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排枪战术如此死板,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laogao1992


让我们看一看当时发生的一些战事,一起来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当时英军步兵怎么那么强;2、当时英军步兵是否不可战胜;3、大清为何找不到破解之策。

英军步兵战术非常成熟,且能适应不同的战场形势



上图是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步兵营的线性阵型。当时,英军为了进一步发挥火力,把步兵队列由三行改为二行。但实战中,经常会灵活变更部署,一列、两列、三列、方阵,切换自如。

此时,英国步兵营并不是单纯的火力输出单位。他们具备了极强的突击能力。他们通常在一个较近的距离进行密集射击,将火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紧接着,密集的炮火支援会落在敌军中,随后,英军步兵营会发起猛烈的冲锋。敌军通常在这样的连续打击下精神崩溃。

同时,步兵营还得到了轻步兵的支持,这些更灵活的单元会以火力随时打击威胁步兵的“突出敌军”,维持步兵阵型。

我们会发现,以营为单位的英军步兵已经具备了极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英军步兵营已经不仅仅是大家印象中的“砧板”了。

那么,如果敌军十分骁勇,尤其是骑兵以强大的纪律性和勇敢精神冒着火力冲上来之后呢?


如图所见,此时的英军步兵会分成三列,第一排的步兵会举刺刀抵住敌军骑兵。(由于前期的火力压制,骑兵的动能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不大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骑兵冲击。)第二排、第三排的步兵继续以火枪射击敌军。

同时,与明清时期的野战炮兵不同,英军的野战炮兵即使在面临近战时,依然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上图一张描绘滑铁卢之战英军与法军骑兵突击的油画。

拿破仑帐下的法国骑兵,绝对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骑兵。他们冒着英军的排枪打击后接近英军。然后呢?

我们可以看到,英军前方和后方的火炮始终有人在操作。前方的炮兵发射完火炮后退入步兵营。但是,这些回到阵中的火炮并非停止工作。他们与步兵一起组成一个斜型的方阵,继续发射火炮,彼此支援。这样,彼此射击时,依然十分从容,且无需担心误伤友军。

因此,即使敌军逼近了英军步兵,英军的步兵、炮兵依然保持着系统的战斗力,火力甚至几乎不受到影响。

这种精细、灵活的步炮协同,使得即使火炮这样的武器,都能在近战中持续发挥火力。可见,此时的英军步兵营,已远远不是单一兵种的神话了,步炮协同水平非常高。

接下来,补充一个战例。这个战例貌似有点跑题了,因为是法军与摩尔人作战时发生的。可是,这次战斗却显示出:近代化军队在面对古代英勇骑兵时压力不大。



此战中,法军以”野猪头“主动靠近摩尔人营地。英勇的摩尔骑兵以卓越的战术素养寻找法军的侧翼,以横队冲击,试图击败法军。可是,这些擅长穿插的摩尔人在法军的火力齐射面前损失惨重,剩下的骑兵则始终找不到薄弱点下手。

随后,在近代化的步骑协同中,摩尔人大败。法国赢下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那么,是不是英军面对装备、战术相对落后的敌军时就变得无解了呢?

未必!

在极端情况下,英军并非不可战胜



在祖鲁战争的伊桑德尔瓦那战役中,祖鲁人利用英军的失误,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数优势,以侧翼两个“牛角”突入英军中,然后,利用他们强悍的近战能力,一举击败英军。

因此,在极端情况下:敌军擅长近战,敌军人数众多且英勇无畏;英军指挥出现失误。上述因素同时出现时,英军也是会被击败的。

可是,上述条件如果少了一项,英军依然占有绝对的胜算。

就在这场战役后,英军再次面对众多祖鲁人时,不再妄自尊大,老老实实地采取步兵方阵(而非之前的线性队形),击败了祖鲁人,结束了战争。

清军确实难以找到破敌之策

1、肉搏能力弱

当时肉搏能力的差距通过两次战斗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三元里战斗中,大雨影响了英军的火枪优势。因此,英军事实上主要只能依靠刺刀作战。在这场激战中,英军以极小的损失突围而出。(对于三元里之战中英军伤亡,清朝方面和英国方面的数据统计差别极大。但清朝方面“斩首748人”的数据明显不靠谱,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算上病死也才死亡523人)

