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人民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能买些什么?

黑色长尾


10元人民币在60年代能买什么?我恰好在62年进大学,助学金三等,似乎是11元。不交学费,不交住宿费,似乎也不交书费(记不清了)。

这11元就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这里学校己经收了每月的33斤粮票,其中粗粮70%,细粮30%,饭票是分颜色发的,还包含油票每月半斤。

每天三顿饭,大致是这样分配的:

早歺一个二两的窝头和一碗玉米面粥,一点咸菜。

午歺一个二两的馒头和一个窝头,有时是两个馒头,不带什么油的大锅菜,冬天是大白菜,夏天是应季菜。

晚歺是一个窝头和玉米面粥,有时大方点就买点菜,舍不得了就点咸莱。

不是那种掺了80%白面,发的喧腾腾,甜滋滋的窝头,而是用开水烫面,硬梆梆,噎嗓子的窝头。

一天不超过4毛钱,天天如此。由于沒油没肉,33斤粮食我基本可饱,但男同学就不知道了。

如果单纯说10元钱能买什么东西,西红柿2分钱一铁锹,

大白菜1分钱1斤,

鸡蛋1元钱13个,

猪肉7毛钱1斤,

香油1元2角1斤。

但是那时人们的工资我大学毕业每月42元5角拿了13年,在改革开放后才长到52元5角。

而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从3千到5千不等。

所以单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是不全面的。


旁观者岚


因为我回答了类似的题,这类题就多了吗?感觉最近悟空一片怀旧风啊。

六十年代,我举一些我们常用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大家就能看出六十年代十元钱能买什么了。

油条,二分钱一根(要粮票),豆浆二分钱一碗,鸡蛋五分钱一个,麻球五分钱一个,从来没吃过,肉七毛三一斤,米一毛四一斤,橡皮二分钱一块,铅笔三分钱一支(英雄的,记忆中好像没有别的牌子),花洋布(做上衣)一毛六至一毛八一尺(要布票),卡其布(做裤子或男装)两毛钱一尺(要布票)。

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去打酱油,那时候是真的打酱油,在酱缸店,一把长柄的木勺端子,差不多打两勺是一斤,装在一斤的玻璃瓶子里接近瓶颈处,一瓶酱油一毛四。

好了,生活就是那么简单,再想要多一点的东西都是奢侈。读过小学的都能算出来,十块钱能买多少东西,问题是很多东西你有钱买不到。

由于物资的缺乏,小时候的记忆常跟一个“借”字有关。中午家里烧饭,从来不会多烧,一来米不多,得省着吃,二来柴也不够烧,烧一顿吃一顿,否则的话烧多了冷了下顿吃还要热,费柴。于是,就会出现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却没有饭吃的尴尬,那时候又没有手机可以提前联系。

怎么办?跟邻居借。邻居大多也不宽裕,我时常见我妈因为家里来了客人,端着碗跑好几家才借回一碗饭。隔天煮饭的时候,多煮上一碗,装得满满的还回去。那时候乡人就是这么纯朴。

还借过酱油。在当年,一毛四一斤(两端勺)的酱油是绝对的奢侈品,家中不常备,平时也没有鱼肉吃,不用烧红烧菜,多数时候没有酱油。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斩点肉或者买条鱼,回来却没有酱油可烧,就让我端着个小碗上邻居家借一点回来。更令人心疼的是,过年的时候打了瓶酱油,过完年没用完,接下来半年也没肉吃,没有红烧菜,结果到夏天酱油霉掉了,上面长了霉花(因为买的时候就是散装的,所以那时候的酱油似乎也特别容易霉)。每当这时候,我老妈就特别心疼,觉得这样的浪费简直就是犯罪。

爸妈刚下放那一年,自留地还没有分给我们家,冬天没有腌菜可吃,我妈就用小碗倒上一点点酱油,然后早饭筷子蘸着酱油尝点咸味把两大碗稀饭喝下去。偶尔连酱油都吃完了,就用盐巴。那时候都是粗盐,在小碗里放上几粒粗盐,滴上两滴菜籽油,用筷子在盐里搅一搅,便成了下饭菜。

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大清早在我们家开会,我要吃了早饭赶着去上学,就把那盐巴碗端出来下稀饭了,我妈把它拿到灶间,我不懂她啥意思,又拿出来吃,结果她又拿了回去。散会后,她批评我说我不怕丢人。唉,那时候的孩子,哪里知道这是丢人的事,大家不都穷吗?又不是我们一家。


