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作者/姚贇 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世界上有一種工作365天全年無休,沒有工資,還任勞任怨。這樣的工作你願意接受麼?”這一反問,無疑強調了母親這一身份背後的犧牲和奉獻。反過來看,這是否又是一個合格母親的標準?

在網上隨意搜索了相關的問題,對於母親的標準,大同小異。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網絡搜索截圖)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網絡搜索截圖)


如果參照圖中的標準來衡量,那大部分女性企業家和職業女性,在母親這一角色上似乎是不合格的。

今天是母親節,我們來了解下,母親身份對董明珠、陳春花、俞渝等女企業家們意味著什麼,她們又是如何當媽媽的?


董明珠:她有潛質做賢妻良母

懟天懟地的董明珠,每次談到兒子東東和她的母親時,語速放緩,眼神也會變得柔和,和往常鬥志昂揚、鏗鏘有力的形象截然不同。

36歲前的董明珠,生活經歷和大部分人一樣簡單。

1954年,董明珠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普通人家兄弟姊妹7人,排行最小。1975年,畢業於安徽蕪湖幹部教育學院統計學專業後,便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不久後結婚。

1982年,董明珠28歲那年,生下兒子東東。1984年,也就是董明珠30歲,東東2歲,她的丈夫意外病逝。而這一變故,成為董明珠徹底改變原來安逸生活的轉折點。

2016年播出的《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第一季中,魯豫來到珠海採訪了董明珠。魯豫問了董明珠一個問題:“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的某一個時間段,你想回到什麼時候?”

張口離不開“格力”和業務的董明珠答:“我覺得,就想回到跟我兒子在一起的時候。”董明珠指的跟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東東5歲之前。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那時董明珠還未南下去珠海,上班也會抱著兒子一起去。接受《面對面》節目採訪時,她也談起過這段往事:“東東5歲之前,是在我手上長大的,無論是出差也好,到哪裡也好,幾乎沒有離開過我。”

單位距離董明珠的家步行半個小時,騎自行車可以更快一些,“就為了讓孩子不要受到委屈,不能吹到風。”於是每天2個小時,董明珠都會用手抱著兒子步行往返:上班半小時、中午回去吃飯往返一小時,晚上下班半小時。

同事甚至還因為這件事打趣董明珠:“小董啊,你再抱就要抱頭牛了。”那時的東東已經36斤,但董明珠依然抱在手上。

1990年,東東8歲,董明珠36歲,辭去以前安逸的工作,孤身一人來到珠海,加入格力的前身——海利空調廠,成為了一名業務銷售員。

有數家媒體在採訪董明珠時,都問了她同一個類似問題:“當時為什麼南下去珠海,孩子還那麼小?”

董明珠給過不同的答案。

董明珠的答案一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深圳到珠海,覺得珠海太美了,天然的那種美。我本想在那歇腳,但到了海利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次挑戰的機會。”

答案二是:焦慮,她年紀不小了,兒子也一天天長大,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為了給兒子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選擇這個職業,當時

(考慮)很簡單。我當時在海利上班的時候,那時候每個月工資大概200塊錢左右。但是它搞銷售是提成的。所以我們當時的那些後勤人員的話,一年大概也就三四千塊錢,但是我當年就可以拿十幾萬。”

“是為了錢,還是……”但當記者還沒總結完,董明珠便直接打斷了對方,“不是純粹為了錢,就是覺得那裡環境好,但是後來因為選擇的職業。它的收入又更高,你為什麼不去挑戰。”

董明珠為何在36歲那年毅然離開熟悉的地方,將兒子交給她的媽媽照顧?可能兩者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機會和挑戰,站在母親身份來看,也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生活。

有一次,董明珠要出差,出門後發現東西落在家裡,就趕回去拿,經過孩子的房間,她想再看孩子一眼,等她撩開被子,卻發現孩子正哭得滿臉眼淚。她明白,孩子捨不得她走,又忍著不說出來。

但內疚和虧欠,並不影響董明珠對兒子的教育。董明珠覺得,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學會堅強自立,最重要的是教他學會怎麼做人,放任和溺愛反而害了他。