在这场战斗中,曾发生了英国一个印度连走失,遭遇数千人的长时间围攻,依刺刀作战的英军仅仅被杀三人。

虽然三元里参战的主要是群众,但可不要小看两广民众的战斗力,十年后的太平天国中,这些民众的战力比大清正规军差吗?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大清精锐的僧王骑兵与英军肉搏的结果。

古老的僧王骑兵,近战也不是组织性更强的近代骑兵的对手。



在张家湾之战中,英军第一龙骑兵团(参展兵力无数据,但通常在500以内)和费恩骑兵团(106人参加这次战都),以一次猛烈冲锋击败2000清军骑兵。当时参战的锡克骑兵以小鸡来侮辱清军骑兵:“很难抓,但一旦抓到就没什么危险了。”

2、军制混乱,各军互不统属,难以协同。

清军总体的人数占有优势,可是,由于极端落后的战术思想和腐败的政治思维,这种优势几乎无法发挥。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定海之战中,这种情况表现得十分极端。

当时清军兵力占据优势,准备也算充分。可是,在商讨对敌之策时却十分奇葩。水师总兵认为水师只有巡防洋面的职责,没有守城的职责;游击将军认为应该各分兵一半内外作战,不受地方挟制;地方官认为应该全部入城守城。

大清军制混乱,各部互不统属,作战时无法形成合力。此问题后来越来越严重,到甲武时,竟出现李鸿章一人敌日本一国之说。

最后,他们达成协议:“在外者主战,战虽败不得入城;在内者主守,守虽溃不得出。”

结果自然就不必说了。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兵力有优势又有什么用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不乏英勇的士兵,不怕死的官员,可是伤亡比例如此不协调,绝非英人“船坚炮利”一个因素。

3、战术思想对英军毫无针对性

这种战术思想的落后,使得清军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战争中尽管具备了一些优良武器,依然完全发挥不出来。

要说清军战术思想落后,也不全算。清军的战术主要是在长期的内战中形成的,因此,在面对装备优势的敌军时,显得毫无意义。

在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中,僧王、胜保采取的依然是当初对于太平军北伐军的战术。他们以1.2万骑兵快速穿插英法联军战地,以密集队形冲击科利诺部。这样的操作,如果对手是内战对手,不可谓不熟练。可见,僧王不愧是当时大清顶尖的骑兵指挥官。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基本的修筑野战防御工事的意识都没有。大清吸取教训,在中法战争中多做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战绩。古老中国的战术水平就在这屈辱中艰难进步。

可是,在近代化部队面前,却显得一筹莫展。

科利诺所部步兵依托大路旁的沟渠作战,火炮猛烈轰击清军骑兵。

当然,这支大清骑兵素质非常不错,尽管损失惨重,他们依然逼近科利诺军,进行近战。

此时,联军中的其他部队,则迅速设置炮兵阵地,协助轰炸清军;而他们的步兵,也迅速就近攻打、吸引清军。

在这种近代化的步炮协同面前,清军骑兵停止了进攻,他们损失惨重,却依然无法突破联军。

同样的战术思想,体现在炮兵的使用中。

当时的清军炮兵使用经验,多来自于内战。由于对手没有相应的火炮能力,清军通常将大炮放在高地轰击对手。可是,在装备更优的敌军面前,这种做法,直接把自己的炮兵阵地一览无余地暴露,往往在开战之初就被对手轰掉,失去作用。

因此,我认为,当时,英军的战术非常成熟,且不乏应变能力。

总而言之,英军,是在遍及全球的、持续几百年的不断演进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各种古老的战术早已有了熟练的应对方法。

而当时的大清,他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也绝不只是几件装备,几个良将。在社会组织、政治治理、经济基础、国家意识、人民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全方位落后。

中国的崛起,依靠某一、两个天才创意。从北洋时期《新定步兵操法》,到黄埔军校的建立,再到抗战时期的艰苦卓绝。我们重新自信地屹立于民族之林,是在一个个务实的学习,一次次浴血奋战的基础上,逐渐学会了近代(现代战争),也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向英雄们敬礼!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线式战术虽然在如今看来比较死板,但这种打法是当时全世界最有效的野战战术。


