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在莫扎特时代,世俗的艺术音乐有五种主要的类型: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奏鸣曲、协奏曲和歌剧。而奏鸣曲、协奏曲和歌剧在巴洛克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全新体裁。我们之前已经通过海顿介绍过弦乐四重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交响曲。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海顿创作了104部交响曲,而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声创作了更为惊人的41部。这充分表明了在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是器乐音乐的突出体裁。

交响曲来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序曲——“辛弗尼亚”(sinfonia,意为一起和谐地发声)。1700年前后,典型的意大利辛弗尼亚是一种单乐章的、分成快—慢—快三个部分的器乐曲。不久,意大利的音乐家们便使辛弗尼亚脱离了歌剧院,并把它扩展成三个分开独立的乐章。到了18世纪40年代,来自阿尔卑斯以北的作曲家为辛弗尼亚多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就这样,交响曲(symphony)便作为一种主要的器乐体裁出现了,它采用的四乐章形式:快—慢—小步舞曲—快。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交响曲开始受到公众的喜爱是与启蒙运动期间横扫欧洲的进步的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公众音乐会的出现。在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等地,音乐生活的中心逐渐从贵族的宫廷转移到了新建或改建的公众音乐厅。在这些音乐厅中有伦敦汉诺威广场饭店,海顿的伦敦交响曲在那里首演;还有维也纳的城堡剧院,莫扎特的很多交响曲和协奏曲在哪里被首次听到。海顿的最后20首交响曲几乎都是为巴黎和伦敦的公众演出而作的。莫扎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没有为宫廷赞助人写过交响曲。他著名的G小调交响曲(1788)显然是在维也纳的一座赌场首演的——那里是人和金钱聚集的地方。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当交响乐队的演奏地点由宫廷转移到公众音乐厅时,乐队的规模也随之增加以应对更加宽阔的场地和更多的听众。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海顿的赞助人埃斯特哈奇亲王的宫廷乐队从来没有多于25人,而宫廷里的听众常常也就只有亲王和他的随从。但当海顿在1791年到达伦敦时,他的乐队增加了以北多,由大约六十位演奏者组成。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体验也是类似的,为了他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在城堡剧院举办的公众音乐会,他雇用了一个40人的乐队。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乐队规模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演奏者会被指派同时演奏一个声部,例如,第一小提琴的可以多达十几二十个演奏者。为了平衡弦乐声部的增长,并增加乐队多种多样的音乐色彩,更多的木管乐器被加入进来,他们通常是成对配置。此外,一种新的木管乐器——单簧管也被引入到乐队中。莫扎特特别喜爱单簧管,早在1778年就把它应用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并且,莫扎特为木管乐器写作独立的旋律线,而不仅仅满足于像巴洛克时代乐队常见的那样仅用它们重叠弦乐的声部。独立的木管乐线条不仅增加了色彩,而且还增加了乐队织体的对位密度。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1788),KV.550

这部著名作品是他莫扎特最后的三部交响曲之一,这三部都是莫扎特在1788年的夏天,用短短六周创作出来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的基调是:温柔真挚的抒情风味,如怨如诉的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兴奋激昂的精神。它既是抒情性的,又是戏剧性的。这部交响曲有时也被称为“维特”交响曲,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对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部小说中所倾泄的思想感情——对日将衰亡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现象的种种反应,包括伤感和不满等等。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很快的快板)

第一乐章也是用奏鸣曲—快板形式写的,我们再把这个曲式的结构图放出来,方便一边听一边研究曲式结构。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呈示部

尽管莫扎特用标准的古典主义的乐段结构(四小节上句,四小节下句)来开始他的G小调交响曲,但最开始时重复的、强调八分音符的音型创造出了一种不寻常的紧迫感。这个紧迫的动机迅速被听众抓住,并称为这个作品记忆最深的主题。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和声变化的频率也在逐渐加快,听众虽然不能很快抓住,但它同样有助于紧迫感的产生。一开始是每四个小节的旋律换一个和弦,然后换和弦的频率变为每两小节一次,每一小节一次,每一小节两次,最后是每小节四次。这样,“和声节奏”的运动在这部分的结尾就比开始快了十六倍。这就是莫扎特出让我们难以解释的驱动感和紧迫感。在这个快速的开始之后,主部主题再次出现,但很快转变航向,开始了连接部。连接部充满了运动,特别是跑动的上行音阶,紧接着来到了抒情的副部主题,大调产生更明朗的情绪。就这样一个主部—连接部—副部的三部曲结构结束了。它在反复再演奏一回后,在木管乐器的带领下,曲子进入了展开部。

展开部

在展开部中,莫扎特只用了主部主题的前四个小节,但运用了多种多样的音乐处理手法——把主题转到了几个远关系调上(比如#F小调等),接着把它形成一个赋格主题,创作出一个赋格段,然后又把它写成下行的旋律摸进,最后主题动机的半音方向被颠倒了一下。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再现部

就像人们所期待的,再现部的主部与呈示部相同。只是莫扎特对连接部主题作了大量的新处理,造成类似展开部的效果,从一个新调到达另一个新调,再最后才回到原来的主音小调上。当抒情的副部主题最后再现时,它来到阴沉而忧郁的小调式上。最后通过一个简短的尾声结束了这个充满激情的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

在充满激情的第一乐章之后,慢速而抒情的行板的到来造成了很好的对比。使得这个乐章特别优美的原因在于持续的弦乐之上木管乐器明暗色彩的交互对比。这是莫扎特对管弦乐色彩巧妙的运用所带来的深入人心的表现力。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

小步舞曲本身是一种贵族式的优雅的舞蹈音乐。但在这里,莫扎特返回了第一乐章的紧张而阴郁的情绪。他选择用小调来写这个乐章,这在小步舞曲中是非常少见的。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很快的快板)

终曲乐章其实不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它始于上行的音调,体现了一种快速而强烈的爆发。只有仔细的排练才能圆满地演奏出这个乐章开始主题所带来的辉煌效果。副部主题是典型的莫扎特式的,优雅而迷人,恰当地衬托了一开始爆发式的旋律。中间的展开部没有第二连接部,再现部之前只有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主题的返回省略了建立在主部主题上的反复,而尾声也省去了。这种在结尾处音乐的省略造成了与这部家哦哦想去开头相同的心理效果——一种紧迫和加速的感觉。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这部著名的作品是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之一,它们都是在1788年夏天,用短短六周时间创作出来的。对于G小调交响曲,更像是莫扎特在用它来唤起悲剧性的冥想,诉说一生的失望和对早逝的预感(就像他的信件里所证实的。)

音乐漫谈24 | 古典主义时期(九):莫扎特(W. A. Mozart)「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