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苗族的“打戛”儀式

納雍苗族的“打戛”儀式


納雍苗族的“打戛”儀式


納雍苗族凡有老人壽終過世都必定要以牛、羊、豬、雞交牲祭祀。這種習俗源於古代傳說和歷史遺俗。據任防《述異記》捲上載,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領蚩尤被古代民間描述成牛的模樣,“俗雲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上有角。”這證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關係。《路史·後記四·蚩尤傳》又說,蚩尤死後,“祭蚩尤不用牛頭”,證明歷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習俗。普遍的說法是,一是古禮古俗,代代遺傳;二是人在生之時,以牛耕作,飼養有家禽家畜,過世之後是到另一世界 ( 陰間 ) ,要備齊他在“陰間”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

打戛,即打牛 ( 殺牛祭祀 ) ,是苗族喪葬習俗中最濃烈、隆重的儀式。

一、籌辦喪事組建喪葬管事班子。首先由死者的家屬、家族長輩和寨老商議“做戛”的具體事項,確定管事班子成員,設總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務人員若干人,分內管事和外管事兩組。內管事主要負責喪事期間財物的備辦、錢糧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負責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飯的部署、餐具的籌措、歸還等,還通知親友奔喪。凡死者的親戚,尤其作為主客的孃舅或姑媽 ( 即男死,姑媽是主客;女死,孃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禮規,如姑媽過世,去舅家報喪的人要帶上一壺 (1 斤 ) 酒。快到家時,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樹枝 ( 象徵死者亡靈 ) 並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門口,經舅家以醋罈 ( 以燒紅的炭置於水中 ) 淨身後方能入屋。此時請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禮把酒遞上後說:“××家××老人已去世,叫我來報信,請於×日前往奔喪。”聽完報喪後,舅家要殺一隻雞接待。雞肉熟後,舀好飯、肉,請報喪者先入席。來者就到門外的一張小凳子上擺上飯、肉,並找來一個棒槌 ( 捶草棒 ) 立於小凳邊,象徵死者亡靈。然後口唸供詞,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輩,再供奉死者亡靈。供畢即回屋內共餐。後返回孝家,並將原插路旁的樹枝拔掉,表示死者亡靈已隨返其家。

備辦做戛必須的法器。棺木靈柩停於堂屋後,用一把弩掛在堂屋左邊或右邊壁頭上 ( 男左女右 ) ,砍數根 ( 男八女六 ) 長約 3 尺、大指頭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門背後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長約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頂部套上一把尖刀後,放在棺木後邊 ( 這些弓弩、刀棍是給死者護身防獸的象徵物,要在抬喪出門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親朋年輕人拿著轉戛直到出喪至戛房途中才將竹棍丟掉,刀弩則帶入戛房。要扎紙馬一匹、紙傘一把。要用一隻開卦雞,一隻蓋缽雞。開卦雞作製作卦等法器用,蓋缽雞作整個喪葬時期供奉之用。法器的製作程序是:預先砍來一根茨竹或竹子,斷做三半節,根部一節長約 2 尺,作製做指路法器;中間一節約長 2 寸,作製做供奉法器——卦;巔上一節約長 3 尺,作隨靈柩法器,插於墳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為兩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師手拿一隻小雌雞捏死 ( 口唸祭語 ) 並斟酒奠於地下後,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製作,把茨竹從中間劃破 ( 半節 ) 成兩半,在破開處卡上一隻火麻絲和一個骨頭,祭師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節,左手把一隻公雞捏 ( 頸 ) 死,口唸專用指路詞,隨後把竹子從雞的屁股 ( 肛門 ) 穿入,直達雞嘴穿出即可。三是隨靈法器,仍然把竹子從中間劃成兩片,留一半不劃,用數綹火麻絲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長許,卡在劃破處後放在棺木邊,待安葬完後,插在墳頭上。還有作供奉用的蓋缽雞和飯的製作。由祭師用手捏死一隻公雞,除毛去肚後,把整雞和雞肝煮熟,放於木缽裡,還要做一鍋手捏九把米做的飯放於缽底,雞和飯都擺放在靈柩邊的桌子上,由祭師每次供奉亡靈之用。

