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经文|观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法,自性本空

读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几句,对佛经比较了解的人,马上会知道这里说的是十二因缘法。但即使不了解十二因缘,也能从这些字里行间,感受到十二因缘的空性。这就是玄装大师取舍之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佛法的精湛与通达。

《心经》经文|观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法,自性本空

所谓十二因缘法,指的是众生流转生死苦趣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的流转关系分别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简单说来,因为无明,而造作业行,从而引来了未来的生死,这就是“无明缘行”。

业行种子存在阿赖耶识中,成为业识。为“行缘识”。

业识为业力所驱动,从而呈现出受报的趋势。“名色”是名义上的受报趋势,还不是实质。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乌云滚滚,说“要下雨了”,但实际上雨还没有下,只是一种必然会下雨的趋势。这就是“识缘名色”。

名义上的受报趋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通过一定的通道“进入”到受报的过程。这就是“入”。“六入”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进入受报的通道。这就是“名色缘六入”。

六根深入到业境中,与业境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接触。称为“六入缘触”。

《心经》经文|观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法,自性本空

因为有“触”,自然地就会生起相应的苦乐觉受。这就是“触缘受”。这时候就开始了受业报的过程。

苦的觉受往往导致厌离,而乐的觉受引来贪爱。这就是“受缘爱”。

贪爱会生出求取之心,而厌离其实也是一种求取。这就是“爱缘取”。

求取之心,妄想分别,必然又有新的业报种子产生。这就是“取缘有”。

既然有新的业报种子产生,就会感召到来世受生,未来偿还业报。从而“有缘生”。

来世受生,必然会再次生出六根,入到业境来偿还业报。在这个过程中,诸业根逐渐衰败叫做老,诸业根坏掉谓之死。而六根接触六尘,也会引起忧悲苦恼。这里要明确的是,往昔做了善业,六根接触六尘时,也会有一些喜乐觉受。这称作福报。但在无明状态下,这种有漏福报,会随着福报的漏减,从而要承受前面提到的三苦中的“乐苦”。这就是“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心经》经文|观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法,自性本空

看明白十二因缘法后,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个环节的任何一个起修,都可以获得解脱。正所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是十二因缘还灭门。依十二因缘法而成就的菩萨,被称为缘觉菩萨。

更进一步讲,十二因缘法,依然是一念真心之所变现,自性不能空。读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能够让我们领略到般若之空性智慧。“无无明,而且连无无明的概念都没有,都穷尽了”这是怎样的空相啊?不可思也不可议,更无有任何分别与染着。

依照十二因缘法,这段文字全部说出则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从十二因缘任何一点观修到空相,都能自在解脱。

《心经》经文|观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法,自性本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