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鲁南大地震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系山东淄川人,早年即有文名,但终生未第,后以《聊斋志异》闻名。在《聊斋》一书中,蒲松龄收录了一篇名为《地震》的文章,该文短小精悍,全篇虽然仅有300余字,却翔实细腻地描绘了一场世所罕见的特大地震,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蒲松龄笔下的鲁南大地震

蒲松龄塑像

据蒲氏记述,当时他正在临淄表兄家作客。其表兄李笃之居住的齐都镇刘家庄,正是举世闻名的稷下学宫遗址,蒲松龄的家乡淄川距此很近,他前去游览采风时恰遇一场特大地震。蒲氏在《地震》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蒲松龄笔下的鲁南大地震

聊斋志异

蒲松龄记录的这次地震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的鲁南郯城大地震。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旧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群定居,周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秦朝于郯国故城设置郯县,并为东海郡治所,此为郯城设县之始。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郯城发生了一次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损失惨重的地震之一,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豫、冀、晋、陕、辽十余省及朝鲜等地,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郯城、沂州、莒县三地受损最重。当时的方志、诗文、碑刻等500多种史料记录了这场灾难,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

蒲松龄笔下的鲁南大地震

郯城地震遗址

郯城地震是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从地质构造上看,郯庐断裂带自南向北从鲁南地区通过,此次地震极震区延伸方向与郯庐断裂方向大体一致。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带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8.5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5次,6-6.9级地震11次,而这次郯城地震正是其中震级最强、受损最重的一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