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贾代儒,您认为他的教育失败在哪里?

老九读书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文学地位,很大一部分在于它对人性的细致刻画。而这种细致的刻画并非只体现在人物的静态神情与鲜活的语言、动作中,更体现在其动态的变化。欧丽娟教授认为林黛玉人物形象存在"立体变化论",但细究起来,《红楼梦》中所有人物都存在着命运偶然中的性格必然,而性格必然则可以发掘其更深层的原因所在。而贾代儒与其孙贾瑞的命运便体现出一种虚幻的残酷。

一、 只言片语投射的阴影

《红楼梦》关于贾代儒的描写并不多,但曹雪芹使用了"背面敷粉"法,贾代儒与其孙贾瑞的性格与遭际可以进行互证。但唯一的正面交待二人关系与性格的只言片语在第十二回中:

"原来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今忽见他一夜不归,只料定他在外非饮即赌。嫖娼宿妓,那里想到这段公案(指贾瑞偷会凤姐一事),因此气了一夜。贾瑞也捏着一把汗,少不得回来撒谎,只说:'往舅舅家去了,天黑了,留我住了一夜。'代儒道:"自来出门,非禀我不敢擅出,如何昨日私自去了?据此亦该打,何况是撒谎。"因此,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功课来方罢。贾瑞直冻了一夜,今又遭了苦打,且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读文章,其苦万状。"

贾代儒作为"代"字辈,与当日国公级别的贾代化、贾代善同为共创贾家宗族基业的一份子,荣宁二公早已仙逝,但他们的筚路蓝缕的精神依旧在代儒身上得以体现。秦钟的父亲"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可谓将其威严、博学的形象烘托得不言自明,而在"代儒有事,回家去了",由贾瑞接管教学之后,情况才变得鸡飞狗跳,与代儒执教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老者对于纨绔子弟的震慑。但从上文也体现出他对于双亲皆亡的孙子"爱之深,责之切"也程度太过,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在贾瑞得病之后,贾代儒也是心急如焚,慌忙求医,"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吃了有几十斤下去",贾瑞死后,代儒夫妇更是哭得死去活来,大骂道士给贾瑞的风月宝鉴"是何妖镜"。总体而言,贾代儒品行端正,威严倚重,贾瑞死后,贾家诸人纷纷来吊唁,想必也是看在这位老者的面子上。但与此同时,他对于贾瑞的要求则太过严苛,甚至到了扼杀天性的程度,以一位老年槁木死灰的心态去要求一位青年谨守礼教,不得逾越雷池半步,多严厉而少慈悲,控制太过,从而滋生了贾瑞的性格悲剧。


二、 被压抑的欲望

文中对于贾代儒的描写虽不多,却花了将近四回的篇幅将贾瑞短暂的一生进行了描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贾瑞的性格与遭遇便体现出贾代儒教育失败之处。

1. 贪婪与纵欲。贾瑞的贪婪与纵欲在文本中都有明确体现,第九回道:"原来这贾瑞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细想来,贾瑞非禀代儒而不敢擅出,而每次出门势必会说明事由,若要从代儒处得银钱去买酒肉狎邪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欲望的驱使下,贾瑞也只得附庸和羡慕一掷千金,享乐纵欲的薛蟠,并贪图小利,以期满足一点点自己的欲求。而当贾瑞拥有了释放欲望的机会,更是丝毫不知节制,将风月宝鉴照了一遍又一遍,乃至最后精尽人亡。

2. 虚伪的嘴脸。贾瑞的虚伪体现在戴着位置的面具宣泄自己的情绪。贾瑞贪图小利,附庸薛蟠,但薛蟠恰恰是"浮萍心性,今日爱东,明日爱西",有了香、玉两位新宠便把贾瑞、金荣一干人抛到脑后,"故贾瑞也无了提携帮衬之人",让贾瑞很是醋妒新欢。秦、香二人来告金荣之状,贾瑞惮于宝玉"不好呵斥秦钟",但"却拿着香怜作法,反说他多事,着实抢白了两句。香怜反讨了没趣"。这种媚上欺下的做法与当今某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如出一辙,都反映出一副虚伪的嘴脸。贾瑞承膝代儒门下,且动辄被罚功课,理应受到儒家仁义礼智官方意识形态的浸淫而刚正不阿,浩然正气。但是很显然,对于这些功课的内容,贾瑞着实未真正吸收内化,自我修正,想必代儒教课如同烟云过眼,甚至走向了儒家人格的反面。

