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大多數的育兒書讀起來都非常枯燥,很難讓人有興趣一口氣讀完。但這本書我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如飢似渴地讀完了,還記錄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一部分是觀點,更多是案例及解決方案。

我從未如此記錄讀書筆記,也不鼓勵大家這樣寫讀書筆記。但為什麼這本書我要這樣寫讀書筆記呢?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第1, 書中寫到的很多孩子成長的問題,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問題,也是每個父母的煩惱所在。

比如: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針對這些問題,作者不僅給出了詳實的解決方案,還向上深究問題的成因,向下挖掘問題的本質,列出解決方案的理論依據。而這些理論依據都不是作者自己總結出來的"大道理",更多是有據可查的學術理論。

我在其他心理學著作中也看到了類似的理論。而作者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將這些理論掰開了揉碎了,融進自己的實踐和觀察中,變成了自己的育兒心得。使得這本書的可讀性非常強。既有讀小說的快感,又有讀乾貨的收穫。

我把其中的觀點和案例,有失敗的也有成功的,都記錄下來,差不多3萬多字。在以後遇到類似問題時,只翻這3萬多字就可以。總比看完20多萬字要容易得多。因為這三萬多字是全書的精華。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第2, 作者不僅是個教育家,還是個媽媽。她不僅有理論基礎,還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具有很強的參考性。

尹建莉養育了一個學霸女兒,16歲就考上了清華,成績高出當年分數線20多分。就這一點就足以讓她的育兒書暢銷。試問,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說服力呢?

所以,自從2009年,她的這本書上市以來,熱銷600萬冊。即便是上市10年,依然在華語育兒書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家長雖然沒看過這本書,但也至少聽過這本書的名字。

當年這本書剛上市我就買了一本,送給我的妹妹。當時妹妹的女兒兩三歲,她說自己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我就買了這本書送給她。遺憾的是,直到現在我的外甥女已經12歲了,妹妹還沒看過這本書,連塑封都沒打開過,而外甥女的教育問題就更別提了。

現在當我有了孩子,重讀此書,感覺如獲至寶。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第3, 除了以上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拿給先生看。

先生過去從來不看育兒書,甚至畢業後除了專業工具書,其他一本書也沒認真看過。根本不可能指望他看完這20多萬字。另外他的工作確實非常忙,不太可能擠出很多時間看書。所以我本意是想把精華摘錄後,讓他有時間在手機上看下。

但是,他在第一時間就拒絕了我。表示對這類書沒興趣。他甚至不贊成我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理由就是,他也不愛讀書,還不一樣考上了研究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在他的觀念裡,只有文科生才需要讀那麼多的書。這種想法很可悲很可怕,但其實很普遍。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

而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會接觸到非常優秀的人物,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以及子女教育中,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認識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所以,從有了孩子之後,我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和閱讀,同時自己也讀了許多的育兒書,學習了一些育兒方法。

我在教育上的積極進取,與先生在教育上的消極怠工,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矛盾。而我最擔心的是,父母教育理念的不一致,最終會導致孩子出現更多的問題,所以我一直在尋求一些辦法,希望能夠影響先生,讓他和我在孩子的育兒路上,保持大方向一致。但一直都沒有成功,直到讀到這本書。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這是唯一一本,我要求先生必須看完的育兒書。

不是因為這本書就一定比其他育兒書好很多,關鍵是,可讀性強,可操作性強。但沒想到,等我把3萬多字多筆記拿給先生看時,他竟然不以為然。

不得已,我就先挑出了其中的7頁內容,讓他讀。那幾頁講的是不要打罵孩子,暴力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傷害。

正好在那之前,先生因為孩子打了我,將三歲多孩子屁股打開了花,一道一道血印子。雖然我也認同該教訓下孩子,但沒想到先生竟然這麼"狠"。因此我警告先生,以後再打孩子就報警。

