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圈里发现的“穆陵关”真身

欢迎关注头条号 ,深耕山东历史旧闻,鉴古知今,开创未来。
从猪圈里发现的“穆陵关”真身

寻找穆陵关

在我国古代的冷兵器时代,遍布全国各地的关隘在军事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关隘很多,比如,晋陕边界的潼关,晋冀边界的娘子关,贵州北部的娄山关,赣粤边界的梅关,河南西北部黄河南岸的函谷关,河南西部的虎牢关,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北京西北部的居庸关,河北东北部的山海关,甘肃西部的嘉峪关,豫鄂边界的武胜关,山西北部的雁门关等,全国著名的关隘不下百座。

有些虽然不叫“关”,实际上,也是重要关隘,如河北的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的大境门,都是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咽喉要地。像大境门虽然只是张家口的北门,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是可与居庸关、山海关等齐名的重要关隘。出大境门,就是通往内蒙古高原的狭长的两山夹持的漫长谷道,大境门的位置极为重要,城门在两山之间,城墙(即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城门异常坚固,与居庸关一道,是扼守北京的北大门。这座城门,实际上就是一座“雄关”。

就山东而言,最重要的关隘莫过于位于“中国长城之父”齐长城中部的穆陵关了。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穆陵关已经荡然无存,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到省内临朐县境内的蒋峪乡采访,县教育局一位副局长和一位教研室主任,陪我同行。采访结束后,我们寻穆陵关而去。我们乘坐吉普车从蒋峪乡出发,沿省道 227(那时长深高速公路还没有修建)经过大关、小关到达关顶。这里大关、小关、关顶的“关”,说的都是穆陵关。实际上到了关顶已经出了潍坊市临朐县的管辖范围,而进入临沂市沂水县的辖区了。

车一到关顶,局长说 :“穆陵关到了!”我们下车后一路上坡,走到了关顶,这里是周围附近一带的地理最高点,再向南去是沂水的马站、高桥、道托和沂水县城,那就是一溜下坡路了。关顶因为地势高耸,视野十分开阔。但是,穆陵关却不见踪影。

举目东望,在起伏迤逦的山巅,齐长城曲折蜿蜒,清晰可见。虽然已是残垣断壁,但是脉络非常清楚。齐长城用巨石修砌,残墙高约 3 到 5 米不等,宽约 10 米,随山势高低起伏 ;西望,是一个深深的峡谷,随即升起,继而是峰峦连绵,向西方天际伸去。峰峦之巅,也是清晰可见的齐长城的残缺不全的遗存。曲曲折折,直到远方。

局长说这关顶应该是穆陵关的所在,我问他可有根据,他说没有根据,只是大家都这样说。其实,这平整坦荡的关顶,除了伸向南北的省道 227 及东西两侧山峦上起伏残缺的齐长城外,一无所有。既无“关”,又无“隘”。

我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地形,这是周围方圆几十公里地势最高的所在。在这里建关,过于暴露,周围无险可依,显然为兵家所忌。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末期,泰山、沂山一线就是齐国与鲁国的分界线。为了防止鲁国,特别是南方强大楚国的侵犯,齐国就开始修筑长城。比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要早差不多 300 年。是我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早的诸侯国。

穆陵关段的齐长城建于战国齐宣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 319 年到公元前 311 年间,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当时齐国国势强盛,齐宣王便在被称为“齐南天险”的穆陵关建关,并修建了东起光光顶,西至大坡顶长约 45 公里的齐长城。一色巨石砌成,坚固异常。在两边齐长城的衬托下,穆陵关显得更加崔嵬壮丽。

后来财力雄厚的齐国陆续把互不连接的断断续续的齐长城,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区广里店的黄河之滨,经过泰山北部山脊,再经章丘南部,淄博博山南部,沂源北部,临朐南部,沂水北部,诸城、五莲的群山之间,直到胶南琅琊台黄海之滨,长达千里(500 余公里)的雄伟坚固的齐长城。

从猪圈里发现的“穆陵关”真身

我曾有幸实地考察过长清区广里店至泰山段,章丘南部山区,沂源、博山、诸城南及胶南几段齐长城。虽然有些地段已经残缺不全,有些地方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是整个齐长城脉络明显清晰,屹立于群山之巅,绵延千里,规模宏伟的全石砌成的齐长城遗迹,不难想象出完整时的齐长城该是何等的宏伟!不能不赞叹我们山东的先人,在全凭肩背人抬、没有任何现代技术设备条件下,靠一锤一铲建成这样气势宏伟的伟大建筑,该是何等的艰苦,何等的顽强,何等的坚韧啊!

但是穆陵关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我决定仔细查找一番,弄出个究竟。



我们在关顶周围细细察看,我总感到,在关顶建穆陵关绝不是理想的位置,地势高昂,周围没有有利的屏障,防守很不容易。穆陵关应该建在另外的位置。于是,我们决定做一次现场调查。向东看,山势逐渐高耸,整个呈上升态势,齐长城遗址两边很少有居民居住。向西望,向下是一深谷,深约 20 米,宽约 30 米,然后向上升起。深谷间有密密的树丛,从树影中隐隐可见有居民房舍。我们决定下到谷底看看。

从猪圈里发现的“穆陵关”真身

磕磕绊绊走下谷底,密密树丛的后面,原来有一个村落。村子不大,大约有几十户人家。住房全部由石头砌成。所有辅助建筑、围墙也都由石头砌成,散布在谷底上下。

我们走进村子,打听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问当年穆陵关建在什么地方时,大都说不清楚。我们在村外遇到一位年已八十多岁,雪白须发的老农民告诉我们,村子北面峡谷最窄的地方,就是当年穆陵关的所在。

