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華僑故事:再造祖屋記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她們是旅居菲律賓的華人,為了讓後代記住原鄉,她們在廈門市郊複製了祖屋,收藏留存家族記憶的珍貴物品。

兩年前的清明節,我們送家翁的骨灰回廈門入土,順道去探望晉江鄉下老家的祖屋。

不久前被盜走了大門外四幅青石壁雕畫的近百年老祖厝,此時像一位掉了大門牙的垂垂老者。說不定哪一天會突然壽終正寢,而屋中的一切——那些帶著家族記憶年輪的舊物,就會煙銷雲散,不留一點痕跡。於是,我們當下決定將老厝中一些先輩們用過的物件(基本上都胡亂堆積在房間的閣樓上或夾牆中)先拾掇好,收集起來,便以下次來搬離。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祖屋外觀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祖屋周邊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祖屋青石雕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祖屋青石雕被盜情景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過來問候的鄰家老伯,他的妻子剛剛過世

住鄰村的表哥卻堅持必須馬上行動:“下次再來,恐怕連這些東西都要沒了。”

就這樣,整整四大卡車蒙著厚厚、黑乎乎塵灰的“老古董”,隨我們兄弟妯娌幾個,漏夜從鄉下被運到到廈門,臨時被“安置”在大哥剛裝修好的別墅大廳中。

年代久遠的老傢俱離離落落,有的已很難分辨出原貌與具體功能,看來更像是一堆刻著花的舊木料。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無處安身的舊傢俱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無處安身的舊傢俱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無處安身的舊傢俱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無處安身的舊傢俱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古董”把大哥嶄新的客廳弄得灰頭土臉。我們都一直沒把握能將之修復、即便復原也不知如何安置它們,於是,原先興起為後輩們留點祖先血脈記憶的熱情,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意靜闌珊。

直到某天,喜歡擺弄古舊物的孃家小弟找來了一個熟人,兩人鼓搗了兩天,居然將一張閩南古早”十八堵大眠床“(拆卸後合共十八個部件)給完整地”復原“過來。一番擦拭,床櫃上的鎦金漆畫和鑲金木雕竟豔麗依舊,掩不住的貴氣一下子彌散開來... ...

大家心動了,開始認真地尋找一個可以讓這些祖輩遺物得以“顯影”,老時光可以重現的地方。

也許老祖宗有靈也助力吧,此時恰好對面有一棟帶地下室的別墅正待價而沽。一百多坪的地下室正好可用來作為老祖厝“搬遷”的歸屬地。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於是,一場復刻光陰、與老祖厝的對話就此展開。

我們找來一對專業修復老傢俱的木匠父子,開始將那堆難於辨認的古舊傢俱部件,像砌大型拼圖般,開始一點一點地慢慢拼接還原:大眠床、描金雙門櫃、鏡櫥、臺桌、雕花梳洗架、木製送嫁籃、接生盆... ...老傢俱就直接移到別墅的地下室中整理、修復。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最讓人“驚豔”的,是幾口沉甸甸的大木箱。其中一個內裡藏著好些已無現實用途卻彌足珍貴的畫押典當地契、一些往來南洋與鄉間的書信和當年十分重要如今卻看著好玩的“業戶完糧執照”(種田的“營業執照”?)、“人民流動通行證”(護照?)、訴訟狀紙等等。

由於年代太久遠,一些寫著不同清朝年號的地契上已蛀痕斑斑,但手書的毛筆字跡卻是十分鮮活、清晰。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還有一些我們從不曾見過場景的老照片:二、三十年代南洋家族的輾米廠、百貨公司、辦事處和代步的轎車。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從前我們只憑瓷燒造像看到的威嚴老太爺,原來還有一張十分生動的生活照——相貌與過世不久的家翁幾乎一模一樣!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老太爺所捐建學校的美術教員為他畫的肖像

纏小腳的年輕祖母帶著長衫革履的兒女在有佈景的影樓裡合照。由於父輩們大多作古,我們已無從查詢當時祖母懷中抱著的是哪位叔叔或姑姑。

一摞民初學堂的教科書,歪歪斜斜地寫著我們所熟悉的海外長輩們的名字:有啟蒙《幼學瓊林》、《尚古山房》字帖、清末龔萼的《雪鴻軒尺牘》、南宋朱淑真的《注箋斷腸詩詞》、舊版中文《聖經》... ...也有民初香港和上海老書局出版的英文《伊索預言》和《悲慘世界》。

二十年代初,當時還是孩童的家翁兄弟們隨南洋發跡的父母“衣錦還鄉”。儘管不得不改變生活形態,卻從未中斷過孩子們的文化教育。回鄉後的老太爺為鄉里(我想,更多的是為自家的一群孩子)興辦了以南洋商號為名的學堂,還為鄉人們捐資建了第一座小發電站。