苏小妮


我用事实来说话:先看看上世纪六十年代普通人们的工资:事业单位的职工刚参加工作的工资是29.5元,一年后转正定级的工资是34.5元,大约要等10年左右可以加一级,一级是5元,工资挣成39.5元,大约再过十年工资又可加一级,可挣到43.5元,这算的上当时的高薪了。这个数目一直挣到退休。退休后工资再不增加,一直挣到过世。再看看物价:那时候,物价很便宜,粮食和副食凭票(粮票,肉票)供应,没有票你掏多少钱也是万万买不到的,况且你手里也不可能有多少钱。那时没有自由市场,你想买点食物,也没有地方卖。因为自由市场是资本主义,是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怕的很,所以谁也不敢冒犯。如果有粮票的话到粮站可以买上白面(标准粉,一种又黑又糙的小麦面)每500克是一毛八分钱,但是,粮站不是全卖给你百分之百的白面,只按百分之五的比例卖给你,其余百分之九十五的是粗粮,主要是高粱面和玉米面。农民没有粮票,连饭店都不能进。我们老家的俩位老乡进城办事,由于没有粮票饭店不卖给饭,最后饿的实在没办法只好每人各买两盒丸药来充饥。他们图好吃,药店给他们推荐了山楂丸,吃了不一会儿反觉得更饿了。如果拿肉票割猪肉的话,每500克大约是八毛线,没有肉票是万万买不到的。“黑市”偶尔偷偷卖点(农民不换点钱,有时过年连糊窗纸也买不起),一般每500克是一块八毛钱左右。(那时的“黑市”都是在县城里的小旅店里,农民带点土产住在店里等城里的人来买。卖家与买家都是偷偷的交易,生怕别人知道告发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谁也担不起)。一块上海牌手表是120元钱,凭票供应。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170元钱,也是凭票供应。一台缝纫机大约是150元左右,没票肯定不卖给你。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大约70元左右,不需票就可买到,但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家买不起。那时候比较富裕的人家是“双职工”(夫妻俩都挣钱),两人一月工资合计不足100元,谁家能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四大件”买回家的话,那就是当时的富裕人家,令大多数人家十分羡慕。那时候我们的衣服都是纯棉布,最好的布料一尺不到一元钱,最便宜的白细布一尺只要两毛八分钱,但是没有布票是万万买不到的。特别是文革开始后,工人阶级大多数去闹革命了,没人搞生产,所以所有日用品都十分溃乏,就连常吃的食盐,缝衣的线,火柴,点灯的煤油……都是凭票供应。我手头还收藏了一本某供销合作社的购物证。老百姓买不上布料就用口袋布(一种装粮食的布袋,农村供销合作社有时卖)拆开染点颜色做衣服穿,我爱人和她的弟弟就穿过这种“衣服”。实在没办法的人把羊皮脱毛后让会做皮子的人给做软绵缝裤子穿,一遇水的话,硬的象铁皮一样。皮裤的颜色为白色,这可能算是现在皮夹克的雏形了。国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要救济农村的特困户,一般是有的人家会得到6尺纯棉布,有的人家会得到一斤棉花。得到布的人家就不给棉花了。得到救济的人家十分感谢毛主席的恩情,下乡干部和村干部都要动员这些人们上主席台讲讲话,千恩万谢毛主席。很多人被感动的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如今有人怀念那个时候的生活,我估计这些人都是由于没有吃过当年的苦。如果是吃过了那时的苦的人,我想是不可能怀念的。说实话我做梦都害怕!

我是过来人,我十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十分感谢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使千百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大家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祝福我们的祖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幸福快乐!


老树瘦马454



徐220698383


那个时代要是好,还改革开放干什么?

“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大事,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还有什么“好”说的。

过去吃的是什么?现在吃的是什么?

过去穿的是什么?现在穿的是什么?

过去挣多少钱?现在挣多少钱?

过去一个人挣得钱能卖多少东西?

现在一个人挣得钱能卖多少东西?

过去都是小卖部,现在都是超市。

过去住的是什么房子(住房面积)?想在住的是什么房子(住房面积)?

过去家庭都是自行车,现在是家庭轿车。

过去有多少家庭到饭馆去吃饭?

过去有双休日吗?

过去有多少人出门旅游?

过去有多少人国外旅游?(如果家里有海外关系,政治上就被认为有问题)

过去有多少人坐过飞机?(坐飞机都是公款还得有一定的级别,还需要单位开介绍信)


龍泉居士


是大钞。有一次母亲刚刚发工资20元零几角,拿了10元钱给父亲,父亲在劈材,叫我拿这10元去买一包圆球牌香烟,叮嘱我莫把钱掉了。买烟的时候,一个老营业员问我钱是哪来的,我说是父亲让我替他买烟的,营业员不相信,让我回家叫大人来,后来父亲来后才买到烟。一包圆球1角1,当时我看到找了很多零钱,,,。


淡漠215486797


60年代的10元是当时发行的人民币的最大面值。印象中,母亲是小学教师,月工资不到20元,父亲是单位会计,月工资不到30元。

60年代末,帮家里去粮站买过米,记得是0.138元/斤,所以10元能买72.5斤米。

干过一件傻事,时间是1972年。当时偷了家里10元,4.2元买了一支英雄金笔;1.2元买了一副红双喜乒乓球拍,当天就被父亲发现,挨了暴打,乒乓球拍退商店,金笔因吸了墨水留下了。

那时候钱好用,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合5分钱,一场戏或一场电影5分钱,小人书普遍是1角几分一本。



民间艺术家2


6O年代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80年代的,八一年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22.9,10块钱是我一月的生活费,早上两馍二分钱莱汤免费。中午一毛钱莱一份米.5分,下午两馍一毛钱莱汤免费。是厂里的职工食堂,超点也就是超一两块钱


独钓一塘月


六十年代读书每学期书簙费二元,学杂费四元,租房子一毛一平米,肉包子五分一个,豆沙包四分一个馄纯一角一分一碗,肉丝面一角一碗,牡丹香烟4毛一包,熊猫乙级大曲酒九毛五分一瓶,盐7分一斤,酱油1毛八分一斤,油七毛八分一斤,大黄鱼大昌鱼三毛五分一斤。


与世无争156390986


1961年供应的大米每斤9分多一点,10元钱大慨能买103斤供应的大米。那个时候还没有自由市场,但偶尔有偷着来卖高价大米的,很贵,我记得我家花了10元钱买了4斤大米差不多是我全月工资的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