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狙擊手中為何沒有日本人?一個習慣,讓狙擊手成為消耗品

在公認的世界十大狙擊手中,芬蘭狙擊手西蒙·海耶佔據榜首,前蘇聯有4人,分別佔據第2、3、4、7名,美國和德國分別佔據二人,中國也有一人上榜。其中,8名狙擊手產生於二戰前後,美國的兩名狙擊手則產生於越戰時期。日本是二戰的主要發起國,參與戰爭時間最長,但是沒有產生世界級的狙擊手。

世界級狙擊手中為何沒有日本人?一個習慣,讓狙擊手成為消耗品

按理說,日本是應該有世界級狙擊手的。明治維新後,日本效仿近代德軍建立了現代陸軍體系,編制、訓練、火力配置全面向德軍學習,其裝備的30式步槍、38式步槍、97式步槍和9式步槍都是德國毛瑟步槍的改版,非常適合遠程射擊。而且,日軍的射擊技術十分高超,新兵入伍後要接受為期兩年的射擊訓練,訓練平均彈量超過500發,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這樣的軍隊,為何沒有誕生世界級的狙擊手呢?

世界級狙擊手中為何沒有日本人?一個習慣,讓狙擊手成為消耗品

優秀狙擊手的產生與軍隊的作戰理念、火力配置和戰爭的形式有密切關係,只有在巷戰、叢林戰這樣的高消耗戰鬥中才能產生。在這種戰爭中,雙方的裝備差距被拉到最低,重火力被嚴重削弱,機動性也被嚴重限制,這時候狙擊手才能派上用場。芬蘭狙擊手西蒙·海耶在是蘇芬邊境拉鋸戰中成長起來的,蘇聯和德國的4位王牌狙擊手都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誕生的,美國王牌狙擊手誕生於越南叢林戰中,我國狙擊英雄張桃芳成名於上甘嶺坑道靜態防禦作戰中。

世界級狙擊手中為何沒有日本人?一個習慣,讓狙擊手成為消耗品

14年抗戰中,日軍幾乎沒有打過這樣的戰爭,在正面戰場上依靠飛機大炮取勝,在敵後戰場上被麻雀戰、游擊戰打得不勝其擾,狙擊手在這樣的高機動作戰中無從發揮,何況日軍也沒有設置專業的狙擊手,自然也就不會誕生世界級的狙擊手。

世界級狙擊手中為何沒有日本人?一個習慣,讓狙擊手成為消耗品

太平洋戰爭後期,美日雙方陷入了慘烈的奪島戰中。這種形態的戰爭非常適合狙擊手發揮,熱帶密集的叢林也是狙擊手的天堂。然而,日軍在戰略上有很大問題,狙擊手往往把自己綁在樹上連續開火,直到戰死為止,如此一來狙擊手便成了一次性用品,除了給美軍制造了一定麻煩外幾乎毫無作用。更何況,日軍面對的敵人是捨得拿5噸彈藥斃傷一個敵人的美軍,在鋪天蓋地的炮火覆蓋中,射擊技術上再高超也無用武之地,日軍能做的只有發起板載衝鋒,或利用縱橫交錯的坑道給美軍造成一定殺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