東東從小就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放學回來就會給董明珠做好飯。 從小學到大學,也沒用車接送他一次,一般都是做公交車回家。而東東從法律專業碩士畢業後,選擇在重慶工作生活,逢年過節和母親團聚。

董明珠在《創贏未來》第二季的節目中談及自己與兒子的交流方式,她表示,兒子是80後,雖然母子之間言語不多,但從小到大沒有打罵、批評過他一次。而他的兒子也一直非常懂事,從來不會做很張揚沒譜的事情。

“我那兒子我覺得挺自豪的,特別乖。”講起兒子時,哪來的什麼“霸道女總裁”,她嘴角溢出的笑和不再凌厲的眼神,和每個以子女為傲的母親一模一樣。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魯豫曾表達過對董明珠的看法:“她其實是有潛質做賢妻良母和過小日子的那種人,但是生活沒有給她那樣的選擇,可是人生沒有如果。”

俞渝:孩子是女人的孩子,還是夫妻的孩子

俞渝提到兒子時,也總是帶著驕傲的小表情。

在一次對話節目中,俞渝模仿了和兒子溝通財富話題時的場景。

美國時間2010年12月8日,噹噹在紐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在這之前,俞渝意識到上市後的曝光率大增,媒體上對夫妻二人財富的報道也不會少,於是和兒子嘗試了一次溝通。

她和兒子說:“青青,你要明白,噹噹網是噹噹股東的,你跟噹噹網沒什麼關係,將來沒你進噹噹網這件事。”

俞渝還原了兒子當時的回覆:“哦,我明白,但你攔不住我收購噹噹網吧。”

俞渝不放心,又和兒子說:“青青,你呢就是初二,十幾歲,咱們家會很有錢,咱們家一直也比較有錢。但是你要明白,我覺得我對錢和我對你的義務是:我一定讓你得到最好的教育,支付你的學費,但是大學畢業之後,你一定要靠自己。然後報紙上說的財富,還有銀行賬戶戶頭裡的財富,你可得明白跟你也沒什麼關係。你不能……”

鏡頭前,俞渝半斜著頭,皺著眉,假意拍桌子甩了下手模仿了兒子當時的情態:“你別講了,你是說,你怕我成為富二代是嗎?我不會成為富二代的,為了我的名譽,當然還有財富和權力。”

模仿完這段,俞渝沒忍住噗嗤笑了出來,但和主持人溝通時就能看出,兒子的這番回答讓他引以為傲。

俞渝,1965年出生於重慶。自小母親對他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女兒做中國的居里夫人,“化學元素週期表上還有三個元素沒被發現呢,你最好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俞渝也在這一期待下,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1980年,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招一個6年一貫制的英語實驗班,2年預科、4年本科,15歲的俞渝被錄取。1987年,俞渝收到了俄勒岡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到了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學習生活結束後,在外工作了兩年的俞渝選擇繼續攻讀——紐約大學讀MBA。

畢業後的俞渝受到美國經濟大蕭條,當時的她給世界500強中的近300家企業寫了求職信,但都沒有得到讓他滿意的答覆。於是她給自己做了一次剖析,最後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RIPOD國際公司(企業兼併財務顧問公司),開始在華爾街闖蕩

1996年,她在美國認識了李國慶,不到3個月就閃電結婚了,結婚3個月後懷孕。

在亞布力論壇2018年夏季高峰會上,俞渝曾回憶自己的婚戀經歷:“我跟國慶認識的時候,兩人都年過30,個人生活經歷中,各自都做過很多‘單元練習’,所以速度很快:拍拖3個月結婚,結婚3個月懷孕,實踐了‘晚婚早育’。

兒子出生後,俞渝在紐約邊工作邊帶兒子,實在熬不住,才回到闊別十幾年的北京,跟李國慶一起創業。

楊瀾曾在節目誇讚了俞渝和李國慶共同下海創業的美談,但俞渝略微思索了下,講了一個建議:“很多時候有人讓我給創業者建議,嗯,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夫妻倆人一起創業。”

