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海上列强的中型航空母舰

“承前启后”——海上列强的中型航空母舰

1935年前后,美英日三国海军在吸收借鉴了此前设计研发航母的经验后,开始着手设计新一代的中型航空母舰。由此诞生了美国海军的“约克城”级、“黄蜂”号、“大黄蜂”号;英国海军的“皇家方舟”号及日本海军的“苍龙”号、“飞龙”号。虽然在设计建造上仍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海军条约》的限制,但上述航母还是对美英日三国后续舰只的建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下面,就按照国别和时间顺序依次介绍1935年前后美英日三国设计建造的中型航空母舰。

美国

美国海军自1927年开始着手在华盛顿条约体系下制订5年造舰规划,最初的计划是建造5艘(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航空母舰,而非改装自别的舰种)“突击者”级,但由于设计吨位过小(只有14500吨),实际开工建造的只有“突击者”号一艘而已。于是,美国海军又开始在放大“突击者”号的基础上设计新式航空母舰了,并最终于1933年计划建造2艘,这就是“约克城”级的最初构想。此后,美国海军又在条约规定的剩余吨位下设计建造了较“突击者”号稍大的“黄蜂”号航母。进入无条约时代后则于1938年以“约克城”级前二艘为蓝本改进设计了“大黄蜂”号(同属于“约克城”级)。

“约克城”级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共建3艘,即:“约克城”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三艘均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承建。其中,“约克城”号于1934年5月21日开工,1936年4月4日下水,1937年9月30日竣工;“企业”号于1934年7月16日开工,1936年10月3日下水,1938年5月12日竣工;“大黄蜂”号则于1939年9月25日开工,1940年12月14日下水,1941年10月27日竣工。“大黄蜂”号属于改进型(亦有资料将其划分为独立的一级),相较于前二艘,尺寸和吨位上有所增大,载机量也增多了。但从外形上看,除了岛型上层建筑略有不同及舰体舷窗数目较少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承前启后”——海上列强的中型航空母舰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

本级舰与“突击者”号同属艏楼型,在主船体上设置开放式机库,最大载机量81--90架。飞行甲板全长238米,距水线高16.8米。舰艏也是与突击者号相同的开放式舰艏,自此(至二战结束),历代美国航母均采开放式舰艏,美国海军重新认识封闭式舰艏的价值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了。

防御方面较“突击者”号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装甲带及装甲舱壁厚度为64-102毫米;最上甲板装甲为76毫米;下甲板则为25毫米-76毫米。同时对鱼雷的防护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动力部分由锅炉和蒸气轮机组成,主锅炉为巴伯考克威尔考克斯式9台;主机则为帕森斯式蒸气轮机4座,4轴推进,最高航速33节,续航力为20节/8220海里,与突击者号不同,本级舰的锅炉舱位于轮机舱前部。烟囱则与右舷中部的岛形舰桥合二为一。

用于飞机升降的升降机较突击者号增加1座,为3座。弹射器则H-1式3座(最大弹射重量2500公斤),其中2座位于飞行甲板前部,1座位于机库甲板(与中心线相垂直)。其中机库弹射器是美国海军特有的装备,是为了适应全甲板攻击战术而开发的。

対空火力也较突击者号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防空火炮的口径与数量和突击者号相同,但是远程对空火炮本身却换成了38倍径的新型高平两用炮,在性能上有了质的提升。

“黄蜂”号

如前所述,“黄蜂”号航母作为一艘独特的无任何姐妹舰的航母被列入了建造计划,承建厂为伯利恒钢铁公司霍尔河造船厂。本舰于1936年4月1日开工,1939年4月4日下水,1940年4月25日竣工,作为“约克城”级的缩小版,本舰计划被用来取代美国海军最初的航母“兰利”号(1936年“兰利”号被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

“承前启后”——海上列强的中型航空母舰

“黄蜂”号航空母舰

从外观上看,本舰与“约克城”级较为类似,装备有带细长烟囱的岛型一体化舰桥,在主船体上设置开放式机库,最大载机量80--84架。飞行甲板长224米,配备有2座升降机。主弹射器为H-1型,具体装备数量则有二座、三座、四座三种说法。其中两座说指出仅有飞行甲板上装备有弹射器,三座说则称配置方式与“约克城”级一致,四座说则为飞行甲板和机库各装备二座弹射器。防御方面,本级舰较“约克城”级全面弱化,其中,水线部仅采用薄装甲,上甲板与下甲板装甲厚度均为38毫米,司令塔则敷设有18-38毫米厚的防护装甲。美国海军其他航母的司令塔是否装备有防护装甲现有的资料还没充分明确,但至少本舰是实实在在地装备了。同时,本舰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装备有舷外燃料输送管的航母。

主锅炉为亚罗式锅炉6座;主机则为帕森斯式蒸气轮机2座,最高航速29.5节,续航力为15节/12000海里。动力装置配置方式上与“约克城”级不同,采用了动力舱与锅炉舱交替布置的方式,其中前部轮机舱用于驱动左主轴,后部轮机舱用于驱动右主轴。

防空火力配置也较“约克城”号有了改变,其中加装了数量较多的近程防空兵器是本舰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英国

英国海军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先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与航母相关的技术,并最终诞生了人类海军史上最初的两艘航空母舰。至条约时代,由于“华盛顿条约”对单艘航母的排水量上限做了限制(最大27000吨)。因此在“皇家方舟”号开工前,从12000吨的小型方案到24000吨的大型方案都被充分讨论过,最终考虑到载机量的因素还是选择了大排水量的方案。

