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大约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如李太白笔下那位“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大侠,奔行于荒漠,衣袂挥洒。间或,他会露出藏于袍袖间的那道寒光,只需一闪,便会让观者胆寒。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户撒刀,虽非出身名家,千百年来,却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坚韧……

户撒刀,又名阿昌刀,因其诞生地——云南德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户撒乡为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史上所有的刀具家族记载中,云南阿昌族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英军部队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的军队,每个战士给配备一把叫做"戈勒卡"的式样奇特的战刀。而后在与拿破仑军队的肉搏战斗中,这种叫"戈勒卡"的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便是即出自我国云南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云南阿昌族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户撒刀首次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护卫着庄严的中国国旗,迎来中华民族祖国的每个晨曦。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身着阿昌族民族服饰制刀的长者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阿昌族的先民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大将沐英西征时(1441-1449)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中原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族同胞。聪慧的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至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

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配挂上身不失为一种装饰品。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选好材后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用钢锉子进行磨,把一些不平的地方磨平磨光滑。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淬火完毕还要精心修饰、打擦后刀面制作完成。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按照习俗,刀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尽管,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但经过抢救和保护,目前,从事刀具锻造的农户已达400多户1000余人,间接参与户撒刀制作的已是上万人,户撒乡工艺较集中的村寨就有10多个,户撒刀正在重新昔日的荣光。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注:本文为来源于网络。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户撒刀,承载每个男人心中的侠客梦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军 明朝火器 西方长矛 枪和矛 盾牌文化 刺刀 方天画戟 马镫 中国骑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战车 铁尺 军刀 八面汉剑 日本军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