线式战术俗称“排队枪毙”。这种战术并不是英军的独创,而是当时绝大对数有火器的国家在实战过程当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种最有实效性的野战战术。

不光是英军这么打,清军也一样。

乾隆时期,清军主力部队的火枪装备率达到了大约50%,在远征准噶尔的战争中,每100名步兵就有75名火枪手。

当火枪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时,排队枪毙就是战场上的必然战术。

所以,当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清军的布阵就是这样的。



从当年的画像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清军的前排布阵是一排鸟枪手,中间是一排轻火炮手,后排也是一排鸟枪手。

所以,别笑话英军的排枪战术死板。因为当年清军也是这么打。并且不光是清军,五百年前的明军也是这么打。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清军和英军都是用排枪战术,清军怎么就打不赢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是清军战术落后,二是清军作战意志薄弱。

鸦片战争时,清军虽然有排枪战术,但始终停留在西班牙大方阵的那个阶段,并没有发展出英军那种线式战术,而是只有与英军战术型似神非的排枪战术和各种奇怪阵型。这些战术阵型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战术的特点和影子,但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步兵战法。

也就是说,清军虽然也是火枪对射,但清军的火枪兵始终不能独立作战,必须依赖长矛兵的保护才行。并且清军的作战思维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火枪只是作为远程火力投射使用,并没有产生新的步兵战术。

比如说,英军的轮枪齐射,各种灵活多变的反兵种阵型,就是清军没有的。

当清军还在排枪射击的时候,英军直接一个轮枪齐射,瞬间就可以打崩清军的阵型。而当清军派出骑兵从侧翼袭击时,英军又可以迅速变换阵型,打乱清军的骑兵。

这种战术上的碾压,在战场上是致命的。




相比于战术落后,清军最要命的问题是作战意志薄弱。

虎门之战时,清军由于有炮台优势,英军起先没占到便宜。但英军很快改变战术,不与炮台火拼,而是派陆战队上岸作战。当岸上的清军见到英军后,先是排枪射击,但被英军一个轮枪齐射打崩溃。

随后,英军不给清军反击的机会,立即全员上刺刀冲锋,跟清军肉搏,直接把清军打的丢盔弃甲。

这还不是鸦片战争的个例。太平天国时,七个太平军跟一营的清军肉搏,居然就能打垮清军一营绿营兵。可想而知,清军的战斗意志到底是有多薄弱?

如果你以为设个埋伏圈,利用地形优势和骑兵突袭就能轻轻松松的击溃英军,那纯粹就是想多了。

因为在线式战术体系下,步兵(火枪兵)这个兵种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步兵作战单位的旁边,必然还有其他兵种的配合。

换句话说,排队枪毙只是战斗的表象,部署在火枪兵后边的协助步兵、炮兵、骑兵才是真正的决定战斗胜败的砝码。

这些协同兵种清军当然也有,但是论战术训练,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比英军差远了。在实战时,清军几乎就是挨打。



所以说:近代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兵种单独的厮杀,而是军事一个系统和另一个军事系统的全面比拼。看待鸦片战争,不能只看到步兵在使死板的排队枪毙战术,而应该看到英军在整个军事系统上都对清军有优势。

当然了,英军也不是战无不胜的。当年英军在阿富汗和南非也被土著人打的够呛。但祖鲁人能重创英军,靠得是不要命的精神,以前赴后继的方式拼光了英军的弹药后,这才杀伤了几千英军。

试问,看见英军上刺刀就跑的清军有这种不要命的勇气吗?显然,清军没有。如果清军也打鸡血,真的敢跟英军肉搏,鸦片战争也不会败的那么惨。


Mer86


清军并不是输在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上,而是输在军事训练远不如人,求战意识远不如人,决死精神远不如人。

排队枪毙战术是英军近代化以来重要的军事成果,但并不是说排队枪毙战术就是无敌的。这种战术虽然胜率很高,但照样经常被怼的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早在18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就已经让英国人的排队枪毙战术吃鳖了。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军一共动员了4万陆军士兵和大量民兵,论起军事训练来,这些人是无论如何达不到英军高度的。