“皇家方舟”号

“皇家方舟”号于1934年被列入计划,是英国海军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唯一一艘新航母。本舰于1935年9月16日在坎贝尔.莱德造船厂开工;1937年4月13日下水;1938年11月16日竣工。

“承前启后”——海上列强的中型航空母舰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本舰结构合理,稳定性良好。主船体65%的构造采用电焊法施工,共节约500余吨的重量。此前世界各国航母多以上甲板为承力甲板,本舰则以飞行甲板为承力甲板。可以说是一大特色。

飞行甲板全长243.1米,后部超过了主舰体。舰首耐波性能良好,飞行甲板上产生乱流的可能性极小,为了应对北大西洋的风暴而采用了封闭式舰艏(风暴艏)。

与烟囱一体的岛型舰桥被配置在右舷中部。机库采封闭式,共有2层,最大载机量60--72架,与同时代的美国航母大相径庭。

全舰首次配备了3座升降机,每座均设有两层平台,为了保证飞行甲板的强度,升降机的尺寸经过了仔细的计算。弹射器则为液压式,共装备了2座。可以66节的初速度弹射重约5450公斤的飞机。其弹射效能是美国航母普遍装备的H-1型弹射器的二倍。

动力部分由锅炉和蒸气轮机组成,主锅炉为海军部式6台;主机为帕森斯式蒸气轮机3座,3轴推进。之所以采用3轴,主要是为了避免轮机部分过重,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设计。

防御方面:主装甲带厚度为114毫米;下部机库甲板与上甲板厚度为64毫米;下甲板与操舵室则有89毫米厚的装甲板保护。

対空火力也较以前的军舰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114毫米双联装两用炮被配置在较高的炮座上,除了出于防风浪的考虑外,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验证反舷射击的可能性。另外先前航母普遍装备的中口径舰炮(主要是为了应对水面战)被取消了,这也是对航母自身价值和作战定位充分认识后所作出的决定。

最终,勘称“现代航母标杆”的“皇家方舟”号在世界航空母舰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异彩。与同时代的“苍龙”号、“飞龙”号,甚至是“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相比,“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可以说是非常现代化的。从这点上来说,让后人不得不向具有先见之明的老牌海军强国脱帽致敬。

日本

在拥有“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龙骧”号四艘航母后,日本帝国海军依据条约可以保有的航母吨位只剩下了12630吨.但由于条约规定“凤翔”号可以在服役满16年后报废,这样就可以获得额外的8000余吨配额,可用总吨位便上升到21000吨左右,正好可以建造2艘新舰,最终的产物就是后来的“苍龙”级。

“苍龙”级

1932年,新航母的设计初稿“G6”案递交给海军,预期按当时流行的“航空巡洋舰”理念设计一艘标准排水量12000吨、3座双连装8吋主炮、6座双连装5吋高射炮、搭载飞机70架的“航空战舰”。但这样的标准明显不符合实际,后经二次修改设计变为标准排水量10500吨,装备1座三连装155毫米炮、1座双连装155毫米炮、6座双连装127毫米高射炮、载机量70架的方案。该方案名为“G8”案,预定在1936年的“丸二”计划中建造。

然而,1934年爆发了友鹤事件,日本海军开始检讨造舰计划与现役舰盲目追加重武装造成的船只稳定性问题,G8案因此取消了155炮设计,同时降低了技术标准;最终定稿的建造方案为“G9”案,成为了真正的“航空母舰”,这就是后来的“苍龙”级航母。

综上所述,从1932年的原始想定到1937年完工,“苍龙”级的设计定位有过多次改变,最后成为标准的正规空母构型。本舰于1934年11月20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竣工。飞龙”号则是“苍龙”号的改进型(亦有资料将其划分为独立的一级),相较于原型,尺寸和吨位上有所增大,船舵也从双舵换成了单舵。与“苍龙”号不同,本舰由横须贺海军造船厂承建,于1936年7月8日开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竣工。

“承前启后”——海上列强的中型航空母舰

“飞龙”号航空母舰

从外观上看,“飞龙”号与“苍龙”号最大的区别在于舰岛,“飞龙”号舰岛位于军舰左舷中部位置,而“苍龙”号则位于右舷前部。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因为日方曾经设想“苍龙”号与“飞龙”号配合行动时,准备在“苍龙”号上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左盘旋,而准备在“飞龙”号上降落的飞机则可以向右盘旋,相互不会产生干扰。但后续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故“飞龙”号之后建造的日本航母均将舰岛配置在右舷。

为追求高航速所设计出长宽比10:1的修长舰体成为本舰的突出外观特征,在主船体上设置封闭式机库。飞行甲板全长216.9米,宽26米。舰艏是典型的开放式舰艏,日本海军后续的大多数航母均沿用了此种舰艏设计。

在有限的吨位下,防护性能被选择性地牺牲掉了。水线装甲带只使用41毫米厚的NVNC钢、航空汽油库垂直装甲防御则达到150毫米,理论上可抵御8吋炮轰击;但是在水平防御设计上则相当薄弱,飞行甲板本身无防御力,有敷设防御的地点只有轮机舱(25毫米)、弹药库与油槽(55毫米),这种厚度对于应付后续高强度的空袭显得明显不足。

动力部分由锅炉和蒸气轮机组成,主锅炉为舰本式重油专烧8台;主机则为舰本式蒸气轮机4座,4轴推进,续航力为18节/7680海里。

用于飞机升降的升降机为3座,配备了双层机库,最大载机量73架(设计时)。与英美航母不同,没有配置弹射器。

対空火力较此前的“加贺”号与“赤城”号没有什么大的提升,防空效能低下可以说是一直困扰日本航空母舰的一个痼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