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中‘春秋’兩個字的由來

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各國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編寫。由於古代大事件多發於春、秋兩季,所以一般將編年史稱為“春秋”,這本魯國史書就是這個名字。

《春秋》嚴格意義上是魯國的史書,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最終這本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的大事,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五十年左右。由於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大體相當,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的那一年(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前夕。

春秋時代中‘春秋’兩個字的由來

古時大事件多發於春、秋兩季。春天是播種和祭祀的季節,而秋天是收割和戰爭的季節。

春天大家各自安好,忙著傳宗接代,到了秋天,各個諸侯國都有了糧食,就開始打仗爭地盤了。況且古代的士兵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熱,冬天穿活動不開,所以秋天最合適不過了。而且此時秋天糧草源源不斷,還可以通過打仗掠取他人的糧草。

在這兩季裡,由於事情特多,史官也特別忙碌。所以給史書起名為“春秋”,也是合乎常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