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媽媽每天喝湯催奶,卻把自己補進了醫院,還提前斷了寶寶口糧

月子裡產後體虛,又要充當“奶牛”的任務,一般來說,媽媽們通常是大補特補。

然而如果沒把握好度,不但不會增加奶量,還很有可能會把自己補進醫院,甚至斷了寶寶的口糧。

前些天,我樓下一個鄰居玲玲生了二胎,本想著她應該還在坐月子,沒想到在小區路上碰到她。當時玲玲還穿著長衣長褲,戴著帽子,仍是月子裡產婦的打扮。

迎面碰上她,只見她捂著肚子,額頭上冒著汗。我問她怎麼了,她回答說吃得太多了,可能是胰腺炎,剛從社區醫院回來。

結果晚上我就從朋友圈看到她已經住院了,確定是胰腺炎。玲玲感嘆:一碗豬腳湯,本想催奶,結果把自己送進了醫院。

二胎媽媽每天喝湯催奶,卻把自己補進了醫院,還提前斷了寶寶口糧

事後我八卦地問了下玲玲詳細過程。

玲玲這是二胎,生了個男孩,又是高齡生產,婆婆擔心她奶水不夠,於是,天天雞湯、豬蹄地補著。

沒曾想吃了10來天,問題來了。

這天晚上,她喝了婆婆給她精心燉煮了的豬腳湯後不久,上腹部有點疼,整個人也犯惡心,剛開始玲玲以為是吃太飽了,可能稍微走走,消消食就好了。

可是整晚上,玲玲上腹都隱隱作痛,噁心難受。於是玲玲一大早就自己先去了小區旁邊的社區醫院。社區醫院設備有限,醫生懷疑胰腺炎,開了藥,讓她回家再觀察一下,並叮囑如果吃了還不好就要去大醫院看。

玲玲吃了藥,回家休息了。剛開始躺著覺得似乎舒服了些,可到下午三點多,突然感覺疼得難受,於是趕緊把老公召喚回來,開車去了中心醫院。

中心醫院急診一查,腹部CT顯示:急性胰腺炎!

玲玲幸好發現的早,屬於輕度的胰腺炎。禁食、補液、胃腸疏通……經過四天的觀察治療,玲玲的病情基本穩定。不過還要繼續吃幾天藥。

可這一住院、不吃東西,本來還稱得上是個優秀“奶牛”的玲玲,乳房也就乾癟了,不得不提前給斷了寶寶的口糧。

二胎媽媽每天喝湯催奶,卻把自己補進了醫院,還提前斷了寶寶口糧

無獨有偶,中國寧波網報道:26歲的郭女士4個月前生下二寶,近日郭女士卻因胰腺炎住進了醫院。

原來,為了保證全母乳餵養,產後不久,郭女士就開始喝各種湯水下奶。起初奶水感覺還夠寶寶喝,但近一個多月來,她自己明顯奶水逐漸減少,寶寶的胃口卻逐漸加大,全母乳餵養日漸艱難。

郭女士和家人都很著急,開始在飲食上下功夫。以往喝一碗湯的,現在喝兩碗、三碗,以往還會把食材的浮油去掉,現在也不管了,以往一週一兩次的豬蹄湯,現在幾乎隔天就燉上一大鍋。誰知,“努力”的結果是奶水沒多,腹痛卻找上了門。

郭女士說當時吃完飯不久,肚子痛得厲害,而且一個勁噁心嘔吐。後來影像提示,胰腺周圍全是滲液,說明病情已經介於中重度之間了。要知道,重度胰腺炎有20%的死亡率,還是非常嚇人的。

經過冶療,郭病情已經好轉,但是也不得不暫時停了母乳餵養。

二胎媽媽每天喝湯催奶,卻把自己補進了醫院,還提前斷了寶寶口糧

新媽媽為何成為胰腺炎的高發人群?