仔细察看老人所说的地方,谷窄而深,两边山势突兀,地势险要,是个建关的好地方。守住这关隘,实在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难以攻破的险要去处。询问老人当年的穆陵关是个什么样子,老人笑着摇摇头说 :“这可说不清了。不过听老辈人说,当年的穆陵关就像连接两面长城的城门一样,门墙很厚,有个拱形门洞,门洞上面还有一层,像城楼一样,可以有官兵在上面巡视瞭望。关的顶部还有飞檐,很好看。关隘的北面还建有军营,驻有军队和储存武器。”问老人穆陵关什么时候坍塌的,老人笑笑说 :“反正我打记事开始,就没见到过穆陵关。”我们又问:“穆陵关坍塌后的砖石都哪里去了?”老人说 :“这条谷道是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如果有砖石的话,也被清理走了。老百姓拿回家也就是砌墙、铺地用了。”我们谢过老人,三人信步走进村子。进到一户村民家中,打听询问有关穆陵关的情况。

谷道东侧一个大门向西开的农家院里,进门是一道简易的石砌墙,算是影壁,进门是一个面积约有 100 平方米的院落,是一个东西长约 10 米,南北宽约 10 米的大致正方形院落。向南三间正房墙全是石砌的,围墙也是石砌的,西墙根有个猪圈。东面一间石砌房子好像是做饭的厨房。我们进到院子里时,正房里走出来一个中年农民,上前与我们搭话。我无意中发现猪圈靠南离地约有 2 尺多的墙上,有一块长约 3 米多、宽约一米半的水磨条石,上面赫然刻有“穆陵关”三个大字。尾部还有题款和年月,可惜已经看不清了。我大喜过望,显然这是穆陵关关门上的遗物。我兴奋地指给局长及教研室主任看,他们也惊喜万分。我忙询问中年农民 :“这石条是什么时候砌上去的?”没想到这个农民是个文盲,不认字。他看了看石条,摇摇头说:“我也说不清楚,这是老辈人砌的。我搬进来住的时候就是这样。这墙不是我砌的。”


从猪圈里发现的“穆陵关”真身


我回身对局长说 :“这可是有关穆陵关的重要文物,建议县文化局派人帮助这位老乡把这块穆陵关的门额刻石换下来,妥善保管。这是千金难买的重要文物啊!”局长答应回去就办这事。临走前,我们反复嘱咐这位中年农民妥善保护好这块穆陵关石刻“门额”。

这个意外的发现,使我兴奋不已。看来,穆陵关应该建在关顶下面谷道最狭窄、险峻的地方,即我们去过的村民北面约 30 米的地方,这是可以肯定的了。

我们三人离开这座小小的山村,回到 227 省道。



在返回临朐县城的路上,我想起了很多有关穆陵关的历史往事。

自古重要关隘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雄关自古多战争。由于位居要津,战略地位重要,穆陵关历史上也经历很多次的战争。

发生在穆陵关最重大的一次战争,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盘踞在齐国大地的南燕王慕容超,起兵南下,抢掠山东及淮北一带地区。东晋派大将刘裕起兵反击。刘裕水陆并进向南燕盘踞的古齐国(今山东中东部)进发。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当时,慕容超手下的大臣公孙王楼提出三条对策 :一是,派有力大将扼守大岘天险(古时沂山称大岘山,此处大岘天险指穆陵关),阻止刘裕大军前进 ;二是,派骑兵沿东部沿海南下,绕到刘裕的后面,断其粮道。刘裕粮食接济不上,就会不战自乱 ;三是,派兵沿西部兖州南下,然后向东绕到刘裕背后,前后夹击,刘裕必败,南燕必胜。慕容超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自持本领高强,不肯采纳部下意见。坚持放刘裕进穆陵关,然后在广阔的平原地带,用骑兵出击,将刘裕的军队消灭。于是撤走把守穆陵关的军队。

从猪圈里发现的“穆陵关”真身

刘裕一见大喜,笑慕容超乃一介刚愎自用的无能匹夫。他对部下说 :狂妄的慕容超,竟敢把奇险的穆陵关放弃,我军只要进入穆陵关,那里是沃野千里,粮食丰饶,军粮无虞。我军渡过穆陵关,进入敌占区,必然拼死作战。所以,我军必胜,南燕必败。于是挥军渡过穆陵关,直逼临朐城下,双方激战一天一夜,没分胜负。刘裕秘派一支部队绕道慕容超背后,一举拿下临朐城。慕容超这才发现大事不好。醒悟到放弃穆陵关天险是个极大错误,但为时已晚。慕容超只好向广固(今青州,南燕都城)撤退。刘裕乘胜追击,大胜燕军,慕容超的几十员大将战死,大批军粮辎重全部落入刘裕之手。刘裕势力大增。慕容超退守广固,不敢出战。刘裕乘胜接连猛攻广固。终于攻陷广固,南燕灭亡。如果慕容超不恃才自傲,采纳公孙王楼的建议固守穆陵关,刘裕就不会长驱直入。穆陵关的重要性一再被历史证明,在冷兵器时代,穆陵关确实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关口。

历史上穆陵关发生的战争很多,在机枪、大炮、坦克、飞机、火箭、导弹等现代化武器广泛使用的今天,齐长城及穆陵关的军事防御价值不再存在。但是,齐长城、穆陵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作为爱国主义基地,是十分难得的生动爱国主义教材。穆陵关和齐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山东人民的一份极堪珍视的宝贵历史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十分珍惜爱护,深入发掘,古为今用。齐长城作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文化价值,将长期存在。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 20 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挂着那块水磨石石刻门额和那次难忘的寻找穆陵关之行。砌在关顶下小山村中中年农民家里大墙下的那块穆陵关石刻门额,不知现在怎样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山东历史文化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头条号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欢迎文友踊跃投稿,谢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