在正面对决的时候,训练有素的英国士兵排着线性阵列逐渐接近美国士兵,在有效射程内英军在指挥官的命令下依次射击,可以轻松击退对面的美国士兵,这就是训练有素。

(排队枪毙战术)

在英国排队枪毙战术的打击下,美军损失惨重,于是改变策略。

美国士兵躲在石头和树木后,依靠障碍物的掩护与英军对射。当英军进入美军射程的时候,他们密集的阵型正好便于美军射击,而当他们反击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到目标。

(美军躲在障碍物后与英军对射)

如此一来,英军和美军的伤亡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布尔战争时期,布尔人的游击战术让英军损失惨重

发生在1899年到1902年的布尔战争让英国损失惨重。

当时,英国为了征服布尔人,共出动50万大军,而他的对手布尔人在经过全面动员之后军队还不到10万人。

这场战争英国人共花费了2亿多英镑,在付出了数万人伤亡的代价后,终于把布尔人征服,但战争的结果很不乐观。他们面对的布尔人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强国部队,而是以农民为主的游击队。这些人不仅武器落后,而且训练不足。

尤其在战争后期,布尔人在英国的封锁下几乎弹尽粮绝,只剩下2万多人,必须依靠缴获的英军战利品才能生存下去。即便如此,英国方面还是对布尔人无可奈何,只得利用军队数量方面的绝对优势,对布尔人的领地进行铁壁合围,并对支持游击队的布尔老百姓实行惨绝人寰的迫害,才最终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否则他们在花费2亿多英镑之后就得灰溜溜的撤回国了。

(英军被布尔人攻击)

布尔人对英军取得如此大的战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士气高昂,并且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面对英军的侵略,布尔人同仇敌忾,虽然只有44万人口但并不屈服,而是集结了近10万大军。他们知道在正面战场不是英军对手,转而采取了游击战术,不断伏击英军。

英国的排队枪毙战术沦落为排着队被枪毙的战术,所以损失很大。


可见,英军的战术有很大漏洞,不是不可战胜的。即便正面对决不是对手,也可以采取游击战术进行骚扰,然后积小胜为大胜,打败他们。

可惜的是清朝不论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还是在1900年都没有办法战胜英军。

这是因为,清朝军队当时已经腐败透顶,无论采用什么战术都不能有效执行。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战役,当时清军集中3万多人,竟然接连被英军夺取了多座炮台,剩下的人仓皇逃入广州城,在军队数量远超英军的情况下,竟然不敢出城迎敌,坐视英军在炮台猛轰广州城。

(英军攻占炮台轰击广州城)

与布尔战争同一时期的庚子事变也是如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清军没有一点长进。在八国联军的攻击下,不仅天津不保,连京师都丢了。八旗兵当时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是对付密集步兵的有效武器,可惜这种武器在清军手里比烧火棍还不如,竟然没怎么用就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

(八国联军排着密集的队形冲锋)


所以,清朝不是输在没有破解办法,是输在不能让清军拿起勇气抵御侵略者。

就像我,一直希望成为一个高效的人,也知道成为高效人士的方法,更知道成为高效人士带来的好处。

唯一的问题是自己太懒,所以到现在也没成为高效的人。


历史风暴


为什么大清的将领没有找对对英军排枪战术的破解之法?这也太看得起大清的将领了,事实上,在当时,龙虾兵可以说是地表最强的军队了,甚至没有之一。那么,英军为什么可以傲视各国军队呢?靠的就是题中所说的"死板"的排枪战术。

其实,排枪战术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称--线式战术。线式战术从16世纪就开始发展起来,之后一直被欧洲国家使用。直到19世纪末,铁丝网加马克沁重机枪的组合,才彻底将线式战术淘汰出历史舞台了。

线式战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滑膛枪大规模列装军队开始的。但是,直到卡座式刺刀的发明,线式战术队列才能真正独挡一面,因为这时候的滑膛枪可以带着刺刀进行射击了。如果骑兵仍想从正面接近步兵,它将首先遭到来自滑膛枪队形的排枪齐射,之后,还将遇到像长矛兵队形一样的有力抵抗。训练有素,组织有序的滑膛枪士兵已经优于骑兵了。

