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4篇文章)

明嘉靖四十年,胡宗宪领导的抗倭将士,终于发起了对倭寇的决战,并一举消灭了全部进犯倭寇。

就像胡宗宪对戚继光讲的那样:

“逐水草而居,应天时而动,这才是最大的理呀!”

最终顺应天理,胡宗宪烧掉了恩施严嵩的信件,也宣告了他跟严党的彻底告别。告病还乡之际,胡宗宪还有最后一件事没办,那就是去见海瑞,那么他跟海瑞的对话又展示了什么玄机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4期:大明王朝:胡宗宪为什么在告病还乡之前,偏点名要去淳安见海瑞?

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一、

胡宗宪绕道来见海瑞,其实有好几个目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来道谢,因为胡公子的事道谢。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比如老师处分了一个学生,然后通知了家长,家长该怎么办?

如果家长没有任何反应,那么给老师的感觉就是不高兴了,是对老师行为的不满。这方面胡宗宪做得要到位一点,避免海瑞有过大的心理负担,直接到家里来感谢,感谢帮忙保住了名声。

海瑞听胡宗宪这么一说,果然很是感动:

“我大明朝的大臣要都有部堂这般胸襟,中兴有望。”

海瑞说话还是相当的尖锐,提到了“中兴”,意思就是说现在不兴呗?

不过胡宗宪关注的重点不在这个词上,而在于海瑞的夸奖,说到底,两个人都是爱名声的人,故相当的管用。也算是有来有往了,海瑞解释了自己抓胡公子的原因,胡宗宪解释了自己很欣慰,海瑞夸奖了胡部堂,胡部堂欣然接受了夸奖……

胡宗宪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夸奖齐大柱,不知道胡宗宪是不是知道了严嵩给嘉靖帝讲要抓齐大柱的事。总感觉专门把齐大柱带到海瑞家,仅仅是为了感谢海瑞,并不是那么简单。

“胡某的命就是他们救下的,这个谢,你得受了!”

胡宗宪先是卖好,两次对海瑞称谢,随后告诉他,齐大柱也对自己有恩。胡部堂是剿倭英雄,齐大柱又救过他的命,等于告诉海瑞,齐大柱绝没有通倭。

这也为后来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二、

但胡宗宪除了专门来道谢之外,其实还有另外的目的,那就是问海瑞为什么要辞官?

海瑞并没有马上回答胡宗宪,而是打了个哑谜,就像当初他去胡部堂大营,胡部堂给他念诗一样:

“部堂应该知道“沧浪之水”?”

海瑞说出“沧浪之水”,胡宗宪是明白他的意思的,只是并不赞同,所以一时心急,赶上病痛在身,躺了下去。

那么海瑞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沧浪之水”,其实在海瑞辞官回家跟海母聊天时也讲过,原话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之前讲过,可以理解成,清水嘛,是用来洗冠缨的,浊水嘛,只配用来洗脚,表明海瑞当时的打算:

“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这次当着胡宗宪的面又提沧浪之水,用意就更明显了,杨角风用白话文翻译就是:

我海瑞是清水,是清官,沧浪之水是浊水,我堂堂的清水怎么可以混在浊水中呢?现在大明朝的官场这么黑暗,我又不能同流合污,我还能怎么办?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除了海瑞这么认为以外,其余人都不这么认为,这也显示了海瑞的与众不同。人们总是喜欢拿清水比喻清官,浊水比喻贪官,其实不管是清水还浊水,不是照样灌溉庄稼吗?

不是仍然是嘉靖帝的瓶中水吗?

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三、

胡宗宪当然明白海瑞的意思,他讲道,所谓的“沧浪之水”一说,是在特定时期的说法。当时是东周时期,七国争霸,天下并没有共主,这个国家浊了,才选择另一个清的国家。但是如今的大明朝,是大一统的国家,怎么能简单的用清水和浊水来形容呢?

“古语云:“圣人出,黄河清”。孔子也出了,孟子也出了,黄河清了吗?”

这句话说的很重,可以理解成,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世道并不是非清既浊,人也不是非好既坏,你动不动就讲自己是清官,动不动就要辞职不干,这是互相矛盾的。

这句话也是为了消除海瑞心中的最后芥蒂,不要人为的扣标签,不要以为标了“严党”的标签,就都是坏人!