急性胰腺炎的發作,好比“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就是說製造消化液的胰腺組織反被自己製造的消化液給消化了。這可以說是消化系統的自身調控失職所造成的災難。而“大吃大喝”正是這場災難的啟動因素。“大吃大喝”是刺激胰腺、肝臟猛烈分泌胰液、膽汁,造成胰、膽兩條“河流”洪水暴漲的根源,這樣,洪水勢必氾濫成災,引發胰腺炎。

新媽媽們在產後抵抗力下降、體內各種腺體的分泌及代謝發生改變、情緒容易波動,這些都可以引起控制胰腺分泌的器官發生痙攣;而另一方面,媽媽們為了彌補在生寶寶時的消耗,以及為給寶寶多製造奶水。坐月子期間,家人一般都會為媽媽們準備一些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這些食物又迫使膽液、胰腺分泌增加,從而增加了媽媽們胰腺炎發病的幾率。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很危險的急腹症,尤其是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死亡率高,產褥期發病危險性更大。

二胎媽媽每天喝湯催奶,卻把自己補進了醫院,還提前斷了寶寶口糧

那麼坐月子到底應該怎麼吃呢,這裡建議要把握幾個原則:

1.少食多餐。產後新媽媽的腸胃功能沒有恢復正常,為了不給腸胃造成負擔,可以少吃多餐,一天可以吃五六次。

2.宜食稀一點。產後新媽媽需要補多補充水分,這樣一是有利於乳汁分泌,二是可以補充新媽媽月子期間因大量流汗和頻繁排尿所流失的水分。含水分的食物如湯。牛奶,粥等都可以多吃些。

3.食軟一些。食物的燒煮方式應以細軟為主。新媽媽產後很容易出現牙齒鬆動的情況,吃過硬的食物對牙齒不好,也不利於腸胃消化吸收。

4.量不宜過多。過量的飲食除了會讓新媽媽在孕期體重增加的基礎上進一步肥胖之外,對身體恢復沒有半點好處。如果新媽媽是用母乳餵養孩子,奶水很多,可以吃得比孕期稍多一點,但最多也只建議增加1/5的量;如果媽媽的奶水正好夠新生兒吃,吃的量與孕期等量即可。如果新媽媽沒有奶水,或者不準備母乳餵養。吃的量和非孕期差不多就可以了。

5.食物的品種應儘量多樣化,吃得雜一些。雖然食物的董無須大增,但是實物的質不可隨意,新媽媽產後飲食應該注重葷素搭配,進食的品種越豐富,營養越均衡,對新媽媽身體的恢復也就越好。除了明確對身體無益和吃後可能會引起過敏的食物不吃外,葷素的品種應該儘量豐富多彩,豐富多樣,水果蔬菜都能吃。

二胎媽媽每天喝湯催奶,卻把自己補進了醫院,還提前斷了寶寶口糧

母嬰多接觸、勤餵養才是催奶良方

產後媽媽們普遍希望增加奶量,往往走入了大補特補來增加奶量的誤區,其實母嬰多接觸、勤餵奶才是催奶的良方。

女性並非產後才有奶,而是孕期就有奶了,一些媽媽在孕晚期甚至孕中期就會發現,乳頭上有結痂,這就是微量的乳汁。但絕大多數人會直到產後兩三天,乳房才開始充盈,乳汁大量產生。

但乳房並非一直埋頭工作,很快,它就會根據“訂單”來安排“生產”,也就是說,乳汁排出多少,乳房生產多少,所以,泌乳原理很簡單,那就是,寶寶吃多少,媽媽產多少,寶寶吃得多,媽媽產得多,而且是,先有寶寶正確有效地勤吸吮,才有乳房後續的產奶,因此我們不必一個勁的追求高產奶,能夠達到供需平衡就好。

媽媽的乳量跟寶寶需求達到動態平衡後,媽媽們通常就不會有餵奶早期的乳漲感,媽媽們這時候就會懷疑自己奶不漲,總是軟軟的,是不是奶量下降,需要追奶。其實,當你覺得自己奶不夠,首先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麼判斷的?”如果你只是感覺沒有明顯奶漲,那麼其實你的判斷方式需要改變。一般出生一週後寶寶小便每天6-8次以上,無色或者淺黃色,大便3-4次或者以上,顏色黃糊狀。寶寶的體重可參照生長髮育曲線。簡單參照這三個指標,基本就可以判斷孩子是否吃飽,是否需要追奶。

如果真碰到供不應求的情況,又該怎麼辦?媽媽們該做的是確保長時間、高質量的母嬰接觸。要知道,和寶寶在一起,感受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呼吸,會讓媽媽產生愛的激素,由此促使乳汁分泌更順暢。而對於寶寶來說,媽媽的意義也絕不僅僅是一個隨叫隨到的移動奶瓶。 值得提醒的是,要讓寶寶在媽媽的乳房上結束每一次哺乳,而不是隨意吸兩口,然後抱去喝奶粉,這樣乳房得不到足夠的吸吮,奶粉又拉長了原有的哺乳週期,導致奶量越來越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