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点关注每天聊历史,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这句名言,出于东晋权臣桓温

桓温出身谯国桓氏,少具名望。19岁当了驸马,之后一路官运亨通。34岁时因攻灭成汉政权而名声大振,被视为一时之“战神”。随后又发动了三次北伐,一度拿回旧都洛阳。后独揽朝政十余年,独霸朝纲、操纵废立,成为一世之权臣。

然而,没有谁天生就是权臣。从“臣”到“名臣”,再到“权臣”,这一路有必然也有偶然,有主观也有客观。总之合力之下,他就成了“权臣”。

野心是喂出来的

桓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是在33岁。那年,他领了荆州——这个全国最重要的州。

而他是被选中的。

“苏峻之乱”后,庾亮把持大权,荆州要地一直被他攥在自己手里,他和弟弟庾翼先后担任荆州刺史,时间长达十一年。可是庾翼去世后,刺史位置空了出来,谁来接任便成了难题。

荆州这个地方很特殊,北面是胡人,西边是蜀地,找一个忠厚老实的上任,怕抵挡不住蛮族侵扰;可要是继续丢给庾家人,王室又担心尾大不掉。

挑来挑去,选中了桓温。

当时,桓温的好朋友刘惔(dàn)就说了一番话:“有了桓温,荆州倒是不会沦落敌手。但有了荆州,桓温可就再没人能管得住了。

的确,此时的桓温,手中有兵有权有地盘,像什么?像一个军阀。

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野心是逼出来的

功高盖主的下一步往往就是鸟尽弓藏。于是东晋王室与权臣桓温之间,开始了漫长的角力。

在这个过程中,桓温发动了三次北伐,希望以此扩大威望,进而执掌更高权力。可惜,北伐结果事与愿违。尤其是第三次北伐,桓温讨伐前燕,结果大败于枋头,三万将士殒命,铩羽而归。这一败,使得桓温威名顿挫!

桓温自己也非常郁闷。于是,他开始推卸责任。他将战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豫州州长袁真,并上疏朝廷,请求贬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上疏指控桓温,但朝廷未做回应。朝廷确实没法回应,因为不敢触怒桓温。

袁真无奈,遂据寿春叛变。桓温发兵镇压,一年之后叛乱平定。

平定叛乱后,桓温问参军郗超,“你说,这一次平寿春之乱,能不能抵消第三次北伐战败之耻?”郗超答:“不能。”

“战神”盛名不再,又被朝廷忌惮,偏偏此时已经六十岁的桓温,又“壮心不已”......他心中那不可名状的焦灼与野心,蠢蠢欲动、呼之欲出。

戳破这层窗户纸的,还是郗超。

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有一天,郗超去找桓温,两个人彻夜长谈。

郗超问:“你难道一点都不忧虑吗?
” 桓温说:“你一定有话想说,说吧。” 郗超开口了:“你已经60岁了,却在北伐这么大的事儿上栽了跟斗,如果你不能建立当世最震撼的勋业,恐怕再无法挽回你的个人形象了。” 桓温问:“那应该怎么办?” 郗超答:“现在的你,除非学伊尹、霍光,否则没办法建立绝对权威、掌控全国。”(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此言,正合桓温之意。

终究,只差一步

终于,桓温迈出了这一步——废立皇帝

当时的皇帝是司马奕。司马奕在位十年,谨言慎行,挑不出什么毛病。桓温只能在私生活方面做文章。他指责司马奕生育无能,生的三个孩子都是别人“代劳”的。最后,以太后名义,废掉了司马奕,另立了会稽王

司马昱,是为简文帝

司马昱也是清谈家,学识渊博、气度不凡。桓温也非常欣赏他。在废立之事上,虽然桓温毫不手软,但也许或多或少心中还尚存一丝敬畏,于是认认真真写了一份发言稿,去面见司马昱,打算将废立之事做个汇报说明。可没想到,二人见面,司马昱不听不闻,只是流泪不止。霸气的桓温竟然也乱了方寸,说不出—句话。

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可是权臣不会因为眼泪而心慈手软。掌权的桓温开始肃清异己,大开杀戒。只不过,他始终拒绝去京师辅政,一直留在自己的地盘遥控朝堂。

简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临终前,他拟了一份遗诏:“最高指挥官桓温,可仿周公,为摄政王,处理公务。”但在侍中王坦之的据理力争之下,最后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了“辅政”,遵诸葛亮、王导旧例。

显然桓温不想当诸葛亮、王导。他本以为简文帝会禅位给自己,或起码让自己摄政。结果大失所望,怨愤不已!

简文帝驾崩后,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司马曜征桓温辅政,桓温仍拒绝入朝。

373年,简文帝死后一年,桓温病重。但病榻上的桓温,还在惦记加“九锡”之礼。并且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于是找了个借口,说执笔者写的那篇锡文不够完美,我们再改改。以此为由,一拖再拖,一直拖到桓温闭眼。

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373年七月,桓温病逝,终年六十二。至死,他也没能如愿,加九锡之礼。

桓温,你遗憾吗

桓温的结局,让人不无唏嘘,又是到临门一脚时,踟蹰不前。柏杨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评价他:

“桓温显然渴望篡夺政权,无奈,他虽有篡夺政权的决心,却不敢篡夺。他之所以拒绝,由于他的恐惧,恐惧掉进陷阱。因为他无胆,所以在节骨眼上,也就无能。桓温终于放弃晋帝国帝位,不是力量不够,而是他对自己的必胜把握没有自信;而自信,正是英雄事业的必要条件。所以,桓温不能称为枭雄,不过一个较王敦略高一筹的饭桶军阀而已。”

至于是不是“饭桶军阀”那么糟糕,有待讨论。而后世对他的评价之所以复杂,也是因为他从“臣”到“权臣”的路径中,掺杂了太多不得已。如果换个时代,他会不会是另一个模样?

所谓雄心,向左一步是衷心,向右一步是歹心;所谓权臣,向左一步是忠臣,向右一步是逆臣。桓温向右转了,究竟是主观选择,还是环境孵化,二者何为因果,恐怕很难讲清。

东晋权臣桓温: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既然你已经选择,倒不如走向极致。只可惜,桓温怂了。最后的最后,他既没有流芳百世,也没能遗臭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