海瑞其实是懂了,他这几天何尝不是在挣扎,自己如果继续当官,甚至接受升官。就等于默许了朝廷对浙江案件的处理,就失去了他要追求真相,为民做主的初衷。而如果不接受当官,那就眼睁睁地看着淳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失去了他为民做主的初衷。

这个难题就像《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如果戴上了紧箍儿,就不能爱紫霞,如果不戴上紧箍儿,就不能救紫霞,矛盾哦。

面对海瑞的疑问,胡宗宪解释了自己不让他辞官的最直接原因:

“当然不是为了你,我也不说为了苍生百姓的大话,我是为了自己来劝你留下!”

意思是说,劝你留下,并不是因为这样对你是好事,也不是说对百姓是好事,而是对我胡宗宪来讲,是好事。

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四、

这涉及到一个心理学问题,具体叫什么效应,我忘了。大体意思就是讲,如果给你讲大道理,讲普度众生,你可能理解不了,但是你面前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有你能救,你往往就无法推卸了。

如果你海瑞辞职了,那么百姓会骂胡宗宪,毕竟你是在胡宗宪的任上辞的职。海瑞现在的名声就是海青天,海瑞以“沧浪之水”为理由辞职,岂不是把胡宗宪也比喻成浊水了?

希望海瑞看在胡部堂就要病退了,不想末了了,还把自己名声搞坏了。

海瑞其实也不想辞职,有了胡宗宪这个理由,当然得就坡下驴,不过也有两个条件:

一是能不能帮忙给朝廷请愿,免了淳安县百姓三年的赋税?

二是能不能把自己调到江西分宜去任知县?

第一个请求,胡宗宪答应了海瑞,但是第二个请求,他没有答应,为什么没有答应?

海瑞提出不想做曹州知州,胡宗宪理解的原因是,跟赵贞吉不合嘛。然后提出让海瑞去安徽自己的老家当父母官,这句话看出胡部堂的坦荡荡,如果自己有问题,是不敢叫海瑞去当官的。

而海瑞执意要去严嵩的老家当知县,说到底,就是不甘心失败,要去他老家查严嵩的根,目的还是倒严。

面对胡宗宪的疑惑,海瑞激了一句:

“部堂是不是为难?”

胡宗宪立马脸色变了,合着说了半天,你海瑞还是不信我啊?

海瑞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除了自己本身的目的之外,此举还能向天下人证明胡宗宪不是严党的私人,是大明朝的人。

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五、

面对胡宗宪的拒绝,海瑞啊,还是那个海刚峰,直接了当:

“部堂还是念着严阁老的知遇之恩?”

这句话说出来,确实显得海瑞有点那啥啊,如果真念及知遇之恩,这场仗根本就不会打赢!

“刚峰,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胡宗宪确实有点恼火了,听说过海瑞比较刚,没想到这么刚!海瑞是个刚正之人,也敢说话,也敢抗上,可是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

如果不是嘉靖帝的圣旨,第一轮审案,海瑞就在劫难逃了,如果没有后面裕王等人为了倒严需要,海瑞最后一轮审案,也是在劫难逃了。并不是赵贞吉不能办他,而是形势导致他不能办,而且清流派的身份,也让他不能办。

但是,并不说明,胡宗宪也怕他,毕竟他已经无所顾忌了:

“皇上要用的人谁也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人谁也保不了。”

这句话终于点题了,等于是明确告诉海瑞,不是我胡宗宪还念严嵩知遇之恩,而是现在的形势,不能这样做。

海瑞继续逼问胡宗宪,到底是保还不保?

“我不做期满世人的事,也不做违心的事。”

不知道咋回事,我想到了爱狗人士的例子,海瑞的行为就类似于,既然你讲你不是爱狗人士,那么你现在把面前的狗宰了?

这不是绑架他人意愿吗?

胡宗宪告老还乡之际到淳安见海瑞,一方面是人才难得,一方面感谢他,同时也是警示他,大明朝,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水清水浊,而是造成水清水浊的源头,也就是嘉靖帝出了问题!

大明王朝:海瑞想去严嵩老家当官,胡宗宪,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最终,胡宗宪离开了海瑞家,海瑞也没有获得胡宗宪的举荐,大明朝两大人物完成了交接。胡宗宪淡出了政坛,而海瑞的战斗,已经指向了皇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