擁有天下地盤的十分之七,在孫權擁他稱帝時,笑曰:這是把孤放在火上燒烤!曹操只稱孤不稱朕!同期的孫權儘管也得位於父兄,在江東極有人脈,又有地盤,但仍羞答答了好多年,才稱帝。劉阿斗作為皇太子即父皇位,名正言順,符合《古代帝位繼承法》(大笑!)



二、劉阿斗極有政治謀略。

孔明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之臣,極為驃悍、極為能幹、極為忠臣,相父在日,阿斗尾巴夾緊得不要不要的。

劉備到另一個世界編席做草鞋之後,孔明奉旨開府監國,他把另一位託孤之臣李嚴晾在白帝城,軍政大權全控後,又兼任司隸校尉(負責糾察文武百官),孔明接過劉備的爛攤子,擊退多路圍攻,又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撫平南中,把孟獲帶回中央當官,穩定後方、搞好生產後,又馬不停蹄五伐中原,諸葛大爺彷彿恢復了第二春。阿斗以假父、監國重臣視之,曾明言: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爺兒倆分工明確,阿斗利用這段時光跟相父學習治國韜略,禮遇有加,和平共處,傳為君臣佳話。

相父嘔心瀝血,病死五丈原。劉禪對孔明身後事處置極為高明,率成都幾十萬子民出郭幾十裡迎接孔明靈柩;對相父幼子諸葛瞻禮遇有加,襲爵賜官招女婿,讓孔明部屬極為感動。但孔明之後,阿斗深知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廢掉丞相一職,設大將軍、大司馬,隸尚書事。而且一直是兩人並設,如前期蔣琬、費禕,後期費禕、姜維,互相制約、互相分權。

後主延熙十二年春正月,魏國誅殺大將軍曹爽,右將軍夏侯霸降蜀,夏侯霸是夏侯淵之子,當年蜀魏爭漢中,定軍山一仗夏侯淵被劉備部將黃忠殺掉。劉阿斗對夏侯霸一席話極顯政治才華:當年殺死我老丈人平方的夏侯淵(夏侯淵的侄女兼養女嫁張飛,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阿斗先後做了皇上)是黃忠,他早已死了,且無後,我和將軍是親戚,將軍論輩份是我舅舅。感動得夏侯霸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後來以車騎將軍之職隨姜維北伐,戰死沙場。

鍾會、鄧艾伐蜀,鄧艾偷襲陰平,又在綿竹打敗“老子英雄、兒子混蛋"的衛將軍諸葛瞻,後主見大勢已去,乾脆投降。儘管裝逼過了頭,留下“此間樂、不思蜀”的政治笑話,但也保全了劉氏家族。其弟北地王劉諶哀傷國家滅亡,先殺妻兒子女,隨後自盡,儘管青史留名,但劉備兒子都這樣幹,劉備就沒後代了。他降魏後,被賜封為安樂縣令。後主子孫擔任三都尉和被封侯的有五人餘人。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劉備、孔明素有識人之能,到蜀漢亡國時,幾無叛亂之重臣。

魏延也無反叛之心,他作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符節、南鄭侯,他一心想著興復漢室,孔明死後,仍想掛帥北伐,後來的人生悲劇一是因為性格太驃悍太狂傲,二是和楊儀不和、不願為他斷後,最終被殺、被誅三族,他的一生證明了一句名言: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李嚴亦無反心,楊儀是狗肚子裡裝不下四兩豬油。

至於後孔明時代三大亨:蔣琬、費禕、姜維,都恭忠體國,降將姜維在劉禪投降亡國後,仍想復國,這等忠臣對大漢赤膽忠心!三人間也實行了分權,不像孔明時代政務、軍事一把抓!劉阿斗還有國舅吳懿、張翼、廖化、王平等大將分軍權!總之一是重臣們是忠臣,不想反;二是大權分散,無法反!

四、蜀漢政權派系林立,不造反尚有利益衝突,哪派真的造反,授人口實,必成箭耙,何況造反成功率極率、犯罪成本太貴。

誠如網友言,蜀漢有原從派(劉備起家相從的)、荊州派、益州派,三派互相牽制,如孔明這等牛人也要通過北伐等統一全國全軍思想,誰想造反而蜀漢全國影從那是做夢娶媳婦一儘想美事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誓“繼之以死”來效忠“漢天子”。

我們無須去論證劉禪昏不昏庸,只須去查看輔佐他的幾位蜀漢重臣,就可以明白,弱如劉阿斗這般的皇帝,在位四十餘年,卻無人想要奪位篡權。

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全力輔佐後主。集蜀漢軍政、財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升級為“相父”!