(骑兵很难突进这样密集的刺刀丛林)

燧发枪的出现又将线式战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因为相比于火绳枪,燧发枪的操作更简单,士兵装填需要的空间更小,而且也没有像火绳枪发射时喷出的大股黑烟,因此,每个士兵之间的间隙就可以压缩的更小。燧发枪时代的线式战术一般是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

为什么要选择线式战术

相比弓箭,滑膛枪拥有很多优点,射程远,威力大,对士兵素质没有很大要求,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上了。但是,滑膛枪同时具有两个致命的缺点,精度奇差,射速奇慢。由于没有膛线,射击时,子弹是从枪口出去的没错,但是打在那,只有上帝知道了。有人做过实验,在不到50米的距离内,利用滑膛枪射击一块一米高,两米宽的木板,好的射手也才有75%的命中率。这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真要在战场上,士兵一紧张,子弹还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看电影里,主角能拿着滑膛枪瞄准狙杀敌方将军,这纯属扯淡。而且,滑膛枪装填很慢,故障率也高,经常出现哑火,炸膛的现象,一般,第一枪是发射率最高的。

所以,线式战术就是滑膛枪最好的选择了,通过整排士兵的齐射,子弹形成一堵弹墙打出去,这样,就保证了在队列正前方区域的敌人,基本都会被命中。

英军是线式战术时代的王者

虽然线式战术原理和简单,但是真操作起来又是两回事。首先,要克服士兵怕死的本能,向着敌人的子弹和炮弹迎面前进,而且是踏着正步前进,是很考验人的勇气的,只要有一个士兵顶不住压力,先开枪了,那么马上就是引起连锁反应,所有的士兵都会瞎放一通,完全打不到人。第二,对队形有很高的要求,所有人都必须踩着鼓点前进,快了和慢了都不行,前排有人被击倒了,后排的人马上要补上去。而英军就是通过现代的训练方式,将士兵训练成了在战场上只会装填、端枪、射击的机器人。这是英军能傲视群雄的关键所在。

下面说一个经典的战例,十八世纪中期,英法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外打的一场战役。

英军的指挥官是沃尔夫少将,人数3300人。当时,驻守在魁北克城的是法国军队,有士兵一万人,统帅是蒙特卡姆侯爵。开战前一天的晚上,英军就偷偷来到了城外2000米的地方,摆出了长度为1000米,前后两排的线式队列。第二天一大早,法军这边蒙特卡姆侯爵就带了3500人出城迎战。

法军摆出的是经典的三排线式队形。法军向着英军进发,走到大约200米的时候,法军开始了发射,几轮射击后,英军倒下约五分之一的士兵,但是英军却依然一点动静也没有。连英军沃尔夫少将都被击中,浑身血流如注,但是在断气前,他还告诫军官:一定要看见法军的眼白才能开枪。等到了大约30米的距离时,英军才下令开枪,第一轮射击法军就倒下了三分之一的人,随后,英军踩着鼓点,前进几米,发出了第二轮射击,法军又打下一大半,这时候,法军再也支撑不住了,疯狂向魁北克城逃跑。这场战役只持续了15分钟,英军伤亡600人,法军伤亡2000人。

落后的清朝军队不是英军对手

已经采用现代训练方式训练的法军,碰到英军尚且如此。更不同提清军了,当时的清军依然是一支旧式军队,法军死伤2000人,伤亡率高达三分之二后才崩溃,换成是清军,恐怕早就做鸟兽散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时,几千英军就能横行中国的原因。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英国陆军战术死板?这是完全不存在的!事实上日不落帝国就是在这样的战术下完成了横扫世界称霸一方的壮举。

也许在后人的眼里,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术方式实在是莫名其妙,步兵结成方阵直挺挺的站在原地轮番排队向对方射击,同时也轮番排队等待对方的射击,在某些人的眼里打仗怎么会出现这样“愚蠢”的方式?难道就不能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躲到战壕里,或者分散灵活射击,非要直挺挺的站在原地让对方打?



