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我们与孩子,

打开这个世界的方式

迥然不同,

所以,

我们一直在追赶

孩子前进的步伐。

但是,

我们却不知道

为何会这样?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为什么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在抱怨这个世界?

为什么有的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只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为什么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无法锚定自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何方何地,而虚度光阴?

……?

与之相反的是——

为什么儿童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热忱,自发并努力地探索这个世界?

为什么儿童会自发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且充满梦想,主动学习而乐此不彼?

为什么儿童会努力尝试做好每一件事,并从未满足于自己的进步?

……?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成年人认为儿童幼稚无知,儿童却认真地以为成年人无所不能。

其实,如果我们用以上成年人与儿童的“三段问”代替二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态度与行动,相信有心的你一定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

相比与儿童,成年人倒更显幼稚与可笑。

比如,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幼稚,而不是用是否会思考来判断一个是否幼稚

这就好比我们将知识填鸭进一台286计算机,因为无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运算,所以它的水平也就到此为止。

如果我们认为儿童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行为取向更接近真、善、美,那相对来说,成年人的世界倒是更接近假、恶、丑。

难怪老子会在《道德经》中提到

“复归于婴儿”

对此,你可能会想:为何儿童如此,而成年人非也?

或许这是因为人之初的生命状态更接近于自然的本真,更容易心无旁物而不假思索地执行自然的教化

当后天的教育偏离了这一轨道,大多数人身上就会演化出本文开头所描绘的成人世界的“三段”状态。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事实上,从“复归于婴儿”这一观点提出的时间来推算,老子至少要比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早2370年发现人类生命之初的本真与智慧的状态。

遗憾的是,这一事实至今都未引起大多数父母重新审视儿童和自己。

正是因为成年人在“三段问”中有着与儿童截然相反的状态,所以我们才会与儿童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

对成人来说,生活更像是一场麻木的竞争;

对儿童来说,生活完全是一种探索的享受。

这两种状态直接导致成年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儿童却事事皆有收获,事事皆有进步

这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

我们在意识深处打开这个世界方式,决定着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或称人生,看待价值的不同,以及结果的不同。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可是,这种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打开它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这把钥匙你我他和孩子皆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已经把它尘封在自己的大脑深处久久不用,而孩子则如获至宝,随时随地拿出来拧一下这个世界的大门。

这把钥匙的名字司空见惯,我们都叫它——

好奇

尽管现代科学目前将好奇归结为人类大脑对事物的概率算法使然,但其中的很多秘密仍未被揭示。

因为我们的意识一直在接收、处理从感觉系统导入的信号,这是人类大脑意识的本能与自我进化机制。

按照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在19世纪提出的观点,当人们无聊时,我们就可能开始了不为利益所缠绕的思考。

随着思考越来越深入,知识顺势而生,智慧初露端倪。

以上这些仅仅是简而言之,不过由此可见,对世界保持好奇,对自己保持好奇,是一切价值的开端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毫无疑问,一颗强大的好奇心,是卓越学习能力的真正内驱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强烈的愿望。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美国的一个科研机构对孩子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拥有“动机天赋(好奇心)”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各个领域逐渐超越那些仅仅拥有“智力天赋”的人。

因为他们更渴望求知学习,而学到的新知识又成为他们继续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资本。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成就感、幸福感更高。

当然,这里所说的“动机天赋(好奇心)”并非就是“天赋”,而是我们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

孩子事事皆有收获,我们却任凭光阴摆布,儿童的内驱力源自哪里?

倘若你想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还需要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做一个不厌其烦的父母。

如果你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那首先恭喜你,但这可能也是对你耐心最大的考验。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稍安勿躁,耐心与孩子探讨他们提出的问题。但你你习惯于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时,就像你信心满满地给领导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结果领导的不懈很可能浇灭你的热情。

你越有耐心,孩子的思考就越活跃,越有意义。

把自己变成一个无知的父母。

以“这是为什么”的问题为例,我们有三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父母A回答:这是因为……。

父母B回答:你说呢?你觉得呢?你认为呢?……。之后直接给予对或错的判断。

父母C回答:我还真不知道,你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现象的?……。

孰优孰劣,一眼见分晓。

把自己变成发问型父母。

发问型父母最能钻进孩子的大脑,与他们一起感受思考的乐趣。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向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开放式的问题。

比如你问孩子“喜欢这个绘本吗”,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

如果你问孩子“喜欢这个绘本吗,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可以引发孩子跟多思考的问题,而且你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提出更多的有意思的问题。

开放式问题的作用不仅仅能让孩子表达自己,还能让他们通过思考越来越了解自己。

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父母。

孩子常常会向我们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我们却很难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有趣的问题。

事实上,生活之中处处皆问题,只是需要我们多观察,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我会经常向他提出一些诸如“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的”、“究竟是你的身体听你大脑的,还是你的大脑听你的身体的”之类孩子感兴趣的问题。

……。

事实上,在孩子思维启蒙的阶段,生活处处皆课堂,借助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之心,帮助他们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就是在他们的精神家园播种。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