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雙向調控,應循“大”同“小”異

樓市雙向調控,應循“大”同“小”異

10月23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中國住房市場發展月度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核心城市房價總體由漲轉跌,二手房成交量繼續下降,一線城市整體微跌,北京房價下跌相對較快。

今年的“金九銀十”有點不一樣。核心城市漸漸“退燒”,也有不少城市暗自發力,在因城施策的調控思路下動作連連。有研究機構統計,9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發佈次數高達48次。剛剛過去的一週,就有南京、天津、燕郊、三亞四城以人才落戶的名義側邊調整樓市“限購”。

地方躍躍欲試,從去年菏澤深夜取消限售令可見一斑。作為房地產江湖的無名之輩,菏澤的做法很快引來廣州效仿,並引發市場猜測。長期以來,不同於一線城市的供不應求,大量類似於菏澤的三四線城市供大於求,兩種不同的房地產市場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衍生出“大”同“小”異的訴求。

當前房地產政策主基調依然是維護市場穩定,穩定的內涵是既無大漲也不會大跌。從國家層面看,避免樓市暴漲的底線沒有變,因此即便經濟增長面臨內部壓力外部不確定性,也不能構成房地產政策整體放鬆的理由。如果市場過熱,甚至是局部過熱,都會引起中央調控政策加碼。

從地方層面看,相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有動力放鬆調控,更加警惕樓市暴跌的風險,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背後是“六個錢包”堆起的龐大購房群體和巨量家庭債務,房價暴跌無異於釜底抽薪,因此需要“一城一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暴漲暴跌兩個底線之間,國家要“穩”、地方可“活”。調控大方向不變,小細節靈活變通,保證樓市既不過熱也不過冷,便是樓市雙向調控的空間,也將是未來政策的常態。對於地方而言,給予地方樓市調控一定的自主權,不等於放縱土地財政依賴症,更不等於助長房價肆意上揚。仍需要警惕非理性需求帶來的盲目增長,避免一些城市打著引才的旗號變相炒熱房價。

從長遠來看,要保證樓市價格平穩,最重要的還是供求平衡,最有力的工具依然是長效機制的構建。在長效機制的工具箱裡,應該包括涉及土地、金融、稅收等一系列長期穩定的制度建設,來替代政府短期行政力量對市場的干預,不輕易打壓、不隨意刺激。側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租賃市場、共有產權房等,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體系。讓需求在時間週期內平穩釋放,讓供給的彈性貼近需求的變化。

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決定了中國樓市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房地產牽一髮而動全身,樓市調控沒有一蹴而就的“特效藥”,長效機制不可能在短期內羽翼豐滿。它將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也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時機適時探索並逐步走向成熟。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