事实上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军人意志的时候!直白一些的说,如果是胆小鬼或者是意志力差的军人,让他站在原地等待对手的射杀,他有这个胆量吗?英国陆军在殖民地开拓时期的强悍,就是源自于自身的纪律性和强大的意志力。

由于早年火枪的精准度实在感人,排队枪毙也是考虑提升精准度所采取的必要战术,别看直挺挺的站在原地,在几十米的距离内,早年的火枪能否有足够的精准度来击中对手完全是中奖一类的概率,所以才出现的集结阵型集体射计的方式,这是取决于当代武器的限制,但毕竟迎面而来的是敌方的火力,在对手的火力打击之下还要保持严密的阵型,就只能在军队的凝聚力纪律性和意志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所不具备的。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号称有绿营六十万八旗二十万,但在长期的腐化堕落之下,军队编制早已成为了账本上的数字,实际兵力早已达不到编制上的要求,以至于鸦片战争战事一起,沿海各地匆忙招兵买马,军队补充空缺、地方招募兵勇团练,可这种临时披上军装的百姓又如何保证战斗力?这样的军队在与正规化的英军交手时,已经不是战术上的问题,而是兵员素质上的问题,老百姓与正规军的对决,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战术来评定胜负,这注定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军队的表现可以用雷人来形容,除了八里桥之战外,余下的战斗通常在伤亡仅仅几百人的情况下就直接宣告崩溃,因为最能打的军队在第一时间就消耗殆尽,剩下的临时武装的百姓就只有逃跑份,即便是规模最大的八里桥之战,三万清军在伤亡仅仅过千人的情况下就直接溃散,想指望依靠战术来打败英国军队?还是先看看清军自己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军队吧?


辽宁资深球迷


按照问题主所说的骑兵突击,这一点恐怕不怎么能行,当时僧格林沁率领的1万蒙古骑兵也是跟你打的同样的主意,但是僧格林沁错误的低估了英国步枪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射程上的优势,最终造成蒙古骑兵全军覆没。

从道理上来讲,英国人的这一套战术确实有破解的方法,但是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如果有两个必要的条件能够达到其中一个击败英国军队确实是有办法。

首先低一点射程即真理,你的步枪正虽然说结成一个方正以后我很难突破,但是我可以远距离的风筝你呀,用射程更远的火炮或者是射程更远的步枪对你进行远距离的骚扰或者是袭击英国,那英国军队连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但是这很显然需要技术和装备的支撑,但是当时的满清的部队,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

第二点,纵深防御,我拉长整个一条防御线,把每个地点都作为一个抵抗的据点,让你身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不断地袭扰你的补给线,让你疲于奔命,让你最后人困马乏肥的给你拉成瘦的,瘦的直接把你给拖死,最后你的军队被活活地消耗殆尽。

但是对于满清政府来讲,北京城的纵深防御太少了,北京是首府,不能丢这个地方又离大海特别近,一旦英法联军拿下天津港,那整个北京城就立刻暴露在了英法联军的火力射程范围之下 英国人和法国人就逼迫着你跟他的步兵方阵打一,但你硬生生的用骑兵或者是手持简陋武器的步兵去冲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军阵,你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的力量只能够被屠杀。

所以说,英法联军的作战很明显就是围绕着你不可能丢失的地点,围点打援,利用自己技术和军队上面的优势,不断的消耗你的优势兵力,将你的军队全部击溃以后让你不战而降。

当然说回来我们还得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满清军队的落后的战争理念,尤其是僧格林沁率领自己的蒙古骑兵硬去撞对方的步枪阵,无论在历朝历代哪个时代,机动性都是骑兵面对步兵的天然优势,哪怕是金朝的铁浮屠,也都需要配备拐子马来增强他的机动性能,但是僧格林沁硬生生把这个优势转化为无,骑兵目标特别大,一旦发动进攻,简直就是活靶子,军队又没有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种决一死战的雄心,最后导致一旦出现了技术上面的碾压,军队率先溃败,敌人发动追击,那你的军队不想玩,造成敌人这么低的伤亡,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漩涡鸣人yy


谁说英军的排枪战术死板了?