創業後,夫妻倆人的經常有爭執,但各自秉持一個原則——不在家裡吵。“冷暴力和熱暴力一樣可惡,爭執最嚴的一次,曾經離開北京,在紐約待了一個多月,就是很生氣,不想見到李國慶。”時隔多年,俞渝說完後,還重複了下“很生氣”。

離家一個多月後,紐約的一個朋友去看俞渝,問她,“你離開家多長時間了?你在幹什麼,你必須馬上回家,你要面對你的責任,你要面對現實,你不能任性。有些事你可以任性,這件事情上你不能任性。”

“那時我孩子還挺小的,就決定回來了” 俞渝似乎是回憶了下,又加了句“溜溜地回來了。”

對於沒有解決問題,只是為了孩子的迴歸,可能在俞渝心目中是一種理智性的妥協。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洪晃是俞渝的“發小”兼閨蜜,兩人曾經對“中國女性的最終歸宿在哪裡?”發表了不同見解。

洪晃說:“迴歸家庭也挺好的,家裡沒人帶孩子對世界的未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俞渝則說:“胡說八道,什麼迴歸家庭?一個女人經濟上不獨立,她還能有精神上的獨立嗎?我覺得我媽媽那一代,顧秀蓮、郭鳳蓮、陳至立她們要比這一代女性獨立得多,這方面我們是一個退步。

在母親、妻子等性別帶給她的社會角色定位下,俞渝似乎潛移默化接受了媽媽給她的“居里夫人”的定位,雖然她並沒有解決元素週期表中還未被發現的那三個元素。

“我知道經常有人質問,你們女人整天要獨立、要自由,孩子怎麼辦?我只想問,孩子是女人的孩子,還是夫妻的孩子;世界的未來,是女人的責任,還是男女共同的責任?


陳春花:把自己活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當網絡上開始流行“斜槓青年”這個稱呼時,陳春花早已身體力行十多年。

作為老師,她是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BiMBA 商學院院長;某段時間內,她還同身兼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北大商業評論》副主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組織與決策系客座教授,澳洲國立大學國際管理碩士課程客座教授;抽空還的當作家,還是個高產作家,20年內撰寫了《共生》《激活組織》《改變》《共識》《激活個體》等二十餘本商業書籍;2013年至2016年,還在斜槓後加上了企業家的身份,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教授、企業家、作家等身份之外,她還是一個母親。

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臺下有聽眾吐了自己無法兼顧數職的困難,而後陳春花分享了她如何平衡多重身份的辦法。

“每週要上十節、二十節,我恨透了MBA的課

(都是週末)。自從有了這個工商管理教育,我上課開始,我記得我第一次上工商管理MBA的課程是1994年左右,然後從那開始到現在,我就沒有周末。”

與其他職業相比,陳春花口中的沒有周末並不是週期性,也不是偶爾的加班,而是週末將長期制度化的必定會被佔用,“但因為你選了這個職業,所以週末你就得認認真真當老師,或者你認認真真當學生。那時我就和女兒菲菲做了個約定。約定說,我每週一定拿一個小時,跟她來看動畫片。

陳春花在與女兒一週看一小時動畫片時,就專注看動畫片。那個時期,很多動畫片都來自日本,於是從她最反對、女兒最喜歡的《蠟筆小新》開始,到後來的《櫻桃小丸子》等等,都一一看了遍。

但,效果也讓他感到驚訝,“其實我們每週就看一次,每次就看一個小時,但在我和她認認真真看動畫片過程中,使得我和她就有了共同的語言。所以我們在商量任何事情時,就拿動畫片的故事來講,你就發現,溝通非常容易。

本職是老師的陳春花,當場給這位多重身份困惑中的人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每個角色你在分配好時間後,一定要專注去完成這個角色。二是期間一定要專注,越專注,效果越好;三是,多重角色其實不是同時去做,要學會取捨。

而陳春花給分給孩子的時間確實十分有限,但教育效果看起來也十分有效。

在她的公眾號春暖花開中,她曾寫了一篇文章分享了女兒菲菲同時收到了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通知書後的感受。

文中,她直言:“我從未對女兒提出過這一類的要求,因為在我內心中認為,孩子一定要快樂,一定要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目標一定要孩子自己去確定。做父母的,只做一個堅定的支持者、永遠的欣賞者,以及耐心的傾聽者就可以了。

