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法来化解自己的习惯性手法——入展作品创作记

■杜鹏飞

我一直钟爱隶书,参加展览等创作的也大多是隶书作品。前两届隶书展,一次获奖提名,一次入展,书友们也把我定格为专写隶书的作者,所以第四届隶书展必须积极参予。

以古法来化解自己的习惯性手法——入展作品创作记

本次隶书展在江西举办。想到江西,第一印象就想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是他们以血汗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在创作内容上,我选择了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在形式上,近年我投稿都是以大字隶书中堂为主,这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把握,这次也依然如此。

创作前,我先用两个月的时间选择性地临帖,如按创作用字大小实临《张迁碑》《鲜于璜碑》《肥致碑》等,围绕“气象”“法度”“意韵”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解读、整合,将投稿作品的取法定位在汉碑体系,风格定位为雄强朴拙、大气开张,以期与毛主席诗词的风格相统一。

每次创作作品时,我都力求与之前的重大展览投稿在作品风格上有所变化,尽量以古法来化解自己的习惯性手法。风格定位在汉碑体系,不是直接取法具体某一碑,必须有“我”在,但此时的“我”不是有个性的“我”,而是背后有诸多汉碑的身影隐约闪烁在支撑的“我”。

两个月后写出一件草稿,挂于壁间,花了两天时间审视,每字再查汉碑字典,摒弃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写法,避免不必要的失误。44字正文内容里有“当、山、阵、关”四个重复的字,事先借助字典弄清多种写法,做到胸有成竹。再注意单字的外轮廓与内空间的调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注意对立统一、阴阳辩证关系的整合,然后再进行调整修改。围绕创作作品的个别单字和章法再进行新一轮临摹学习,临摹侧重于意临,努力体悟两汉刻石的内蕴和风骨,寻找两汉的“正大气象”。截稿前一天,用六尺整纸白宣写了两遍,选了一件投稿。

创作是一件痛苦并快乐的事情,写出自己心目中那件理想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甘苦自知,得失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