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小時候,父母日常多忙於生計,對我的管束並不嚴。對於我的成長,他們雖然也懷抱著期待,卻因為條件有限,只能管好我的吃住用度,其它方面並沒有過多的參與。比如,跟風給我買了個小樂器,至於怎麼使用,完全靠我自己瞎琢磨。

但對於小小年紀的我,這個小樂器(電子琴)讓我第一次產生了恐懼。隨便按一個琴鍵都能彈出好聽的音符,但是我卻不能因此彈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即使再怎麼努力。

這種無助感,在剛懷上小萌的時候,又重新湧上心頭,曾一度讓我感覺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或認知,讓自己有能力養好這個孩子。

第一個孩子,總是格外的珍重,這促使我開始尋求幫助。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所以,我開始了讀書,從最初的《崔玉濤-寶貝健康公開課》、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開始,學習怎樣照顧一個小baby日常起居,學習怎樣守護那顆小小的幼嫩的心靈。

當讀到李雪的那句“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時,我才醒覺,或許教育孩子的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療愈的過程。

從最開始的育兒實操技巧,追逐到各家的育兒心理,再到弗洛伊德、阿德勒的心理學,魯道夫的兒童心理學,育兒範疇的閱讀,已經擴展到大概20來本。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一、寶藏級繪本:幼兒心理安撫繪本

在推薦育兒心理書籍前,我想先說說新近發現的兩本寶藏級別的兒童繪本——《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爸爸,我害怕了怎麼辦?》。因為方便區別,小萌會直接說《媽媽書》和《爸爸書》。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接觸這套書是因為朋友在圈裡,給孩子做閱讀打卡看到的,做了簡單的瞭解我就立馬收入囊中了。

在還沒有上王雪老師的心理課時,我只是如平常一樣,從繪畫風格、故事情節和共讀效果,來解讀這套繪本;上完課之後,我才驚覺這套書策劃者的用心之處

如我先前寫的 說到,人最原始的情感就是愛和恐懼。恰好這兩本就是從這兩種情感出發,引導孩子知道愛,認識恐懼。父母與孩子共讀的時候,雙方都能得到心理的撫慰。

  • 《媽媽書》,可以由媽媽領讀,通過身份的代入,孩子會知道,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者將來,不管是自己看得見或者看不見,不管媽媽是否有說出口,不管自己跟爸爸或媽媽在一起,不管……媽媽都會一如既往愛著他。

    在翻動書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對孩子說了32句“我愛你”。

  • 《爸爸書》,內容特別有深意,讓作為大人的我都有點難以完全領會。這是一個關於“害怕”也就是恐懼的故事,孩子總歸是要長大離開父母,當他遇到困難了,害怕了怎麼辦呢?
    “爸爸”沒有給出非常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是嘗試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即使起風了就會有停下來的時候,即使海浪濺溼了身也只是水,即使天黑了也是快天亮了,困難總會過去。
    那如果困難過不去呢?“爸爸”說那你就抬起頭看看天上的星星。
    莫名的感動!



二、延伸閱讀書單:情緒、安全感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就是讓他知道如何表達愛和克服恐懼。從心理安撫角度來說,我們依然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下面除了給大家推薦書單,還會把推薦精讀的章節挑選出來,讓大家能有所針對地進行閱讀。

  • H·魯道夫·謝弗《兒童心理學》
    針對我們討論的選題,推薦精讀兩章內容:第五章情緒發展第七章從他人幫助到自我幫助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之前也有推薦過,針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較系統分析,結合了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兩套理論,觀點相對中肯、客觀。

書是大部頭,所以我會針對有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對於跳讀過的章節,在每章最後會有一個小結,可以著重讀讀,不會影響後續內容的連貫。

  • 林文采《心理營養》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這本書已經推薦過多次,小萌剛好是幼兒園階段,所以這本書翻得也比較多,遇到問題就是字典一樣,多數情況檢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這本書有較大篇幅討論如何建立“安全感”,推薦精讀內容下篇:安全感情緒管理

- 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推薦精讀: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這本也是大部頭的書,心理學範疇,讀完後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此之前心裡面朦朦朧朧的小情緒,阿德勒會給你更科學的回答,當你讀完《自卑與超越》,再去閱讀育兒心理方面的書籍或繪本,也就更能理解作者的策劃用意了。



讀書,讓我更有底氣養育好孩子,繼而療愈自己


儘管不像幼兒教育的專業人士那樣,說出來的理論一套一套的。但是,正因為是自己的需求,所以在求知和實踐的路上,才會更為謹慎。

讀書,將是幫助我持續覺知、完善、療愈自己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