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情景一:孩子不吃飯,“你不吃飯,媽媽就把你扔進垃圾桶。”

情景二:“你這麼不聽話,那你就一個人在這吧,我回家了”,孩子一邊哭,一邊叫著“媽媽別走”,崩潰小跑的跟上媽媽的腳步。

生活中,這是我們常見的場景,殊不知這樣的你,是在不斷的,摧毀孩子的安全感。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在未來更加的自信,並且身心健康。而我們卻一直給孩子製造不安全感,因為我們自身沒有安全感。

一、安全感是人之所需

安全感是人的需求之一。如果沒有安全感,會恐懼、焦慮、情緒失控,以及行為不調、身心損傷。

基於父母的個人不安全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能會給孩子造成痛苦或是不可磨滅的傷害。

二、缺失安全感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因不安全感,產生盲目比較

2、因不安全感,想要絕對掌控

3、因不安全感,選擇對一切放手

4、因不安全感,成為“受害者”父母

1、因不安全感,產生的盲目比較

因為我們自身的不安全感,我們將孩子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

電視劇《小歡喜》中,海清飾演的董文潔,就是將比較型的父母,表現的淋漓盡致。有一次,方一凡考試進步了50名,卻遭到媽媽劈頭蓋臉一頓罵。

害怕孩子考不上本科的恐懼,讓媽媽只看得到結果,看不到他的努力,也看不到他的進步。

其實,一凡文化課雖不擅長,但多才多藝,擅長溝通,往藝術方向發展的話,前途不可限量。

相比,表弟林磊兒,雖然門門功課都是優,卻缺乏生活的能力,來到姨媽家,18歲的他,竟一天迷路2次…

為了所謂的安全,讓孩子達到某個標準,以撫慰自己焦慮的內心,這樣盲目的比較,只會讓孩子失去特殊的天賦。

方一凡的媽媽,因為自身的不安全感產生焦慮,將孩子盲目的比較,有一位父親,也用所謂的安全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毀掉了孩子的一輩子。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位叫沈巍的流浪者,與其他生活所迫的流浪者不同的是,他有上過大學,曾經在事業單位工作,甚至,他銀行卡里面還躺著好幾十萬存款。

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流浪者呢?

少時,喜歡讀書學習的沈巍,父親覺著從文,不穩定,就連讀書的錢也不給,因此,沈巍買書的錢,都是收廢品得來的。

沈巍父親用所謂的安全標準:審計才是穩定的工作,進而逼迫他從事,讓沈巍有家不想回,寧願在外流浪,享受自由。

父親臨終時向他懺悔,後悔毀了他一生。

2、因不安全感,想要絕對掌控

絕對掌控型的父母表現為:掌控所有能掌控的東西,所以孩子就成為了直接掌控人。

電視劇《小歡喜》,小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長,為了孩子辭去特級教師,用全身心盯緊女兒,包辦孩子的吃喝拉撒,專注於:孩子將所有可能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女兒英子,成績很好,但離清華還有點距離,宋倩想讓孩子上清華,甚至將家裡的牆壁,全部換成玻璃的,這樣能夠全方向的監控女兒。

這樣的宋倩,卻希望女兒在自己的長期壓迫下有自己的想法:

帶女兒去看電影,英子這部電影已經看過,不忍心讓媽媽失望,所以裝沒看過,當宋倩知道英子看過時,歇斯里底地質問英子:

宋倩:“你看過可以跟我講,裝沒看過”

英子:“因為我不想讓你失望啊!”

宋倩:“我主要目的是,想讓你開心,你看過我卻不告訴我,你這樣,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

英子:“可是,我想讓你開心,這樣我才會開心啊!”

因為,父母的個人不安全感,產生焦慮,表現為絕對的掌控,在絕對的掌控之下,創造出木偶一般的女兒。以母親的開心為前提,沒有了自我,對人生迷茫,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這樣的孩子,以後因為他人情緒波動,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父母控制行為跟孩子的心理健康緊密聯繫,家長的極度控制,對孩子造成的痛苦,與失去至親給人帶來的痛苦的程度,竟然沒多大差別。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3、因不安全感,選擇對一切放手

因安全感不足,對一切事務選擇放手,這樣的父母與絕對控制型父母是完全相反的,對孩子的一切放手,任其生長。

此類型父母,覺得自己能力有限,掌控不了,索性對一切放手,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標準、原則,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容易受到錯誤思維的影響,陷入歧途:早孕,吸毒,被不良青年誘導做違法的事情。

4、因不安全感,成為“受害者”父母

受害型的父母,把一切歸咎於別人,以撇清自己的責任。

有的職場媽媽,為了孩子辭去自己的工作,全職帶孩子,然後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孩子、老公等。

