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不兒化的兒音

北京土語裡頭 有一種自成獨立音節的“兒”字讀法,為便於區別,本文中這種情況都寫做繁體的“

(兒童的)”。


老北京不兒化的兒音

比如京劇《金玉奴》中花子頭兒金松就自稱“小老兒”。

其中那個兒字,就讀成不兒化的獨立音節。

再有 老北京童謠中說“小五兒 小六兒,鼻錠咯吱兒炒豆兒 ....... ”

這裡的五兒、六兒、豆児都需要讀成一個單音節,只有咯吱兒是兒化音。

另一首童謠中“小禿兒 傻咧咧,外邊打鼓兒的是你爹;你爹戴個破草帽兒 腳底下穿著趿拉板兒的鞋。”

老北京不兒化的兒音

其中只有禿兒的“兒”不兒化,其它:鼓兒、帽兒、板兒等都是兒化音。

老北京土語中的這種現象,溯其淵源 是出自上古西周封國時代流傳下來“幽燕古語”。

比如:過去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中,搖煤球兒的和澡堂子茶房(夥計)搓澡的,大多來自北京周邊的河北定興地區。

由於那裡地理位置較為偏僻 少與外界參與溝通等原因,千百年來其語音變化甚微。

從定興人攜帶的語音中可以窺測到“幽燕古語”之“一斑”。

例如他們說“一清早兒,吃倆豆包兒,八百斤煤末兒,搖成煤球兒,曬乾嘍搓進筐頭兒 ...... ”


老北京不兒化的兒音

裡邊所有的字都得讀成單獨一個音節。

這是當地流傳已久的發音習慣,而一水(永定河)之隔的元明清古都北京城,字的發音習慣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清中葉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兒化音逐漸多了起來。從日常用語到人物命名 俯拾皆是 不勝枚舉。

生活用語中:今兒、昨兒、家生子兒、念心兒、金釧兒、玉釧兒、.......


老北京不兒化的兒音

不兒化的讀音不單《紅樓夢》裡頭有,至今仍常在人名兒中見到 如:平兒、鶯兒、萬兒、四兒、五兒 ......

所謂“幽燕”即是今天的華北北部一帶。

我們可以設想:當年燕國太子丹收買荊軻欲刺秦王的時候兒,定會附耳告知:

“此去一刀攮死秦王那老兒,我這裡金山兒、美人兒,只管拿去孝敬你家老頭兒 ...... ”當然 這是句玩笑話。

老北京不兒化的兒音

生產力大發展,帶動了“語音改革”的進程(要往哪去啊)。

眼看著平地噌..噌..起高樓,四九城兒響徹了北調兒南音。

正宗的京味兒已無覓處。

拆了舊城,丟了老北京的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