3. 邪思妄动。道士在递与贾瑞风月宝鉴时云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所为邪思妄动,便是在正统的思想或严肃的气氛下进行思想上的逆反。道士已然告知必不能照宝鉴正面,但贾瑞经过骷髅的威吓后反而咒骂道士,并擅自违背了懿旨,最后造成了悲剧。这样来看,贾代儒的严厉直接催生了贾瑞的逆反心理,但贾瑞无法直接与贾代儒进行冲突,这种逆反便化作了"邪思妄动"

4. 自尊的丢失。从上文所引代儒对于贾瑞的惩罚来看,贾代儒丝毫没有在意贾瑞的人格尊严,作为一个七尺男儿,贾瑞出入不得自专,且要跪在院内读文章,可谓受尽了屈辱。虽然宝玉也难免受到皮肉之苦,但众多女儿与母亲、祖母的关爱让他与贾瑞的性格有了天壤之别。一旦丢失了自尊,贾瑞便常常说出一些没有底线的话,在这帮纨绔大闹学堂之后,贾瑞为了使此事平息而撇清关系,劝金荣"'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既惹出事来,少不得下点气,磕个头就完事了"。这种低声下气的认错方式与贾瑞自己受到惩罚后如出一辙,而"杀人不过头点地"这种语言竟出于书香门第也是让人匪夷所思,可见贾瑞将犯错的成本已经看的很低,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低声下气的认错乃至自尊的抛弃来挽回。

总之,贾代儒在金钱与食欲、性欲方面拒绝满足一个古代青年弟子的正常诉求,体现出其教育的不近人情;不注重贾瑞对于儒家人格的真正理解而只将诗书敷其表面,体现出其教育的迂腐和刻板;而过于严厉乃至毫无人道的教训与惩罚更是直接导致贾瑞在巨大压力下的"邪思妄动"与丢失自尊。

三、 违背自然的恶性循环

儒家云:"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卢梭则有同样概念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它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而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原因是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残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从历史进程来看,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是旨在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

随着清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文字狱"等一系列官方意识形态重压的逐渐强化,相当一部分文人被这种意识的摧残所异化,从《红楼梦》文本中可以见得,刻板、严格、不近人情的贾代儒是当时备受推崇的名师,没有人会在意体罚与人性的自然,而"因材施教"的训诫也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有专制、重压才能"棍棒底下出孝子",加官晋爵,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种教育的僵化不仅体现在贾瑞身上,贾宝玉是又一力证。

但与贾宝玉不同的是,贾瑞自幼失去双亲,他忽略了大观园中的莺莺燕燕,唯独痴迷强势、聪明、美艳的凤姐,可谓是带有一点母性崇拜的色彩。这种情况不单在当时是无法挽回和拯救的,就是在当代也很难被心理学家所疏导、疗愈。而祖父冰冷的教育方式更是让他的心灵伤害雪上加霜,他越是如此猥琐压抑,人格越是扭曲,人格越是扭曲,则又会迎来新一轮的教育重压。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无解的悲剧圆环,道士所赠予的风月宝鉴虽治邪思妄动,但却陷入贾瑞由于邪思妄动而反照正面所加剧厄运的悖论。日本哲学家酒鬼周造对于偶然性有一个诗意的描述:偶然性就是不可能性的车轮碾压必然性的地面后擦出的火花。任何人都不能料想到书香门第之后会如此卑微屈辱,是为不可能性;而贾瑞的家庭状况、教育乃至时代背景的因素却又是环环相扣而无法拆解的必然悲剧,是为必然性;两者碰撞出的偶然性的结局是令人唏嘘的,这种偶然性遍布《红楼梦》之华林,是为人世无常的虚幻与悲凉。


一往文学


题一: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贾代儒?

在笔者看来,贾代儒是位不负责任又不幸可怜的伪学儒。

前言:贾代儒,与贾母同辈。因非嫡系,不得世袭官爵,地位低下。学识中等无所成,无以为业,被举为贾家家庭教师。

1、贪利伪学,他是位不负责任的老师

贾代儒首次出现在《红楼梦》第八回,因秦钟上家塾之事引出。为了上这个学,秦家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拜见礼。足见这位老儒实在生活所迫,这二十四两是必不可少。

再见第九回,“呆霸王”薛蟠闻讯也来凑热闹,不过是三天打鱼,两日晒网,搞的乌烟瘴气,白送了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学业毫无长进。从此以后,学生没了学生样,四处各坐,八目勾留,挤眉弄眼,胡打胡闹,完全没了正行。贾代儒就一老儒,即便是长辈中的长辈,富家子弟“闹学堂”,他也就只能做那个“玩忽职守”的不负责任的老师了,得着学费不管事仿佛无可奈何。