孩子們在老太爺重金蓋起的兩座大厝裡(據說房子早在計劃回國時已提前幾年僱巧匠打造)跟著私塾先生讀書、識字,快樂地生長... ...直到一九三七

年“日本上山”(日本佔領廈門),老太爺才又匆匆地帶著一家大小,重返南洋避難。

和早年許多華僑望族子弟一樣,當時年紀最大的伯父也被送到廈門鼓浪嶼英華書院讀書。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鼓浪嶼英華書院27級師生合影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讀鼓浪嶼英華書院時期的大伯父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鼓浪嶼英華書院當年的住宿和電費單

一本屬於大伯父的民國年間出版的英華文學刊物“芒種”,讓我們瞭解到大伯父與廈門“江聲報”的創辦人許卓然的兒子——廈門五十年代副市長許祖義、菲華名醫許祖權兄弟是同時代的校友。從“級友錄”的人名住址判斷,學生多是當年鼓浪嶼或南洋華僑名門的子嗣。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鼓浪嶼英華學院當年的文學刊物《芒種》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當年才十六歲的大伯父按老太爺的意思,迎娶了鄰村門當戶對的富家閨女。當年奢華的婚禮至今仍為老一輩鄉人所津津樂道。

有幾本書以娟秀的墨跡寫著大伯孃的名字。想來這位伯孃一定也知書達禮。大伯孃後來隨家人下南洋,更養育了一位留美的腦外科專家兒子。

三十年前我在馬尼拉初見的二伯父,為人憨鈍少語,不如其他叔伯善於經營。不想,這些書卻有好幾本是二伯父的。不僅有歷史、公民教育,更有以純國文編寫的算術讀本:某某人借了若干石大米給某某人,雙方約定若干時間後以若干石的大米償還。問:若干月後需繳還多少?... ...呵呵,算得動這些腦筋急轉彎的應用題,二伯父的腦袋其實也挺靈光。

老太爺當年舉家重渡南洋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逃難路兵荒馬亂,不得已將一對年幼女兒託付給鄉間的親戚。從此天涯兩隔,生死茫茫,成了祖母和姑姑一輩子的憾事。我們根據年齡推斷:相片中當年被祖母溫柔地抱在懷中的孩子,應該就是其中的一位姑姑。如果姑媽泉下有知,當會因自己也曾有過被父母百般呵護的幸福而釋懷。

一隻上了鎖的大木箱只能用工具撬開。老鎖已鏽,稍稍一用力就“咯擦”一下打開了:裡面裝著一迭迭布錠,有的還原封不動貼著西班牙文的商標圖案。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菲律賓雖已脫離西班牙統治,但民間對前宗主國的物品還是十分地崇尚——這些布綻顯然也是來自南洋。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布錠上的西班牙文商標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布錠上的西班牙文商標

這箱子一定屬於某個心靈手巧的女眷:是後來在南洋過了一輩子卻始終穿著考究中式旗袍的祖母?還是相片中那位花樣年華的伯孃?箱子裡還整齊地藏著好幾件衣裳,有中式男夾襖、白綢緞女裙褂還有好些可愛的小背心、小短褂... ...這些衣物都是手工絎制的。針針復針針,細緻得可媲美機器釘的線條。

箱底下還有些剪成衣袖、衫領、褲衩的紙樣,用的是當年的報紙,有些還是英文日報。細看之下,發現除了呂宋的英文報,其中還有一張是當年風行美國卻頗具爭議的“紐約新聞報”(New York Journal) 。當年英文報紙是誰看的呢?當然不會是抽大煙又喜歡讀“古文觀止”的老太爺,應該是那位“英華人”伯父吧?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布錠和英文報剪成的紙樣顯然來自南洋

在翻看這些古老物件時,我彷彿走入了時空隧道,看到那個充滿生機與溫暖的時光:廚房中的大蒸籠炊著香噴噴、白雪雪的“碗粿”(米糕)祖母與伯孃們邊做女紅邊閒閒地著聊天;老太爺半躺在廳堂的太師椅中,邊抽著水煙邊給倚在身邊的四歲兒子“講古仔”(家翁生前描述)... ...其他幾個孩子則在天井中追逐嬉戲。

每月一次才從鼓浪嶼回鄉小住的大伯父受不了弟弟們的噪吵,關了門,躲進自己屋裡,依在他那張描金的十八堵“新娘眠床”看南洋捎來的“紐約新聞報”:看看畫家理查德•奧特卡在這天的“黃孩子”專欄上畫些什麼... ...。

管家王忠拿著南洋來信和幾張折成長條的地契匆匆地走進門來,後面跟著來典押貸款的地主。突然“嘭!嘭!”,廳堂的隔扇門被誰撞開了,靠在門後的一副厚實“壽板”應聲倒下 ... ... 等等,不對,不對,撞擊聲把我從遐想中拉了回來——是一旁正修復老傢俱的木匠兒子沒扶好床架,大眠床一下子塌垮了。

終於,到了一年後的清明時節,別墅的裝修宣告完工。

地下室基本上也達到我們的預期:灰色花崗岩階梯、紅磚地、紅白瓷磚牆。為避免潮溼,還特地加裝了兩部抽氣機並利用蓄水、排水的溝槽造了一口觀賞用的閩南六角井... ...空間全開放,一切儘可能地自然、簡單(當然也為合乎節省的大原則)。

