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網紅街偶遇老字號草包包子 見證城市近百年榮辱沉浮


草包包子為濟南市的傳統名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因創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草包”而得名。精緻皮薄味美多汁,迄今已開發出以豬肉灌湯包為首的十餘種風味。草包包子是灌湯包的一種,新出籠的包子,白白的薄皮透出粉粉的肉餡,不變形,不塌架,口感鬆軟,香而不膩。對需要外帶者,用鮮綠荷葉包裹,使熱包子別有一種清香。圖為工作人員在寬厚裡的沿街窗口給顧客賣包子。

草包包子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在這近百年中既是包子自己的沉浮史,同時也見證了濟南這座歷史名城的百年滄桑。在寬厚裡的草包包子店鋪裡,小編看到一塊“中華老字號”的牌匾,這塊銅質牌匾本身的歷史就夠滄桑的了。

草包包子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草包包子鋪的創始人張文漢童年曾在洛口“繼鎮園”飯莊學藝,他為人憨厚,不善言笑,終日只知道悶頭燒火、擇菜、幹雜活,因生性木訥,街房送了個外號——“草包”。1937年,一場戰火後,他們一家從洛口逃到濟南城裡。在朋友的資助下,於西門太平寺街南段西開了家包子鋪,後來挪到普利街冉家巷口,也就是現在的位置,並用“草包”作為字號。圖為寬厚裡包子鋪工作人員在用機器擀包子皮。


張文漢在包子製作上秉承師傳,潛心研究,逐漸創出了自己的風味。草包包子不僅外形美觀,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吃起來湯汁豐富、口感細膩,再加上老張待人實誠,“草包”包子鋪很快就在濟南府叫響了。經營了幾年後,為吸引顧客,增加收入,店裡又適當增添了燒酒小炒,生意很是紅火。圖為寬厚裡包子鋪工作人員在手工包包子。

不久,另一場戰爭打響,在1948年9月的戰役中,隔壁一家食品店不幸被炸彈擊中,高大的山牆傾倒後砸向包子鋪,張文漢當場被壓在牆下,再也沒有醒過來。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兒在這次事故中倖免於難,草包包子鋪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後來,張文漢的妻子和他的生前好友一起整修後重新開張,生意卻大不如前,只能勉強維持。圖為寬厚裡包子鋪工作人員在手工包包子。

1956年公私合營後,包子鋪歸入濟南飲食公司,店鋪裝飾一新,並增加了員工,生意逐漸好了起來。再後來,飲食公司調整了經營機制,草包包子鋪實行了承包經營,董馥生當上了草包包子鋪第一任經理,他對“草包”和“草包包子鋪”進行了註冊。店鋪也及時進行了調整,在傳統包子品種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御膳包,蝦仁包,大素包等多個品種,並在炒菜的製作上突出了魯菜的特色。圖為寬厚裡包子鋪在蒸包子。


此後,草包包子生意越來越好。1997年,董經理將草包包子鋪鋪面的營業面積由原來的300平方米擴展到1000平方米。店面變了,草包包子的製作過程卻一直沿用老的工藝,在濟南市飲食協會連年的評比中,“草包包子”以其獨特的工藝和風味多次榮獲濟南市“名優小吃”的稱號。圖為寬厚裡包子鋪工作人員在加工包子。

草包包子用刀切肉餡,配以筍丁、蛋糕丁,並以老漬醬油、小磨香油,精心調製,是謂三鮮餡。以新鮮豬肉為原料,配以特製佐料精製成餡,是謂豬肉灌湯餡。再以新“麵肥”發二等粉,擀成皮,捏十八褶成菊花頂狀。上籠蒸約十幾分鍾,出籠時凡包子“脫底”、“冒油”者剔出,不上盤。圖為遊客在寬厚裡包子鋪點餐。

草包包子在網紅街寬厚裡有專門的包子鋪,也配有一些小菜,但主要還是以草包包子為主,遊客可以在窗口買包子帶走吃,也可以到店裡點餐就餐。圖為遊客在寬厚裡包子鋪內吃包子。小夥伴們若是到濟南,不妨去寬厚裡或者草包包子原址去品嚐一下這近百年曆史和沉浮的美食吧,吃的不僅僅是一種小吃,而是一段近百年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