又见第89回,说贾代儒平日里不过伴着几个孩子解闷儿,听说宝玉请了病假,乐得直言去一个少操一日心,竟将贾政之托忘了个精光。这80回以后的事,按理不好说,所以只列出作为参考。

2、不幸而又可怜

贾代儒中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有其一。晚年教孙无方,更落得家门无后。

一心寄希望于不成器的嫡孙贾瑞,富家纨绔子弟管不上,对这个孙子倒是严厉有加。殊不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管教愈严叛逆之心愈烈。万不料,甚严之余是男女意识扭曲,这不肖孙子情欲大乱,勾引自己婶子来,淫念不止,一命呜呼。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样的结局再说“可恨”已于事无补,只这“可怜”令人不免多了几分悲悯同情。

题二:他的教育失败在哪里?

在笔者看来,他的教育失败的根源在于道德绑架。老一辈学无所成,将此理想过分“绑架”到晚辈身上。上梁不正扶下梁,竹篮打水一场空。

尽管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孙异常上心,不许孙子多走一步,生怕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但是他始终不明白,这种关起门来封闭式的教育只会扭曲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意志。


当贾瑞一夜不归时,他更是料定孙子在外非饮即赌,乱搞男女关系,仿佛早已心知肚明,却束手无策,只知道发狠地打骂,打骂过后又是关起门来,说是过分溺爱也无可厚非,但教育不教为人行事,只按自己的那一套“严不漏缝”“威严至上”,强加以道德绑架,最后也不过是适得其反。

他的失败也就意料之中了。


梦途客栈


贾代儒的教育给他总结为两点,一是对待孙子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留下的问题,二是在学堂里有德之人未必是管理人才。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那一回,书中对贾瑞是如此介绍的: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面吃酒赌钱,有误学业。今日忽见他一夜不最,只料定他在外非饮即赌,嫖娼宿妓,哪里想到这段公案。

贾代儒是位年高有德之人,贾氏私熟找执掌人的标准即是如此。但是,德高望重之人,就一定能管理好学生甚至自家娃吗?答案是不一定,贾代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没有描写贾代儒在学堂的时候学生们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看到他一日不在,里面的乌烟瘴气,这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不是因为那天贾瑞临时监管而成了这个样子,那学堂的风气早就坏了。代儒要求虽严,却没有对付这些学生的高招。

代儒既对付不了学生,同样他也对付不了自己的孙子。虽则书上说他教训最严,可是,在这严字背后,我们还是能看出许多问题。严,是出自他的要求,但是,威严之下,贾瑞做没有做到,似乎他并没有去管这个问题,或者他管不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生活中的一些隔代教育失败的原因,也大都在祖辈管不了孙辈。或者因为理念相距太远,或者因为彼此间有代沟,或者因为隔代亲不忍管,总之,最后的结局是撒手不管了,或者即使是管也管得一塌糊涂。

贾氏家族纨绔子弟一大群,有纯粹来玩的,比如说薛蟠薛大爷,有来挣点蝇头小利的,比如说金荣、香怜、玉爱,还有认为这里自由可以放肆的,如宝玉和秦钟,当然也有真正想读书的,如贾兰和贾菌……

这些问题贾代儒难道看不到吗?肯定不是!可能是因为一些人的势力大他不好管,也有一些人不服他管,还有他自己没有方法或者无能为力管。最后就成了这样一个让外人无法想象摊子摆在那儿,里面各种丑事频出。

有的时候,有德行的人通常会把别人也想象成跟自己一样,却不知背地里那帮小兔崽子们的勾当完全超乎他的想象。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不可以说,这贾代儒身上有着太多读书人的迂腐,所以才如此呢?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谁也没有把自己后代往坏教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或事造成的不同影响。


酉星9


贾代儒,第一位置莫糊

第二收学生礼

第三分不清办学对象

第四得罪了上层

第五其儿子盘缘心极高!


高峰山1


类似于虎妈式教育,正直严厉但却不了解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压迫式的家庭分氛围中,孩子很难有健康的心理


lisahan1104


贾代儒是标准的古私塾教育,拥有私塾教育的一切特点,刻板守旧,父父子子。能带给的只是塑造标准书呆子的教育。

而贾瑞是落魄的纨绔子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没有王熙凤早晚也回是冲突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