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與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與影響

道家與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與影響

四川省青城山上清宮

道教是中國本民族的傳統宗教。道教的思想淵源是多方面的,它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傳統文化都採取了兼收幷蓄的態度。馬端臨稱它是“雜而多端”。唯其如此,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化思想,都彙集在道教之中,並借道教的經典留存下來。道教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有著血肉相聯的密切關係,是我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從道教的思想淵源來看,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來是有區別的。先秦道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一個哲學派別,而道教乃是東漢形成的一種宗教。道家哲學是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先秦道家後來演變為黃老之學。這種黃老之學是以道家的清靜養生、無為治世為主,又吸取了陰陽、儒,墨、名、法的部分內容。後來,黃老養生之術演變為道教的修煉方術,主張:“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授知音。欲少留,則且止而佐時;欲升騰,則凌霄而輕舉。”(《抱朴子內篇·釋滯》)。

其次,道教還吸取了儒家的倫理綱常思想。“三綱五常”這是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道德關係,在道書中雖然很少提到“三綱五常”的名稱,但卻大肆宜揚這種倫理道德思想,用“忠”、“孝”、“慈”、“愛”、“惠”、“悌”、“和”、“貞”、“信”、“慎”等道德規範來調整各種不同的人與人的關係,比儒家講得更集中,更全面。道教在宣揚這些倫理道德的時候,往往與它的長生成仙思想結合起來,所發生的實際效用比儒家更大。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不僅繼承儒家旨趣,大肆宜揚天、地、君、父、師信仰的重要,而且還第一次將“天地君父師”合為一體,這在當時的儒家的經典中尚未如此,而這正是後來社會上“天地君親師”信仰的由來,其影響尤其深遠。

西漢董仲舒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吸取陰陽、五行和道、墨、名、法各家思想,用天人感應的觀點和天人比附的手法,把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扯在一起,將造成人類自身、君主地位、三綱五常、主德輔刑、災異得失等歸結為“天意”,形成宗教化的新儒家,成為道教的又一重要思想淵源。此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不僅以神秘的陰陽五行學說附會儒家經義,而且還創造了求雨、土雨的儀式,登壇析禱作法,弄神說怪,表明儒生與方士已開始合流。以董仲舒為前導,在西漢末年和東漢時候特別盛行讖緯之學,許多內容都為道教所承襲。

道教和道家在發展過程中,又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過深刻影響。

從政治和社會歷史方面來看,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道教和封建統治者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歷代帝王崇拜道教者甚多還有不少帝王奉道士為師。崇道之盛,尤以唐玄宗、宋徽宗、明世宗最為突出。在封建王朝的大力提倡下,歷史上王公大臣以及文人學士信奉道教者,亦代不乏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出現了許多天師道世家,幾乎左右了當時的政局。歷代許多道教的領袖人物,不僅管理道教事務,而且還直接參與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為他們彼此之間的爭權奪位出謀劃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道教上層化以後,便一直成為封建統治的重要支柱之一。與此同時,許多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曾利用道教作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並利用道教經典中的某些思想作為他們發動起義的思想武器。漢末的黃巾起義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證,此後利用道教起義的絡繹不絕,直至清初出現的八卦教和後來的義和拳,都和道教有一定的關係。道教在下層群眾中的社會影響同樣非常廣泛深刻,許多民間信仰和民間習俗,亦是從道教活動轉化而來。

從學術思想史方面來看,許多道教學者,如晉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吳藥、李荃,五代十國時的杜光庭、譚峭,宋代的陳傳、張伯端、陳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淡、雷思齊,明代的張宇初等等,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貢獻。特別是道教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與儒、釋之間,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滲透,從而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宋明理學的形成,正是儒學家吸取了道、佛思想影響的結果。可以說,宋明理學乃道、儒.釋三家思想的結晶。道家和道教,都特別重視自然觀的探討,這方面的許多觀點,都為後來的許多儒學家所借鑑。道教的大量戒律和勸善書,包含了許多倫理道德的思想,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曾經產生過廣泛的社會影響。

從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歷史來看,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道教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長生成仙。這種仙思想反映在文學領域中,成為文學的重要題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思想為題材的作品,充滿於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之中,數最甚多。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就是抒寫神仙漫遊之情的一種,在《文選》中被列為文學體裁之一。唐代道教興盛,反映在詩歌中,成為唐代詩歌門類之一。李白,正是反映道教思想的傑出者,其部分詩作堪稱神仙詩門的代表,成就“詩仙”之名。他也以“滴仙人”自居。李白晚年還正式成為道士。在宋詞中,不少詞牌其得名即來源於道教的有關神仙故事。在元代戲曲中,反映道教神仙人物的戲特別突出,有專門演述道教神仙度化和飛昇的故事的“神仙道化戲”,作品數量很多,影響也很大。明代的神魔小說中,屬於道教神仙人物故事的也不少。除散見於“三言二拍”的若干短篇之外,長篇以《封神演義》為最著。道教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題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體上。明代道教盛行,道士寫青詞,文人亦寫之,大臣也爭以青詞邀寵。道教注重寫經,而寫經必須講究書法。故道教對書法也有貢獻。兩晉南北朝時許多奉道世家,同時也是書法世家。王羲之父子皆以書法著稱。道教對繪畫亦頗有影響。晉代的顧愷之,就是一個受道教思想影響較大的畫家。隨著道教的發展,道教音樂在吸取名個歷史時期民間音樂之因素的墓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體系。此外,有關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築等等都各具特色。

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也有較大影響。道教為了追求長生成仙,從開創時起,便十分重視修煉方術,客觀上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有關領域積累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材料。這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道教由於企求長生,故對醫學特別重視,許多道教學者往往兼攻藥物學和醫學。葛洪撰有《金暇藥方》、《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專著,內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關於肺結核病、天花、狂犬病等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醫學文獻,在醫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南北朝時候的的陶弘景是一個道教徒,撰有《本草集註》七卷,為一部系統整理《神農本草經》和全面總結梁以前藥物學方面成果的鉅著。唐代道教學者孫思邀,所撰的《千金要方》30卷,其內容之豐富,規模之宏偉,為前此各種醫著所不及,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的百科全書。道教的養生術,與預防醫學緊密結合,作為卻病延年的重要手段,在道書中的論述頗多,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導引、行氣、服食、房中、按摩、居處、養性等等許多方面,包含很多合理因素。道教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有它獨特的作用,並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