請鼓和接鼓。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轉寨鼓和守家鼓兩種。轉寨鼓。就是誰家辦喪事鼓就存放他家,別戶遇喪才去接鼓;守家鼓則由一戶專門存放,誰家辦喪事用過後都要送回原處。請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儀式。誰家辦喪,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蘆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對主人說明來意,主人把酒奠鼓並交待一番,才放下掛著的鼓交請鼓人 ( 鼓絕對不能著地 ) ,請鼓人把衣服蓋在鼓上後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聲、笙聲相隨不斷,背入孝家,吊掛在堂屋中柱上。

二、吊鼓、正戛 大鼓吊掛好後,進入正戛儀式,開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從始至終都由族中的祭師 ( 一般稱作鬼師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師是一代一代地言傳身教的。他不僅熟悉本宗族喪葬程序和禮份,對其他不同宗族的規矩也略知一二。還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員的分佈、生卒龍脈及過世祖輩的名字。這樣,在祭祀每位壽終的人時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接客 。正戛那天,眾親友陸續前來。特別是孃舅 ( 或姑媽 ) 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上三個草團,草團中間放上三個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孃舅 ( 或姑媽 ) 家也請人領隊代言。當客人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個客人喝,然後主客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竹卦是否準備好。管事也用同樣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後,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進靈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並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則預先安排了一戶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牽有牛或豬、羊來祭奠,則自己找管事並要一一講清楚方可收下,參加祭奠儀式也要請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親生女兒、女婿的哭訴,也要得到同意。但陽長、百興、樂治等一帶沒有此規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過世,作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來做戛,至少也要背豬、抱雞來祭奠,其哭訴之真誠、留念令人淚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當天下午即舉行開路 ( 指路 ) 儀式,有的地方則是在辦完喪事,起山前才開路。指路一般都由專門的人念詞主持。有專門的指路詞語,一般是從死者火邊指向東方。指路師一手拿著指路法器,一手捏著一隻指路公雞,口中念道:“……巔巔做你的穿處 ( 指穿雞處 ) ,中間供你杵手,下邊做你的路標……”,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唸完後把雞捏死,將指路的法器穿雞 ( 指路雞在出喪時丟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別的人家可吃 ) 。

供食 。祭祀首先供食,供奉的食品即蓋缽雞和九把米的飯以及酒。每次進餐前。祭師右手拿卦、左手執杯把酒倒在卦的斜口裡,口唸祭詞,把酒、肉、飯一點點地舀放到馬匙 ( 小木瓢 ) 頭,唸完一段就往地下倒一次。專用的咒語和詞令都以苗語念頌。有感嘆人生的短促,生離死別的哀痛;有追念死者生前操持家務的勞苦,撫育兒女的艱辛;有敘述死者魂魄無依、可憐飄泊荒野,召喚靈魂尋祖。還有勸慰死者靈魂吃飽喝足,好有力量返歸祖先故地等詞語。祭師聲調淒涼的勸慰和交待,令聽者往往聞之潸然淚下。參與祭師同念者還有族中後生數人。祭師供過食後,一些主要的客戶也先後給死者供飯,有的地方是由祭師念詞代供並說明供者與死者的關係和姓名,有的地方則是自帶吹笙、擊鼓手。在供奉時孝家媳婦要在靈柩旁執火守立。

擊鼓、吹笙、跳腳 。祭祀開始是以大鼓鼓聲震響為標誌。當大鼓掛好後,先斟一杯酒請鼓,然後擊鼓三下,鼓手蘆笙手即開始起跳。有的地方是一人擊鼓二人吹跳蘆笙,還參雜有酒令。有的地方則為鼓手、笙手各 1 人,不唱酒令。邊吹蘆笙邊擊鼓,節奏協調,鼓手笙手跳躍步調一致,手舞足蹈,你來我往,或空中飛揚,或地下翻滾。以蹬腿伸拉。屈腿翹腳、轉身撲地、反手擊鼓和扭頭斜嘴吹笙令人傾倒,把一個悲哀的喪場變成了一個鼓聲、笙聲和笑聲融為一體的獨特場面。喪葬場合吹奏的蘆笙譜調,別具一格,韻味獨到、深沉。它令人心慟,它以笙曲鼓點追思死者的一生,寄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也驅除死者在歸途上的寂寞。