被很多人成为排队枪毙时代的线式横队战术,是欧洲历经17、18世纪两百年间的激烈战争而总结出来的非常简单有效的、针对滑膛火枪武器的战术。

从18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各国军队普遍接受了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或者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动一下,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不过,第三列士兵射击时,容易对第二列造成误伤。因此,实际作战中,第三列经常不参与射击,只充当前两列伤亡后的替补。

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一些国家的军队为了更好的发扬火力已经开始尝试两列横队,比如威灵顿在半岛战争时期。但当军队易遭骑兵攻击时,军队就会排成四列横队,如威灵顿在滑铁卢。

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对于军队最小的编制——连来说,只有一种队形,那就是三列横队。横队、纵队、方阵等队形是对营以上编制单位而言的。

营是当时最基本的战术单位,一般包含6到10个连,人数从600多人到千余人不等。所谓营横队、营纵队、营方阵其实就是营长将所含三列连横队进行变换、组合和排列的产物。将所有三列连横队排成一个大横队,就是营横队,18世纪的传统线式战争就是将所有营都排成营横队。这种阵型的优点是便于发扬火力,缺点是对地形和纪律要求非常敏感,移动速度慢而且非常难保持队形的整齐。

简单说,欧洲人这种战术能最大效力的发挥燧发枪的火力优势,并能通过变换为散兵或方阵来对抗炮兵和骑兵突击。

我们再来说说满清军队吧!

清军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鸟枪也就是火绳枪装备比例在一半左右,剩余士兵装备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

清军排列阵式,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抬枪开火,再近,则以鸟枪击敌。三击不中,火器左右旋于后,继之以冷兵器肉搏厮杀。“若夫(敌人)大众继至,牌枪不能敌,则分于火器之后,火炮火枪又次第开放。”由于冷热兵器前后配置,清军阵列一般达十几行。

这种落后战术面对英军的横队时是被碾压的。清军一半的部队使用火器,另一半使用冷兵器,而英军使用带刺刀的燧发枪。英军一名士兵能发挥两名清军的作战效能。也就是同等兵力下,英军的作战效能是清军的两倍。而且,清军的队形紧密,面对英军的火力是要被收割的。

当然,如果清军有勇气冲到近前,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因为《火药武器在战场上的杀伤效率》一文中曾经做过估算,当面对英军800人的两列横队时,攻击纵队在250米处要面对800支步枪,200米处仍要面对650支,150米处就减少为480支,100米处只需要面对330支步枪了。

也就是你真能冲到跟前去跟英军肉搏也是能打一下的。

但前提是你能冲过去,拿破仑就曾经说过:“除非有优势的炮兵,否则纵队就无法突破横队。”拿破仑战争时代,双方都有纵队发动刺刀冲击结果被对方横队火力击败的战例。比如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沙俄近卫军的两个团就发起过大约300米距离上的纵队刺刀冲锋,结果很快就被法军横队的步枪火力和炮兵给打垮了。

有人觉得清军能跟沙俄的禁卫军比狠吗?沙俄近卫军都没做到的事情,清军能做到吗?

冲过去肉搏的例子也有,祖鲁战争里的伊散德尔瓦纳战役,祖鲁武士就靠拼死冲锋和英军的失误,阵斩了上千英军。但那也是靠着前仆后继的冲锋,耗光了英国人的弹药才打赢的。

至于清军?在太平天国战争里,曾经面对7名太平军的肉搏冲锋,大量清军只会转身就逃,哪怕跳到河里都不敢回身拼命。

你告诉我这样的军队能顶着英国人的炮火杀到跟前,然后还敢英国人肉搏?

骗鬼吗?

至于骑兵?英国人可以很快的变为方阵,抵御骑兵冲锋,比如滑铁卢战役里,法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近卫掷弹骑兵、胸甲骑兵、卡宾枪骑兵、龙骑兵、枪骑兵、猎骑兵都投入了,结果还是被英国人的步兵方阵给顶住了。

说到底,这种问题类似,“泰森的拳击也没啥厉害的啊,就是来回拿拳头怼,以及来回蹦跳”。是的,是有人能击败泰森,比如霍利菲尔德,但你肯定不行!


