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很多糖友可能并不知道:监测血糖并正确记录在“血糖监测记录本“上,这几乎和拥有血糖仪同样重要!

有研究发现,记录和不记录血糖测定结果的人群,其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4%和7.8%。对青少年病友,能每天监测并记录血糖测定数值者,可在不记录血糖的基础上再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接近1%。----这是多么的重要啊。

您或许并不认可,甚至觉得这是骗人的!——血糖测完了,记不记录,竟然对糖化有如此大的作用?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记录血糖数值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信不信由您!从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这个角度看,血糖监测是被当做糖尿病的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简单的治疗结果。

很多人只知道监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更重要的是测完血糖后,分析血糖高低的根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才是血糖监测的真正意义,也是监测血糖能成为“综合治疗五驾马车”内容之一的理论基础。

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谈谈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提高自己的血糖管理能力。看懂了,或许您就能认识到血糖监测并记录的意义了。

测一次血糖,那只是一次,是“点”。而当血糖监测“规律而科学”并记录到纸上的时候,您就会得到另外一种景象图:“点”、“线”和“面”。

作为评估血糖控制的“面”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地位已经确立起来了。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是非常优秀的成绩。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当我们看到一个月检测40次以上的血糖记录,没有一次低血糖,而糖化小于6%的时候,我一定会告诉他,您控制得非常优秀!

相反,如果一个月40次以上的监测中有数次以上的低血糖(血糖小于3.9),当您拿出小于6%的糖化结果,我可能会给出不及格的分值,尤其是在使用低血糖高风险的治疗策略下(有文章的)的老糖。

所以,当糖友提供一个糖化数值,比如A1c=5.8%,真的很难评价血糖控制的优劣,有可能是不及格,有可能是接近满分。而其中的“胶着点”就是:是不是存在低血糖。

糖化是近2-3个月内血糖控制“面”的反应,而在这2-3个月内的血糖监测就是这个“面”中诸多的“点”。“点”越多,越能支持“面”的判断。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血糖监测的点越多,意义越大。

即使一天监测7次血糖,也仍然可能存在没有被发现的低血糖,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就成了这其中的“弥补”。但是那需要银子,砸锅卖铁撑脸面也是不现实的事。

再说说血糖的“点”和“线”的事。

当我们把血糖记录到“记录本”上,就会出现两条线:横向线和纵向线。

先让大家看几张血糖记录图: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血糖记录的表格是“千奇百怪”的。

上面的后两张图就是我为糖友设计的血糖记录参考。前一张是胰岛素泵,后面这一张则涵盖胰岛素注射和口服药物,糖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用药适当删除不需要的那部分治疗图标。

我一直认为,一张优秀的血糖监测记录表格至少包括:姓名、年龄、病程(发病时间)、身高体重(最重),腰围,尿微量蛋白/尿肌酐比值,曾经有过胰岛功能监测的就写上数值并标注时间。-----这只是表头,但是是必须的!

您不要认为是您自己看,还要写这些东西?

在正文里,除了血糖数值外,最好要有目前的具体药物名称和使用剂量、使用时间等等。如果近日用药没有更变,可以不用每天都重复记录,但是,一旦有改变就要记录标注。另外,一定要设定一个“备注”栏,要记录低血糖或严重高血糖的自我分析(时间、原因:饮食、运动、疾病、睡眠等等可能)。

有了血糖记录的表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监测呢?

血糖监测时间点的安排:

监测什么时间点的血糖,最好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我也有几篇文章或许可以帮助您设计监测方案,比如“低血糖低风险的血糖监测目标及方案”、“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等等。

我的表格种没有餐后1小时和3小时,因为我强烈不建议您这样测:餐后1h-2h-3h,甚至还有4h的。

我的建议:

对于血糖监测的时间点,我一般建议早餐前和睡前要监测的,它们分别代表我们一天血糖的起始和结尾点。这中间有三餐和三个时间段(早餐---中餐,中餐---晚餐,晚餐---睡前),三个时间段中有不同的运动。监测中、晚餐前和三餐后2h血糖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

用于血糖控制状态的评估,年轻人我更推荐:空腹+三餐后+低血糖反应时;老年人或低血糖高风险治疗策略下的,则推荐:三餐前+睡前+低血糖反应时。

用于降糖治疗方案的调整期,最好是“先基础再餐后”,重点关注低血糖的可能。

用于摸索饮食、运动等因素对血糖的变化,最好是“三餐前后+睡前”7个点。只有相临近的两个点,才更有分析的价值。

血糖记录是有横、纵之分的。横向记录是一天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数值,这就是横的“线”;纵向记录则是不同天的血糖,要把不同天的同一时间点的血糖做好对齐,此时就出现了纵向的“线”。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横向线”走势代表一天的血糖波动。

如果整个“横向线”都是高于血糖目标值上线,如果饮食运动都干预到位,那就是药物不足。相反,如果都接近目标值下线,很可能是药物过量了。

如果在同样的治疗药物干预下,一天血糖的“横向线”很平稳,都在目标范围内,而另一天的这条“横向线”高峰低谷频出,那最主要反应的就是这一天饮食和运动可能问题了(当然也不除外胰岛素注射等问题导致的胰岛素作用飘移)。

如果在治疗不变的情况下,整篇的血糖记录中,没有一天的血糖“横向线”是完美的,而且高低变化没有规律,最常见的可能是:生活极其不规律(用我的话来讲:没有管理不了的血糖,只有管理不了生活的人);

如果这种高低变化有一定规律,比如总是某个时间高或者某个时间偏低,那绝大部分是药物治疗方案的问题;如果这个高低变化中的低值经常是低血糖数值,就必须先考虑药物性低血糖(药物减量),然后再分析饮食、运动因素导致的低血糖和高血糖。

而这种不同天的血糖对比,就是“纵行线”的分析。

如果患者使用的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它的药效评估主要是依据空腹血糖。如果一页记录中,空腹血糖都在4.4--7之间,说明这种胰岛素的剂量是完美的。如果空腹血糖有时达标,有时偏低,有时偏高,我们就要顺着“横向线”往前捣,睡前血糖如何?是不是有夜间低血糖?

血糖是变化的。胰岛功能越差、生活越混乱、治疗越复杂,血糖的波动就越大。但是对一个个体而言,一段时间内的胰岛功能是相对稳定的,治疗药物也是相对固定的,因为降糖药物导致的血糖变化,常常与药物使用有关系,存在一定量的血糖波动规律性。而毫无规律而言的血糖波动则更多来自于生活:饮食、运动、心态、睡眠、疾病,等等。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测血糖很重要,却不知道测血糖后这一步更重要

血糖的波动,后面的两句话要思考啊!


这篇文章,我告诉大家:

1、血糖记录很重要;

2、血糖监测不只是血糖控制优劣的评估,还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3、血糖记录表格的内容;

4、分析血糖记录的方法和顺序;

5、多记录,用大数据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