但我知道,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對於可能有暴力傾向的人來說,能改變他衝動的,只有他自己。而讀書,是他自我改變的一個好辦法。

所以,我找出書中關於暴力教育的7頁內容,要求他看完。沒想到,他竟然一口氣讀完了。

當時他並沒有說什麼,但在那之後兩三天,我驚喜地發現他身上發生了一些很微妙的變化

比如,當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兒子都不肯吃藥時,他沒有像以前一樣暴跳如雷,而是一直都表現得很溫和。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反而是當我想發火時,他甚至用眼神暗示我不可以。

以前看到育兒書中,有關於不要打孩子的內容,我也曾試著拿給他看,有些他看不下去,有些他看了也沒什麼改變。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為什麼這本書對他觸動那麼大?

我仔細分析,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這本書雖然有很多幹貨,但不是在說教,而是像一個知心大姐一樣,與你推心置腹的交流育兒經驗,解決你的問題。所以才更讓人信服。

比如,作者尹建莉在書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的一個老鄉跟她說,剛把孩子暴打了一頓,就因為孩子弄丟了1000多塊錢的山地車,而那車才騎了一個多月。

尹建莉沒有急著去給這位老鄉講大道理,因為這個時候講大道理是沒用的,他是聽不進去的。

她只是開玩笑的問那位老鄉,記得你上次也丟了一部手機,那手機好像也很貴吧,回家後老婆打你沒?

一句玩笑化解了老鄉的尷尬,也指出了問題的根本。讓老鄉認識到打孩子是不對的。

再比如:

有個小學生的家長找她諮詢,說自己經常打孩子,打完又非常後悔,但自己脾氣不好,孩子一惹她生氣,就控制不住發脾氣。

尹建莉老師依然沒有慌著給這位家長講大道理,而是笑著問她:

單位領導惹你生氣的時候,你會去罵他嗎?

你的兄弟姐妹惹你生氣的時候,你會動手去打他嗎?

接著,他才給家長講道理:你在孩子面前忍不住發脾氣,是因為你自己心裡清楚,就算你打孩子,孩子也拿你沒辦法,你根本不用擔心打孩子的後果,所以你才總是忍不住。

分析犀利,一針見血。

從前面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的方案幽默中閃爍著智慧,不忙著給家長說教,而是巧妙地讓家長在換位思考中,自己發現問題。

而尹建莉老師這種"不說教也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本身就值得家長學習。

看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寫了3萬多字的讀書筆記。為什麼

就像尹建莉在書中寫到的一個故事,牛頓因為太專注於實驗,朋友把他的飯吃了,他還以為自己吃了一樣。孩子也會犯各種錯誤,家長不要太把這些”無意的小錯誤“當回事。也許一句玩笑,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又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很多家長處理不好孩子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家長太過認真地把自己只當成“家長”,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說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而尹建莉的智慧之處在於,她始終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教育專家,高高在上地指導家長,而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媽媽。

她寫自己的育兒經,也不全是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其中有反思,有遺憾,也有成長。從中我們看到一個媽媽從不成熟到成熟的一個成長過程,而這是每一個媽媽育兒路上的必經之路。

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讓讀者代入感更強,理解得更透徹,當讀者遇到類似的案例時,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很願意去學習。

也正因此,先生答應我。每天會抽出20分鐘的時間,讀這本書,爭取把全書都讀完。如果確實沒時間,他就把我記錄的讀書筆記看完。

當然,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侷限性,,也不是說所有的內容都沒有瑕疵,但是,只要這本書有我們需要的東西,擇優而選即可。

對於我來說,這三萬多字的讀書筆記,就是我們的收穫。

之前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問,這本書好不好。我專門精讀後分享給大家。但是,我特別想提醒的是,一本書好不好,本身是見仁見智的事,最重要是家長要找到適合自己,能看進去的書。並願意去嘗試。

我是 ,關注蘇茉兒,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