受害者父母的特點是:堅信自己已失去對人生的掌控權,所以把自己的不快樂、不成功歸咎於別人,而離最親近的孩子,就成了替罪羊。

孩子要對你人生負責,把自己的缺失放大,督促孩子彌補你的缺失,希望孩子能夠活出,你想要的人生。可能存在的危險是:孩子被你不正當的動機,和不現實的期望壓垮。

現在,很多的父母在考慮自己全職還是兼職?有可能大多數是媽媽。

其實,無論是全職父母還是兼職父母,重要的是你的狀態、你的情緒。只要,你選擇的生活狀態下,你的情緒是飽滿的,是興奮的,是鼓舞人心的。那麼,就堅持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你的生活狀態,你的情緒是會感染到孩子的。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歸根結底,孩子的許多問題,是父母創造出來的,父母才是孩子問題的根源。

所以,解決父母自身的安全感問題,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那麼,如何解決父母自身的安全感問題?

三、如何解決自父母身的安全感問題?

其實,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向外索求,不是去要求孩子,讓孩子做出讓你感覺安全的行為,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

我將在以下的6個方面去闡述,父母如何解決自己安全感問題:

1、走出舒適區

2、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3、控制你的大腦

4、管理好自我對話

5、清空“地下室”,填滿“陽臺”

6、選擇性的聆聽

1、走出舒適區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件事情你重來沒有做過,極富挑戰。

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跟陌生人聊天,從而篩序出優質的人,打造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2、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給孩子報班的錢,拿出一部分給自己報一個愛好班,愉悅自己。

每天拿出讓自己愉悅的時間,每週拿出一天的時間,看場電影。每年拿出一段時間,獨自旅遊。

我們需要每天休整,每週休息,每年休假。愉悅自己,釋放自己的情緒,不要把情緒帶到家裡。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3、控你的大腦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會思考,而人之所以痛苦,也是因為會思考。有時,你的大腦會不斷的給你製造痛苦,這時我們需要用真相來過濾痛苦。

當你的每個想法出現的時候,比如“你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那麼,你就需要思考一下:真實的我是沒有價值的嗎?

想一想,這個想法是否正確?

可能得出的結論是:不,不是的,真正的我有責任感,我在做一件偉大而艱鉅的事情―育人。

記得,管理好你的大腦,不要讓負面的想法,在你的腦袋裡安營紮寨,否則,你就是在給自己製造痛苦。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4、管理好的自我對話

日常生活中,我們犯了一個錯誤,我們經常會對自己說“我真蠢”,“我真笨”,“我真沒用”這類的話。

我們會允許別人,對我們說:你真蠢,你真笨,你真沒用,這樣的話嗎?

不,我們本能反應是反駁。

通常,我們不允許別人對我們說的話,我們卻會對自己說

泰格伍茲在打球的時候,如果沒有打出自己想要的成績,他從來不會說“真糟糕,我怎麼打出這樣的球?”,他總是安慰自己“哦,我只是沒有打出,我應有的水準”。

所以,管理好自我對話,就是管理好自己,不要讓自己創造問題。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5、清空“地下室”,填滿“陽臺”

“地下室”型的朋友,抓住你,拉著你一起進入地下室,這樣的朋友消極、悲觀,不斷製造恐懼,並讓恐懼籠罩著你。

而“陽臺”型的朋友,積極、樂觀,傳遞快樂,給你建設性的意見,給你能量,讓你看到未來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要把“地下室”型的朋友清空,拒絕交往,用“陽臺型”的朋友來填滿。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6、選擇性的聽

別人對我們說什麼,並不能定義我們就是什麼樣的人。喜歡一句話“他人如何說並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回應”。

別人說什麼,別人給你貼的標籤,並不能定義你就是什麼樣的人,關鍵是你從別人那裡或接受了什麼?

我們不能選擇別人對我們說什麼,但我們可以選擇聆聽什麼,耳朵的之所以長在大腦兩側,是因為要用大腦過濾別人對我們說的話,我們需要給耳朵餵養積極正面的話,負面的話,可以選擇不聆聽。

孩子,你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媽媽給的

解決父母自身的安全感問題,需要我們自身變得強大起來,當我們變得強大,不安全感就顯得渺小。也許,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消除不安全感,但,我們可以減少不安全感,以及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程度。


總結:

當我們自身沒有安全感的時候,我們會不斷的給孩子創造痛苦,只有父母解決了自身的安全感,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根據我的學習和總結,我在我的文章中給出了7種方法:1.走出舒適區;2.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3.控制你的大腦;4.管理好自我對話;5.清空“地下室”填滿“陽臺”;6.選擇性的聆聽;以此,幫助我們家長解決自身的安全感問題。

歡迎關注我,持續更新適合寶媽成長的好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