事實上,陳春花也是這麼做的。在一次央視的採訪中,陳春花說到了菲菲同時獲得三張名校錄取通知書前後的故事細節。

菲菲大學畢業時,陳春花和她商量,問女兒要不要出來工作。菲菲的決定是,想先試試考研究生,如果考到了想考的學校,就繼續讀書,如果沒考到,那就出來工作。陳春花尊重她的決定,說:“那好吧,你決定。”

而後就有了女兒連發三張名校錄取通知書的事。三所名校中,菲菲告訴陳春花,自己選哈佛大學,但不是因為哈佛排第一,而是陳春花曾經和女兒聊天時聊過自己最想讀的學校。女兒記住了陳春花當時說的:“我最想讀哈佛大學,但是媽媽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去。”

“我達成了你的願望,媽媽。”當女兒和她說完這句話後,不愛流眼淚的陳春花,也哭了。

陳春花喜歡嘗試新領域,還是對女兒的教育,實際上和她的媽媽息息相關。

陳春花曾驕傲也告訴記者:“媽媽到後來是一個很快樂的人,媽媽有很多很優秀的地方,比如說她喜歡嘗試所有沒試過的東西。” “媽媽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們各自把自己活好,其實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另一種傳承

董明珠、俞渝、陳春花外,楊瀾、楊綿綿、張蘭、劉楠等人,甚至大部分的女性創業者、在職媽媽都是標註了母親身份的斜槓中年。對大部分人來說,如何平衡多重身份帶來的壓力,是一個普遍性的難題。

其實,董明珠、俞渝、陳春花關於“母親的故事”,前邊只講了一半。

董明珠從小受她媽媽影響比較多。家中有七個孩子的董明珠媽媽會把舊衣服補好然後穿裡邊,但是外邊的衣服一定是最漂亮的。有一年董明珠生病的時候,住了兩個月的醫院,但是覺得醫院飯不好,所以董媽媽一天三餐送到醫院來,兩個月內一天未落。

“那時是夏天,過去有一種叫香雲紗,那種衣服是夏天穿的,特別透氣的。就我媽媽穿了那樣的衣服,送飯來的時候,看到後面整個衣服都是溼的。”董明珠略帶哽咽地回憶道,“但是你知道嗎?我媽媽沒有說什麼今天太熱,你看我一身的汗之類的。我媽媽進來第一句話就是,你餓了吧,快點快點,我晚了。”

董明珠總結說:“母親給我的教育,可能不是指責你或者說教,沒有,其實更多我在他身上看到的都是放棄自己的東西、去關心別人那種。”

再來看董明珠對兒子從小到大從未指責過一次的教育方式、每天2小時上下班抱在手裡就害怕孩子吹風,可能就能看到其中的“傳承”,而俞渝、陳春花,也都如此。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母親身份對董明珠、俞渝、陳春花等女性企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傳承而來的可能不止是優良傳統。沒有經驗的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情感體驗作為標杆,從中得出並不準確的結論。自察和自糾,是重塑內心、瞭解自我的渠道之一。如果讓我挑選一條當母親必須具備的要素,什麼溫柔啊,什麼賢惠,甚至要多麼多麼關心孩子,都不是。首要的一條是,母親自己得擁有獨立的人格,自己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缺點是什麼等等。在母親努力成長和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能看到該學的。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2017年女性創業報告,在全球74個經濟體中,有1.63億婦女創業,1.11億婦女經營已有企業。在淘寶發佈的女性創業報告數據顯示,入淘創業“巾幗不讓鬚眉”,近三年“入淘”創業者中,女性佔比始終穩定在50%左右。

改變的不止是女性創業者的比例和數量,還有隨之而來如何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關係的思考。自媒體HUGO近期採訪了100個見過世面的媽媽,和她們聊了聊對當媽這件事的認知和看法。出乎意料的是,在受訪群體中,自我犧牲、孩子第一的想法不再是主流。大部分人認為,做好自己,經濟獨立,持續成長,給另一半參與權等方式,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