儘管如此,前往整理佈置的我和大嫂初見滿眼凌亂的已修復、或不可修復的舊傢俱和雜七雜八的修整輔件、雜廢物的地下室,還是感到無從著手。

位於市郊外的別墅區平日裡四下無人,去最近的小市集也要步行十來分鐘。在時間有限又臨時找不到幫手的情況下,我與大嫂只能憑一腔熱情挽起袖管,開始一場艱鉅的整理佈置地下室工作。

滿布塵灰的古舊物件,散發著黴溼的氣味。我們不得不戴上口罩和手套工作。

忙著低頭彎腰,先將樓梯底下的雜物清空... ...突然,從舊傢俱堆中跳出一隻活蹦亂跳的青蛙,嚇了我們一跳:這個連採光窗都裝上細鐵絲網的地下室,如何進得了這小傢伙?該不會是附著在舊傢俱上的受精蛙卵在契合的環境下自然孵化?看來這些老傢俱也將鄉間鮮活的地氣一併帶了過來。

粗略看了一下,完整修復的老傢俱以眠床和雙門櫃居多。梳洗架的刻花部份和案臺桌的抽屜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或缺失;大型圓飯桌只剩下可摺疊的桌腳;凳子卻一張都找不著了。

我們先將湊不成件的部份統統集中,藏入樓梯底下。逐漸一小片、一小片清理出空地。再利用不完整的床架部件,依著、靠著,將地下室隔成六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每個區間分別以修復後的傢俱根據實際的生活功能,佈置成一個個房間:有廳堂、書房、睡房、儲物間和天井... ...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妯娌倆大概一輩子都沒使過那麼大的氣力——居然可以合力將六張還原後的眠床挪到計劃安放的地方——其中更有三張是高約三米的“十八堵大眠床”!

一天下來,我們倆已精疲力竭,卻因祖厝即將重現而興奮得徹夜難眠。曾在鄉下生活過的大嫂更繪聲繪色,給我描述幼年生活的趣事。

隔天一早,妯娌二人為已基本“成形”的老厝專程開車進了一趟城。

將先前拍攝老祖厝不同角度原貌的相片U盤送到廣告公司做成噴畫壁紙。

老照片和一些精心挑選的文本“墨跡 ”則找了行家裱託上框,然後再到布市場逛了一圈,很容易就找到了廉價又美麗的印花土布和長長的帳紗。

廈門舊市區第八市場一帶有幾家碩果僅存的老店。我們在回鄉必逛的橫竹巷的老瓷碗店及隔鄰的雜貨鋪找到了可與雕花梳洗架配套的舊式臉盆。

回途,車子拐到婆婆家要了幾床不用的舊棉被,順道又買了些地板蠟。

我們開始為“老家”打點起來:通往地下室的梯間四壁,貼上了祖厝真實“相貌”的噴畫... ...時光倒流,一進門就恍若走入了九十年前鄉下的老家——紅磚牆、雕花木門、石刻窗楣... ...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紗帳掩映著鋪著紅花被褥的眠床。

床邊有帶舊式陶瓷臉盆的梳洗架和紗簾遮掩的“尿桶巷”(廁所)。

廳堂的床座上擺滿待裁剪的布錠和紙樣。一旁的小案桌上有部德制的老式手搖衣車——這是那位巧手前輩工作的地方。

儲物間放著一對描金雕花大型木製“嫁妝籃”。據說早年鄰人鄉親辦喜事總會來借,為送聘禮嫁妝體面,也為沾福氣。

幾個巨大的墨綠色玻璃容器列擺在案臺上——這是早年南洋修道院釀酒用的,也是老太爺當年帶回“洋酒”的空瓶。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書房中的雕花連櫃書桌,有正等待處理的信箋和書籍。

大嫂用地板蠟擦拭老傢俱時,我正為打造一個小小天井而滿社區找竹子。

管理處的山東大叔在社區空地上種瓜種豆,收集了好些細竹杆。我跟他要了幾根。問:作何用途?答曰:晾衣。大叔迷惑地睜大眼睛,但還是熱心地為我將竹杆帶泥土的部分鋸掉。

高高興興地扛回竹竿,將幾件先輩手縫的小衣裳晾在井臺上方的竹竿上。加上木盆、石磨,再插幾株外面花園砍來的闊葉植物;井邊擺一些鵝卵石——“天井”頓時生機盎然起來。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我與大嫂終於用三天的時間還原了老家的一段舊時光,打造了一個屬於我們的小小博物館。

過兩天,分散在各地的晚輩們就要回來為先人們掃墓了。希望這些在海外生長的晚輩們在這棟以老祖家為基石的別墅裡常來常往期間,可以隨時下樓到“咱厝”看看,在復刻的時空中去感悟歷史、汲取能量,更篤定地走向未來。

2013/04/20 寫於馬尼拉

厦门华侨故事:再造祖屋记

作者簡介: 杜鷺鶯,旅菲華人女作家,現居馬尼拉,系廈門華僑幼兒園創辦人之一葉秀治女士外孫女,《廈門文學》原主編王尚政兒媳。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