諸葛亮以“偏安一隅,不可久持”的理由,先後六出祁山,舉兵伐魏。然人算不如天算,蜀漢丞相最終未能完成“中興漢室”的宏願,積勞成疾,五丈原回天乏術,一命歸西!

劉禪自17歲繼位以來,一直以來都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蜀漢朝中,丞相長史楊儀素來與徵西大將軍魏延不和,相互之間爭奪權利。諸葛亮逝後,魏延被楊儀所殺。軍隊裡的不安定因素解除了。劉禪升任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蔣琬為尚書令。軍、政大權分工管理。

劉禪親政之後,貶楊儀為庶民。聽從諸葛亮生前所薦: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遂升蔣琬為大將軍。

蔣琬,忠厚老誠,屬於謙謙君子之流。其他無須多說,單憑一個諡號——恭!就可以證明,蔣琬別說反劉禪奪位,可能就連奪位的心思都沒有過!

蔣琬過世後,費禕、董允先後主政,此二人從劉禪做太子時就開始輔佐,也屬於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人。

費禕,性格謙和,廉潔奉公,死後家無餘財!對於這樣的權臣,奪位的事,根本就無從談起!

董允,為官一生,兩袖清風,淡泊名利。宦官黃浩懼其嚴厲正直,不敢造次。作為一國之重臣,不貪不懼者,絕對不會有什麼“奪位”、篡權的想法。

姜維,這位無須多提。劉禪投降之後,姜維還一心想要光復蜀漢,如此軍中庭柱,對蜀漢的忠心就可見一斑了。

這幾位,在蜀國都是有一定的實力“奪位”的權臣,但也是對蜀漢、對劉禪忠心耿耿的人。

至於說黃浩、陳祗之流,有諂諛弄權之心,卻無奪位篡權之力。屬於典型的小人!蜀漢最終過早滅亡,也是栽在瞭如此禍國殃民的宦官之手。






上善若水36526


劉禪,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年登基稱帝,在位四十一年

12年後,也就是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所以劉禪實際統治蜀漢29年

這29年,又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從234年到258年,此時的劉禪是很有能力的

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因爭奪權力不和,領兵互相攻打,魏延兵敗逃走;楊儀斬殺魏延,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

楊儀多次跟隨諸葛亮出征,制定規劃、籌措糧草,在諸葛亮病逝後能打敗魏延,其實力不容小覷,劉禪僅隔一年就拿下他(流放,後來自殺),雖然此人是咎由自取(口出狂言“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不得不承認事實確實如此)但當時在蜀漢居然沒有人拿這件事做文章

249年正月,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劉禪的丈母孃,張飛的老婆是夏侯氏,夏侯淵的侄女、夏侯霸的從妹)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短短兩句話,先說明戰爭無情,個人沒有恩怨,再拉近關係,搞得夏侯霸不像是投降,更像回家,這面子給的,不“感激涕零”都說不過去

面對這種謀略的皇帝,誰敢奪權?

第二,從258年到263年,此時的劉禪,解放天性了

258年,正是太監黃皓權勢滔天的一年,這一年黃皓開始專秉朝政(從246年開始,黃皓就已經參與政事)

262年,姜維上書,啟奏劉禪將其處死,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姜維害怕黃皓對自己不利,跑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由此可見,劉禪是知道黃皓的所作所為,但他的生活重心已經不在政治上

263年魏國大局攻蜀時,劉禪派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並且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十餘萬是什麼概念,諸葛亮北伐最多也就十萬,很明顯,劉禪執政多年,蜀國有了長足的進步,並不是不能與魏國一較高下

但劉禪主降,可能諸葛亮去世後的這些年,讓劉禪慢慢的發現,自己更合適過閒雲野鶴的生活吧

這個階段,不管劉禪自願與否,表現出來的都是宦官干政,這種時候如果奪權,歷史上更多的表現為誅殺奸臣,而不是推翻統治

總結一下:小編一直認為劉禪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天性如此,投降之後的“樂不思蜀”,感覺並不是什麼策略,就像上面他對夏侯霸說的一樣,哪有什麼個人仇恨,戰爭而已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