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做飯卻抵不上別人說句話,老人更喜歡“光說不做”的子女?

洗衣做飯,端茶送誰抵不上別人一句“爸媽,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為什麼老人總喜歡在外的孩子,而對在家伺候自己的孩子,百般刁難呢?

英子最近痛苦不堪,覺得真心付出換不來一句謝謝不說,反而招致一頓臭罵?難道我是撿來的?

一年前,英子爸突發腦中風住院,急需人照料。英子媽體弱只能在家,英子哥以一句工作忙,無法脫身,便將重擔甩給了英子。英子心裡也明白,接下了這個擔子,就意味著自己要放棄很多,事業前途全完不說,丈夫孩子也會與自己兩地分居。可眼看著父親在醫院沒人照料,她又做不到。請護工,她又不放心。英子只能無奈從公司辭職,離開自己拼搏已久的大城市,回到了這個她花了二十多年才走出的大山裡。在這一年時間,不僅花光了英子所有的積蓄,還讓英子從一個光鮮靚麗的城市白領活脫脫變成了一名農村婦女。父親無法起床,英子就每天送吃送喝,端屎端尿。為了讓父親保持體重,英子整日整日地研究菜譜,換著花樣地給他做吃的。為了不讓父親生褥瘡,英子定著鬧鐘給他翻身清洗。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英子已經很久沒回過家了,過年時,丈夫帶孩子來看她,孩子都差點認不出她了,而丈夫,似乎也對她開始疏離,直接問她,還想不想一起過了。父親的身體逐漸好轉,可父親對她的責罵卻越來越多,稍有懈怠,便疾言厲色。甚至當著親朋好友的面,數落她的不是。而那個只是逢年過節回趟家,隔幾個星期來個電話的大哥呢?卻成了爸媽的掌上明珠,出錢出力的孝子。

難道爸媽都眼瞎了嗎?看不見誰對他們才是真的好。

洗衣做飯卻抵不上別人說句話,老人更喜歡“光說不做”的子女?

我想很多人都像英子般,有著這樣的疑問吧!為什麼洗衣做飯,端茶送誰抵不上別人一句“爸媽,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為什麼老人總喜歡在外的孩子,而對在家伺候自己的孩子,百般刁難呢?

首先,從經濟學上來說,可以用邊際效益遞減理論來講,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渴的時候,給你一瓶,兩瓶,三瓶乃至四五六瓶同樣的水,你得到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一瓶水很滿意,兩瓶水滿意,三瓶無感,四瓶及以上就會心生厭惡了。端茶送水,洗衣做飯,剛開始會讓人心懷感激,時間長了的無條件付出,必然會讓人覺得理所應當,這本就是你的責任,是你該做的,久而久之,一旦你稍有懈怠,一定會被挑剔嫌棄,因為,他覺得是你沒把分內之事做好。

洗衣做飯卻抵不上別人說句話,老人更喜歡“光說不做”的子女?

其次,從心理學上來說,可以用蔡格尼克效應來解釋,這是一種記憶效應,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更加深刻。子女對父母都是有贍養的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不在身邊的子女與在身邊的子女,最大的區別便是,不在身邊的子女,未對老人履行贍養之責。根據蔡格尼克效應來解釋,也就是,父母潛意識裡,會認為不在身邊的子女沒有很好地盡孝,這件事沒有完成,就成為心中的一根刺。必須想方設法地提醒他們去完成,怎麼辦呢?責罵肯定不行,兒女已經獨立,且又在外地,責罵只會讓他們離自己越來越遠。那就討好,對他們百依百順,多加表揚,可是外地的兒女哪有那麼容易回來,不回來,就更牽掛,越牽掛就越討好。過多的討好,便成了自己的付出,最後連自己都被自己的付出感動了,就更覺得這件事是值得的,不在家的子女是優秀得足以配得上這些討好的,因為沒有扔覺得自己蠢,所以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這是種自我安慰,更是種惡性循環。反而,在身邊的子女,因為完成了這件事,所以父母覺得平淡無奇,不足掛齒。

洗衣做飯卻抵不上別人說句話,老人更喜歡“光說不做”的子女?

第三, 這是長期親密關係的必然矛盾。縱觀所有的長期親密關係,一定會存在著這樣的矛盾。一方總想著改變另一方,而另一方又總是堅持自己,質疑“憑什麼我是被改變的那一個”,還會反過來要你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勸父母別吃剩飯剩菜,對身體不好。他們卻說你,沒有吃過苦,不懂節儉,只知道浪費。最後只能是不歡而散。你跟他們講科學,他們卻跟你談道德,講經驗。誰的錯?都沒錯,只能說,立場不同罷了。一同生活的子女,難免對父母的某些事情多加干預,父母也免不了對朝夕相處的子女多加指責,雙方的自我空間都會被對方限制,這便會免不了矛盾爭吵。

最後,從生活經驗來看。在外的子女,往往因為害怕父母擔心,對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因為空間的限制,只能選擇相信。久而久之,父母便只看見了外出子女優秀的一面,當然會認為在外子女是天之驕子,無人可以與之媲美。更誇張的是,有的父母還是將這種想法,添油加醋,一遍又一遍地向親戚鄰里炫耀,而旁人看不見真相,更是習慣性地轉訴,又為在外子女渡了一層金。說得多了,聽得多了,自己都信了。在家的子女,因為生活距離太近,便不可能享受這種優待了,大小缺點都會被一覽無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