轉戛 。每當祭師供過食,各家客人供完飯後,一般都已半夜。這時,由祭師打著火把在前,死者的長男身背弓弩隨後,其餘孝男手持長刀竹棍緊跟,從棺木旁依次跪拜後出門轉戛。孝女則身背花背籮站在棺木邊。這時,鼓聲、蘆笙聲、地炮牛角聲齊鳴,人聲高吼,呈現出古代苗民攆山驅豹、擒虎逐狼的打獵場面。轉戛時,如壽終者是男性,則圍繞房屋轉戛的轉向是先左後右,如是女性則相反。如此轉房三轉後,孝家和客人哭聲四起,復入靈堂,立於棺木邊的孝女傷心地哭訴著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此往復轉戛三次。

開戛、打牛 。打牛即打戛,苗族凡老人去世,都要打牛祭祀。有條件者立即打牛的,稱為熱戛;無條件擇期招魂再打牛者為冷戛。孝家一般只打一頭牛,還要殺豬開膛。還有一頭斷氣豬 ( 現已改變以雞替代 ) 。無論是牛或豬,都有交牲儀式。除孝家外,所有死者的女婿,家家都要拉牛來打給外公或外婆 ( 即岳父或岳母 ) ,還有死者的姑媽 ( 姐或妹 ) 或孃舅 ( 親舅子 ) 都要打牛給自己的舅或姑媽。無條件者也要背小豬或抱雞來祭奠。歷史上納雍曾有打牛多達近十頭、殺小豬十餘隻的例子。但是,孝家也要極力去勸阻人家不來打牛,因為一是錢糧欠缺,二是同輩拉牛打牛的以後要還。打牛時間要依測算而定,一般選在正戛的第二天早晨七八點鐘左右。打牛時,先行交牲儀式,先交孝家的,再交同輩 ( 孃舅或姑媽家 ) 的,其次是女婿家的。其交牲法就是用反手繩把牛拴好後,把拴牛繩的一頭拉進棺木放到死者的手中 ( 男左女右 ) ,由祭師手持竹卦,嘴念祭詞,向死者交待一番後,把牛拉到較寬坦的地方打倒、殺死。

家祭和外祭 。家祭,即在家中堂屋進行交牲祭祀活動;外祭,則要到野外擇一較平坦的地方搭一棚子作祭房,打牛前先把靈柩從家中抬人祭房。抬靈柩至祭房時,祭師在前,孝子背弓弩、長刀隨後,再是靈柩,最後是笙、鼓及送靈人群,原置大門後的竹棍,經過轉戛,已無必要,可在送靈柩到戛房途中丟掉。到達祭房後,經繞祭房若干圈即可置靈柩於祭房內,頭仍朝向東方,弓弩、長刀、鼓等掛好放當。有些地方要把牛打倒後才將弩掛在祭房前,而且要過一百天後才由孝家取下來。

打牛,是苗族喪葬中的高潮。打牛時,孝子身背弓弩、長刀在牛邊守護,並大喊:“外鬼 ! 不準搶我家老人的牛 ! ”接著由舅或姑媽家立即拿起早已準備的斧頭猛擊牛頭三下,如牛不倒地,旁人立即接過斧頭再打牛的眉心,使牛昏倒,隨即以刀割開牛頸,以木桶或篾盆、簸箕接牛血。此時,眾孝子放聲痛哭,笙、鼓齊鳴,地炮三響。牛死後,把牛血立即燙成塊,拿一塊去靈柩前供奉一次。有的地方是事先準備一個藤圈,在殺牛時沾牛血到靈前供奉,有一些地方是剮牛後,立即砍下牛胸脯 ( 連骨帶肉 ) 經稍微燙煮後用一根木棒穿著拿到靈柩處供奉,直至起山。自牛倒地殺死起,舅或姑家 ( 主客 ) 、孝家、女婿家各家分別輪流吹笙、擊鼓、跳腳,喊酒令的人要圍繞靈柩轉幾圈,直到把牛肉煮熟、菜飯做好才請客人席就餐。外祭的人家就在野外做湯做飯就地擺桌待客。於第二天一早即起喪下葬。打戛儀式即告結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