冷兵器研究所


英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在实战中不断成长成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战斗力十分顽强。英军排枪战术命中率高,能给敌人大量杀伤。英军排枪战术如此死板,才能在有效射程大量杀伤敌人。反之,大清的将领只会大刀长矛和弓箭,没有严明组织纪律,组织纪律涣散,训练不刻苦,贪生怕死,不敢和强敌亮剑,血战,较量。大清将士纸醉金迷,花天酒地,过着奢侈生活,得过且过,无所见树,无所作为。清军将士有很多大食鸦片,弱不经风,亳无战斗力。清朝,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认为天下太平,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清军将士缺乏严格训练。清军没做好反击英军的准备。清军仓促应战,有勇无谋,被侵略者的凶残吓坏了,被侵略军吓破了胆。英军准备充足,充分。英军在战场上临危不乱,视死如归,一点也不慌乱,英勇善战,敢打大胜仗。何况,腐败无能,其清军战力十分低下。英军是虎狼之师,清军是待宰杀的糕羊。英军长排枪死板,其实也不死板,放近了再打,提高精度和杀伤力。清军比英军还死板一套,不知灵活应用战术,敢拿大刀长矛去对付英军的长排枪,无异于惨遭屠杀,杀戮。清军要抓住英军的短处和不足,才能打胜仗。英军抓住清军不足和弱点,就用长排枪屠杀手拿大刀长矛的清军。历史事实证明了封建社会的清朝,无力对抗高度发达旧资本主义英国。英军实力远强于清军,清军不论怎么和英军打仗,都要打败仗。事实证明一切,事实胜于雄辩,落后就挨打,受人欺辱。鸦片战争,英车坚船利炮,洋枪洋炮打败了腐朽无能的清朝军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农业大国要向工业大国大转变,要在科技创新中,走向富国强兵之路。


中国美6220


如果说英国的排枪战术死板,那你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是排枪战术。

关于线列战术,很多人一位就是简单的几排火枪手站在一起开枪组成密集火力,这其实是影视剧给人们的一个错误印象,事实上真正的线列战术远比这个复杂的多。

线列战术在战斗时会使用三种战术:线列、方阵、纵阵。其中线列是步兵会战时组成横排的线列,然后通过火枪齐射来增强火力密度。一般这个线列横排会有3-4排,第一排跪射,第二排战射,三四排作为人员补充。这样的密集火力,可以很好的发挥燧发枪的火力优势,同时每个士兵之间又保持较为疏松的距离,似的士兵不会受到对方密集火力的大面积伤害。




方阵则是3-4排线列步兵围成的空心方阵,这是专门针对骑兵突袭是方阵,每一个方阵步兵都是要经过严格的勇气训练,做到能够直面骑兵的冲击还能去用木棍戳刺马眼,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线列步兵。


纵阵是方便步兵进行移动奔袭的方阵,像当时英军,行军时都是统一使用两分距纵队或四分距纵队。其中每个横排是三排士兵,其中一排士兵就是一个排,三排士兵就是一个连,这是最基本的线列单位。一般6-10个连组成一个营,人数从600到1000不等,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方阵单位。

除了步兵线列方阵,还会有轻步兵(散兵)、骑兵和炮兵与方阵相配合,这样的战斗模式在那个时代除了同样战术硬碰硬,几乎是无解的。



所以说线列战术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历经了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北美战争、拿破仑战争的洗礼,发展的非常成熟了。相比于清军的战斗力,更为强大的奥斯曼军队都拿欧洲的线列战术没辙,更何况战术水平才出在线列战术初阶又缺乏训练的清军呢?


火器工坊


这就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之间的区别,一个具有现代思维的人,他可能脑袋不是很灵活,但是由于具有现代思维,那么他考虑问题就比较全面,严丝合缝,你凭着头脑灵活去忽悠他,他那里的合同协议严正全面。这就是古代战法打不过线性排枪战术的原因。

美国人其实打仗不行,但是他们有众多的战术参谋提供全面的保障,从行军的排队速度到士兵的战壕怎么挖,到后勤的保障,每个士兵的热量供给,弹药供给,到士兵个人情感和身体疲惫程度进行轮换,全部有教科书般的硬性规定。所以打到最后,再聪明再勇猛的对手也架不住美军的有条不紊的消耗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